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煌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歸根結底是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在謀劃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中提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強調要“扎實推動共同富裕”,這些表述,在黨的全會文件中還是第一次,既指明了前進方向和奮斗目標,也實事求是、符合發展規律,需要在工作中積極穩妥把握,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斷向前邁進。
共同富裕,既是社會制度問題,也是發展問題,包含著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兩方面。“富裕”反映了對財富的擁有,是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集中體現;“共同”則反映了社會成員對財富的占有方式,是社會生產關系性質的集中體現。共同富裕,是消除兩極分化和貧窮基礎之上的普遍富裕,說到底就是讓人民群眾都過上好日子,這是人類古老而長久的向往。然而,從孔夫子到孫中山,他們描述的“大同”社會,只是一種幻想,沒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條實現的道路。而我們中國共產黨人正如毛澤東同志指出的那樣,“造成了一種可能性:經過人民共和國到達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到達階級的消滅和世界的大同。”
在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看來,資本主義社會“在一極是財富的積累”,在另一極,“是貧困、勞動折磨、受奴役、無知、粗野和道德墮落的積累”。這個狀況只有在未來新社會中才能改變。共產主義社會將徹底消除階級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對立和差別,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人念茲在茲的,就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帶領廣大人民不畏艱難、接續奮斗,走出了一條解決溫飽、基本小康,到消滅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成功發展之路。
革命的勝利,新中國的成立,讓人民群眾翻身得解放。之后不久,“共同富裕”的表述就出現在黨的文件中。1953年12月,在《中共中央關于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中提出“使農民能夠逐步完全擺脫貧困的狀況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榮的生活”的美好目標。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進行,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毛澤東同志認定:“我們實行這么一種制度,這么一種計劃,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強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強些。而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在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領導下,我國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消滅貧窮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改變了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同志強調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開辟了通過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途徑。這激發了人民群眾中蘊藏的巨大活力,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發展。但收入差距也不可避免地大了起來,貧富不均的問題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兩極分化的情況會不會出現,中國會不會因此走向資本主義的道路?在回答和思考這些問題的過程中,鄧小平同志強調:“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認為“共同致富,我們從改革一開始就講,將來總有一天要成為中心課題”,并規劃了時間表和路線圖,設想在20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的時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突出位置,組織實施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的脫貧攻堅戰。經過8年持續奮斗,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為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打下堅實基礎,極大增強了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體人民攜手共同邁進全面小康,在共同富裕的路上邁出了一大步。
實踐充分證明,只有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為實現共同富裕創造雄厚的物質基礎;只有堅持社會主義,才能防止兩極分化,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
黨的十八大,習近平同志當選為我們黨的總書記,在中外記者見面會上,就擲地有聲地提出:“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新一屆中央領導班子使命清晰,擔當勇毅,“我們追求的發展是造福人民的發展,我們追求的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黨的十九大更是明確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站在新的歷史交匯點上,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要“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對于實現共同富裕作出了進一步規劃。
消滅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不懈追求。100年前,孫中山先生這樣描述當時中國社會狀況:“中國今日民窮財盡,所患在貧。”2020年11月23日,貴州省宣布剩余9個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我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這標志著我國徹底告別絕對貧困,奪取了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這是一項對中華民族、對人類都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偉業。我們又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人民需要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新的步伐。
經過新中國7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經濟總量已穩居世界第二位,物質財富積累使我們有了解決影響共同富裕的突出問題的條件和基礎。思想和理論認識的深化,更增強了我們實現共同富裕的自覺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是新時代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根本指導思想、行動指南。共同富裕,就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八個明確”的重要內容,也是“十四個堅持”的明確要求。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就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因此新時代也“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新征程,發展進入新階段,落實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擴大內需是戰略基點。如何釋放出強大的內需?共同富裕是擴大內需的基礎,也是擴大內需的根本舉措。共同富裕釋放的強大需求,將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進入發展新階段,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
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沒有了發展,共同富裕就成了海市蜃樓。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斷把“蛋糕”做大,為共同富裕打好堅實的物質基礎。
脫貧只是邁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必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要保持現有幫扶政策、資金支持、幫扶力量總體穩定,通過扶志、扶智和壯基、興業等手段,鞏固脫貧成果,促進脫貧地區和脫貧人口實現進一步發展。40多年前,我們通過農村改革拉開了改革開放大幕。40多年后的今天,要通過振興鄉村,開啟城鄉融合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既要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要堅持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部署經濟工作、制定經濟政策、推動經濟發展都要牢牢堅持這個根本立場。要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讓人民群眾不斷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生逢美好時代,我們親眼見證了成功脫貧的歷史奇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我們手里實現。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項長期任務。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人民意氣風發走上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新征程,我們的明天會越來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