修新田,陳月霄,林婉玲,宋 旺(福建農林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學生工作部)
中國共產黨百年的發展歷史是一部豐富生動教科書,是中國近現代以來最為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需要我們認真研究、總結,才能更好地從黨的百年偉大奮斗歷程中汲取前進的智慧和力量,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長期以來,許多學者、專家從政治學、歷史學、社會學等學科視角,聚焦中國共產黨不同時期的組織建設和發展狀況、歷史事件、人物、理論進展等方面,開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和探索。在全國掀起黨史學習教育高潮之際,認真分析總結中共黨史研究進展,了解不同歷史時期中共黨史研究的重點、主題,分析未來研究熱點與趨勢,對推動中共黨史研究,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可以提供一定理論參考。因此,本研究擬通過運用科學知識圖譜分析軟件Citespace全面、系統性分析中共黨史研究的有關文獻。
本研究文獻檢索來源為中國知網(CNKI)總庫,時間范圍限定在1979年至2021年2月。通過輸入關鍵詞“中共黨史研究”進行檢索,去除法律法規、成果、工具書、政府文件、報紙(理論版除外)等類型外,共檢索出801篇文獻。為便于分析,根據分析軟件格式要求,文獻信息以Refworks格式導出。
本研究主要利用JAVA平臺,采用最新科學知識圖譜分析軟件Citespace 5.7.R3(64-bit)對Refworks格式文獻信息進行圖譜可視化分析。同時,研究也用了Excel 2016、SPSS 22.0等統計工具輔助計量分析。其中,Node Types(網絡的類型)通過選定文獻的關鍵詞、作者、單位為節點類型,利用聚類分析理論框架、尋址網絡算法、關鍵路徑法分析數據集合元素、繪制知識圖譜[1-3],包括:關鍵詞圖譜、時間線圖、作者圖譜、高被引文獻分析等,探究黨史研究軌跡、熱點與演進趨勢等。
2.1.1 文獻數量趨勢
從搜索文獻量來看,每年平均約20篇。對801篇發表于1979—2021年的中共黨史研究文獻,按年度進行統計,變化趨勢如圖1所示,根據年度變化趨勢圖,大致將中共黨史40年的研究文獻分為三個時期。

圖1 研究文獻年度變化趨勢
(1)1979—1993年。這一時期是改革開放后黨史研究的起步階段,該階段特征是研究成果數量比較少,除了1992年超過10篇外,其余每年不到10篇。此階段的文獻發表年平均數量遠低于整個40年研究周期的年平均數量。
(2)1994—2010年。這一時期研究處于逐步發展階段,該階段中共黨史文獻研究數量年均篇數和40年研究周期的年平均數量大致相當。其中,2008年發表文獻數量接近40篇。
(3)2010—2021年。這一時期研究處于高峰期,該階段年平均文獻發表量介于30—50篇之間,其中,2011年、2013年、2017年發表文章數量大致在50篇的“頂峰”階段。從2018年之后就逐步過渡至平穩發展階段,發表數量大致穩定在年均30篇左右。
2.1.2 核心作者及合作情況
核心作者是某一研究領域引領者,是該研究領域值得重點關注的學者。對801篇文獻作者進行統計分析,以中共黨史為主題,發表文章超過4篇的高產出作者共20人(見表1),排前五位的學者每人最多發表的論文數量不超過10篇,從這個角度來看,說明中共黨史研究領域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核心作者。宋學勤發表的9篇文章中,下載量和引用率最高的是2014年8月發表于《馬克思主義研究》上的《馬克思主義指導與中共黨史研究》,主要探討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方法論如何與中共黨史研究結合起來的主題[4]。劉晶芳等的代表作對中共黨史研究作出了一系列研究述評,其中他們于2012年共同發表的《近十年來中共黨史研究述評(下)》[5]的下載量接近2,000次。從核心作者研究視角來看,還主要集中在馬克思主義學科視角,盡管目前研究呈現多學科視角的趨勢,但總體仍比較薄弱,需要進一步加強。

表1 1979—2021年發表文章數量4篇以上作者
運用CiteSpace軟件對研究作者進行合作網絡分析(見圖2)。①存在以劉振清、劉晶芳、沈傳亮、李慶剛等學者組成的關鍵節點核心網絡,以宋學勤、周書良、陳金龍等學者組成的重點節點,以張靜如、張洪柱、梁怡、楊奎松等為中心的多個組團不斷呈現。合作網絡形成“一關鍵、一重點、多中心”的格局,但絕大多數成員單獨分布,缺少交流與合作。②現有合作多局限于單位內部、同門或者師生之間,跨單位、跨學科的合作仍需要加強。

圖2 1979-2021年中共黨史研究作者合作網絡
2.1.3 研究機構和合作分析
對801篇文獻的作者單位進行統計分析發現,中共黨史研究排前10位的研究機構是中共中央黨校、北京師范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華東師范大學、安徽農業大學、北京大學、揚州大學、延安大學。其中,中共中央黨校、北京師范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的中共黨史研究文獻數量約占總量的四分之一,顯示出這四家機構在中共黨史研究領域所占據的重要地位。
對1979—2021年中共黨史研究機構合作網絡圖譜分析可知,除了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北京師范大學,中共中央黨校和哈爾濱學院有一點節點連線外,絕大多數研究機構單獨分散分布,表明中共黨史研究機構以獨立研究為主,缺乏研究機構的合作與交流。
2.1.4 核心期刊發表文獻數量
801篇文獻中有221篇來源于15種核心期刊(見圖3),其中《中共黨史研究》為中共黨史研究的主要發布平臺,文獻數量195篇,約占核心期刊文獻總數的88.24%。排在第二至第五位的核心期刊是河北學刊(3.17%)、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81%)、近代史研究(0.9%)、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版)(0.9%),這些刊物在中共黨史研究工作中發揮著積極作用。

圖3 文獻核心期刊來源分布
2.2.1 關鍵詞共現圖譜分析
本研究將文獻信息導入CiteSpace軟件,網絡節點類型選定“Keyword”,對文獻進行關鍵詞共現圖譜分析。如圖4所示,節點越大、越高頻的,就是中共黨史的研究熱點。節點較大的關鍵詞有《中共黨史研究》、中共黨史、毛澤東思想研究、共產國際、中共黨史學、毛澤東思想、中央檔案館、五四運動、社會史、黨史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等,這些領域相互緊密聯系、相互關聯,共同組成復雜多樣的網絡圖譜。從圖譜分析來看,研究的內容比較集中。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中共黨史研究》這一期刊名是第一重要的關鍵詞,成為重要研究熱點,反映了該刊物在中共黨史研究領域的重要地位。

圖4 CiteSpace中對中共黨史進行的關鍵詞分析圖譜
2.2.2 研究突變詞分析
某些專業術語在某些年份出現頻率驟增,該詞就是突變詞,用來分析某研究領域的主題變化。針對中共黨史研究突變詞分析方法與中共黨史關鍵詞共現圖譜分析手段類型,導入主題詞為“中共黨史研究”的文獻信息,選定“Keyword”為節點類型,分析得到突變值最高的15個關鍵詞,分別是“黨史學”“學術討論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毛澤東思想”“新中國成立初期”“共產黨”“中共黨史學”“馬克思主義”“抗戰時期”“共產國際”“張靜如”“李大釗”“中共黨史”“毛澤東思想研究”“歷史研究”。
(1)從中共黨史和黨史學角度來看,“中共黨史”開始凸顯的時間段是2015—2019年,凸顯的強度為8.81;“中共黨史學”凸顯的時間段是1995—2004年,凸顯的強度為6.34;“黨史學”開始凸顯的時間段是1988—2004年,凸顯的強度為4.17。“中共黨史”從2015年開始成為研究熱點,與之相關的凸顯時間持續到現在。
(2)從中共黨史有關重要人物和思想來看,“李大釗”凸顯的時間段是2016—2021年,凸顯的強度為6.12;“毛澤東思想研究”,凸顯的時間段是2010—2014年,凸顯的強度為5.31;“馬克思主義”,凸顯的時間段是1992—2001年,凸顯的強度為4.3。此外,還有著名的中共黨史學家張靜如在1993—1999年期間成為突變詞,凸顯的強度為4.3,主要原因是這段時期張靜如教授出版的《唯物史觀與中共黨史學》被認為是中共黨史學理論研究的新突破,有許多的專家、學者發表了與該著作有關的書評及中共黨史研究回顧與展望的論文。
(3)從中共黨史有關重要事件來看,凸顯強度最強的關鍵詞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抗戰時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從中共黨史有關重要組織機構來看,凸顯強度最強的關鍵詞是“共產國際”“共產黨”。中共黨史研究熱點涵蓋了組織建設、歷史事件、人物、理論等方面,研究熱點比較集中,但涵蓋面還不夠,系統性也不強,很多其他的重要人物、歷史事件等涉及較少,需要從黨史角度加強有關方面的研究。
2.2.3 文獻可視化Timeline分析
運用CiteSpace對文獻可視化“Timeline”分析,可以直觀展示每個研究熱門關鍵詞出現時間序列。根據“Timeline”分析輸出結果可知:①從時間先后順序來看,自1979年開始,“中共黨史研究”這個關鍵詞就出現并持續到現在;1980年開始,毛澤東思想研究進入熱門研究領域,之后國內學者將研究中心轉到“中共黨史”“共產國際”“社會史”,近10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在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華人民共和國史”。②從具體研究來看,各關鍵詞之間存在相互關聯、互相交織的情況。如,“《中共黨史研究》”這組關鍵詞的主題主要是該期刊的重大問題、人物研究梳理,刊物與黨史宣傳、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刊物的影響力等。“中共黨史”的主題主要是中共黨史思想歷程、理論探索、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對黨史貢獻等;“毛澤東思想研究”的主題主要圍繞毛澤東思想研究的概況和進展、研究的回顧與前瞻、進程及特點等;“共產國際”的主題主要有共產國際對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和作用、共產國際相關人物、重大事件等。其他關鍵詞的主題也大多圍繞重要事件、人物開展探討。總體而言,研究的前沿性還不夠,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十九大以來重大事件等內容,還需要繼續深入研究。
中共黨史研究領域獲得的基金資助總量較少。通過統計發現,801篇文獻中只有48篇獲得基金資助,僅占總數的6%。其中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25篇。主要資助主題為黨史視域下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中共黨史學科話語體系研究等。此外,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項目資助3篇,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基金資助1篇,安徽省、江蘇省、山東省等省級資助項目19篇。
(1)自1979年以來,每年平均約有20篇的中共黨史領域研究成果。截至2021年2月,中共黨史研究領域共發表文章801篇,總量還不是很大,但研究發展趨勢迅猛。特別是近10年來,中共黨史領域研究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可以預見,隨著黨史學習教育的不斷推進,中共黨史研究還將進入新的研究階段。
(2)目前中共黨史領域沒有出現真正意義上的核心作者,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該領域人才隊伍建設還比較薄弱,特別是缺乏領軍人才,需要今后大力培養。核心作者研究主要集中在馬克思主義學科視角,多學科視角研究總體比較薄弱,需要進一步加強。跨單位、跨學科的合作仍需要加強。
(3)中共黨史研究論文主要來源于中共中央黨校、北京師范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四家單位,科研能力較強的高校在中共黨史研究上還沒有發揮出真正的實力。發表于核心刊物的文獻占比不超過三分之一,文獻總體質量還有待提升。中共黨史研究獲得基金資助量少,需要多渠道加強對中共黨史研究的支持。
(4)中共黨史的研究的熱點主要集中在中共黨史、毛澤東思想研究、共產國際、中共黨史學、毛澤東思想、中央檔案館、五四運動、社會史、黨史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等方面,研究前沿角度主要集中在“黨史學”“學術討論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毛澤東思想”“新中國成立初期”“共產黨”“中共黨史學”“馬克思主義”“抗戰時期”“共產國際”“張靜如”“李大釗”“中共黨史”“毛澤東思想研究”“歷史研究”等方面。總體而言,研究熱點比較集中,但研究前沿性和涵蓋面不夠,系統性不強,很多其他的重要人物、歷史事件、理論體系等涉及較少,需要從黨史角度加強研究。
隨著中國共產黨輝煌偉業的推進,脫貧攻堅、生態文明建設、“一帶一路”倡議、改革開放等中共黨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主題和領域將成為黨史研究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