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鋼
1921年7月31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嘉興南湖的一條游船(后稱紅船)上勝利閉幕,從此,中國革命就有了堅強的領導者。中國共產黨在紅船中誕生這一偉大革命實踐所表現出來的精神,被后人概括為“紅船精神”。
2002年10月,習近平同志調任浙江后,懷著無限崇敬的心情,專程到嘉興南湖瞻仰紅船,接受革命精神教育。他說,如果我們的黨員同志能夠來到南湖看一次展覽,聽一次黨課,學一次黨章,觀一次專題片,瞻仰一次紅船,重溫一次入黨誓詞,有促于精神傳承、思想升華。2005年6月21日,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弘揚“紅船精神”走在時代前列》的文章中把“紅船精神”的內涵精辟地概括為:“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
董必武是中共一大代表,參與和見證了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在他的身上突出地體現了“紅船精神”。
董必武,原名賢琮,又名用威,字潔畬。1886年董必武出生于湖北黃安(今紅安)縣城一個清貧的知識分子家庭。他從小跟隨教私塾的父親讀書,18歲應試中秀才,隨后在家鄉高等小學任教。青年董必武耳聞目睹清王朝統治的腐敗和帝國主義列強的瘋狂侵略,熱切地探尋救國救民的真理,積極投身于舊民主主義革命斗爭。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已在黃州任中學英文教員的董必武,毅然剪掉辮子,連夜趕赴武昌,滿腔熱情地投入了這場推翻封建王朝的革命。他加入了同盟會,在軍政府任秘書官,擔任過同盟會湖北支部評議員、軍政府總務科長等職。而后又參加“二次革命”,反袁起義,曾兩次被捕入獄,雖歷經坎坷,卻斗志不減。
作為革命黨人, 董必武并不盲從,而是不斷地進行反思,從一次次失敗中總結教訓,探究革命道路到底該如何走,表現出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
董必武最初接觸馬克思主義是在1919年,那一年他33歲。
1919年3月,湖北善后公會在上海成立,旅滬同鄉公推董必武、張國恩赴上海主持會務,恰巧,剛從日本回到上海的李漢俊、詹大悲就住在霞飛路漁陽里,與董的住處隔街相望,因此,四人幾乎天天在一起讀書交談,議論天下大事。李漢俊熱情地講述了俄國革命和布爾什維克的情況,并把他從日本帶回來的一些外文馬克思主義著作和介紹俄國十月革命的報刊,介紹給董必武他們看。湖北善后公會機關一時成為這四位青年閱讀馬克思主義著作,討論中國革命策略、方法的場所。
在寫于1928年的《憶友人詹大悲》一文中,董必武對這段經歷有過生動的描述:“世界大戰中,中國有一種啟蒙運動,提倡這種運動的是《新青年》《新潮》等刊物。首先是文體的改革,進而討論社會問題。我們看了這些刊物和李漢俊介紹的幾種日本新出的雜志,如《黎明》《改造》《新潮》等,我們雖然看不甚懂,也勉強地去看。雜志里面有的談哲學,有的談文藝,有的談社會主義。我們看中日兩國的雜志,覺得中日兩國的雜志當時有一個共同的傾向,就是彼此都認為現代社會已發生毛病了,傳統的觀念、道德、方法都要改變了,至于怎樣改變,改變成一種什么樣子,都很茫然。就社會主義說,當時有的介紹無政府主義,有的介紹共產主義,有的介紹社會主義,且只有文字的宣傳,沒有實際上的組織。我們幾個人都很歡迎這種新的運動,很愛看此類的新書。”1919年5月,震撼中外的“五四”反帝愛國運動爆發了,身在上海的董必武從這場愛國運動中,深深感受到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此時,他關注“五四”運動和巴黎和會的動向,同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馬克思主義和十月革命的經驗上,思想發生了歷史性的轉變。
對于這段經歷,董必武記憶猶新,他曾不止一次地回憶過。1937年,他曾向來訪的海倫·福斯特·斯諾興奮地談過:“那時候,南北政府的和平談判正在進行中,因此我有了一點學習時間。我閱讀了所有找得到的馬克思主義文獻,并饒有興味地研究了凡爾賽會議的問題。這時,《新青年》等雜志震動了中國,而不久,“五四”運動就在1919年掀起了。……“五四”運動后,我因革命工作的新策略新方法而納悶,于是同朋友們商議這些問題。那時候,有一個名叫李漢俊的中國留學生剛從日本回來,在日本,他曾經讀了許多馬克思主義的書。他跟我談了這些問題,因此我對馬克思主義變得非常關心了。”
董必武從一個清末秀才,成長為一個激進的舊民主主義者,再成為一位卓越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這中間的道路決不是平坦的。然而,他能與時俱進、敢為人先,不斷反省與超越、改造與完善。也正因為如此,當經歷一番曲折完成世界觀的徹底轉變之后,他開始信仰馬克思主義,并從來未曾動搖過。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當時絕大多數的國人尚不知馬克思、列寧為何方神圣,董必武卻從馬克思主義著作中領悟到了真諦,并得出這樣的結論:“走孫中山的道路行不通,必須走列寧的道路。”這種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實在難能可貴!
1921年7月,董必武出席了在上海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中國共產黨在紅船上誕生這一事實本身充分體現了“敢人為先”的首創精神。正如毛澤東評價的那樣: “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中國共產黨從在紅船中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把敢于破壞一個舊世界和善于創建一個新世界作為己任,把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作為理想寫在了自己的旗幟上。而要實現革命的理想,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必須靠“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
董必武的身上突出地體現了這種奮斗精神。
中共一大之后,13位代表在激烈的革命斗爭中有著六種不同的歸宿:成為黨和國家的領袖直至去世的2人:毛澤東、董必武;為革命積勞成疾英年早逝的1人:王盡美;在對敵斗爭中英勇犧牲的3人:何叔衡、鄧恩銘和陳潭秋;曾經脫黨,但仍為人民作出有益的貢獻的2人:李達、李漢俊;脫黨后為反動派效力,但又得到黨寬大處理的2人:劉仁靜、包惠僧;叛黨投敵,遺臭萬年的3人:陳公博、周佛海和張國燾。
中共一大代表為什么會有如此不同的人生軌跡,如何解釋這種歷史現象?
魯迅在1930年發表一篇雜文《非革命的急進革命論者》中寫道:“倘說,凡大隊的革命軍,必須一切戰士的意識,都十分正確,分明,這才是真正的革命軍,否則不值一哂。這言論,初看固然是很正當,徹底似的,然而這是不可能的難題,是空洞的高談。”在論述這一命題時,魯迅說了一段頗為深刻的話:“因為終極目的的不同,在行進時,也時時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頹唐,有人叛變,然而只要無礙于進行,則愈到后來,這隊伍也就愈成為純粹、精銳的隊伍了。”
用魯迅的這段話來形容那13位代表后來的行進軌道,是再恰當不過的。
誰都希望大路通天,革命的道路筆直又筆直,革命隊伍應該純潔又純潔;然而,歷史的道路總是彎彎曲曲,隊伍也不可能沒有一點問題。大浪淘沙,在革命的洪流中,魚目混珠、泥沙俱下總是在所難免。
從客觀規律上講,創建中國無產階級政黨是領導人民群眾邁向共產主義的開端,而共產主義事業則是一股奔涌向前的歷史洪流,要經歷多個發展階段,會遇到許許多多的斗爭以及挫折和磨難。革命與反革命、馬克思主義與非馬克思主義之間的斗爭,往往是異常尖銳、激烈,有時甚至是殘酷的。這種斗爭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要求每一個共產黨員自入黨那天起,就要努力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嚴格遵守黨的紀律,要真正具備共產黨人的綜合素質,經得起生與死,名與利等復雜嚴峻的考驗。歷史曾把許許多多風云人物推上了政治舞臺,但在激烈、復雜的斗爭面前,尤其是在挫折乃至失敗面前,有的人退縮了,有的人墮落了,有的人逃跑了,有的則跑到敵人陣營,背叛了自己的革命事業,甚而把槍口對準過去并肩戰斗過的同志。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縱觀中國的近現代史,在追隨孫中山的同盟會會員中,成為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領導人的唯有董必武!
自從信仰了馬克思主義,董必武始終立場堅定,義無返顧、不屈不撓地為解救勞苦大眾,為在中國實現社會主義而戰斗不息。在漫長的革命生涯中,他旗幟鮮明地同袁世凱、西山會議派、汪精衛、蔣介石斗爭過,跟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路線斗爭過,與王明的“左”傾冒險主義等錯誤路線斗爭過,表現出一位徹底的唯物主義者的本色,一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本色。
董必武是堅定的革命家,是特殊材料鑄成的共產黨人!
有人贊曰:前清秀才,一腔熱血,三朝奮斗,只求真諦!
1946年1月1日,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在提前祝賀董必武60大壽的賀電中, 對董必武的歷史功績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電文寫道:董必武同志,慶賀您的六十大壽!您過去的革命奮斗貫穿了辛亥、“五四”、北伐、內戰一直到抗戰的各個歷史階段, 為中華民族解放寫下了光榮的史跡。您是中國共產黨創始者之一。三十二年來,您經歷無數艱辛, 始終不息地為黨工作。現在, 您正代表著黨站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前衛地位, 高舉著毛澤東同志的旗幟,不屈不撓地奮斗著。您是中國民族解放、社會解放的老戰士,您是中國共產黨的模范領導者之一。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為慶賀您的生日,將感到光榮。
這的確是這位歷史老人踏平坎坷、探求真理,并為之終生奮斗的真實寫照。
中國共產黨從在紅船中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是一個富于創新精神、奮斗精神,并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是我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紅船精神”包含了“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
一部中國近現代史, 可以說是一部愛國主義史。自 1840 年鴉片戰爭之后, 先進的中國人就開始思考中國落后于西方列強的原因, 尋求救國救民的方案, 自覺地擔負起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林則徐、魏源提出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于是辦工廠、興實業,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 以圖“富國強兵”;康有為、梁啟超提出了“變法圖強”, 希望建立起適應于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的君主立憲政治制度,使國家走上富強; 孫中山提出了“三民主義”的主張,希望通過資產階級革命, 實現西方各國的民族主義、民權主義, 使國家得到發展,同時又實行民生主義,使中國人民能避免因資本主義發展所帶來的痛苦。
同上述愛國仁人志士一樣,董必武熱切地探尋救國救民的真理,義無返顧地投身革命,體現了無私的奉獻精神。
1915 年,董必武從日本回國,參加反對袁世凱的斗爭,不幸被捕入獄。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后,在家鄉人民的營救下,董必武獲釋。不久,董必武辭別父母和妻子,投入新的斗爭。臨行前,他賦詩一首,表達了自己的心情:
重違庭訓走天涯,不為功名不為家。
旋轉乾坤終有日,神州遍開自由花。
這首詩表達了董必武拋棄功名利祿觀念,徹底與讀書求仕光宗耀祖的封建思想決裂的決心,抒發了他立志革命、“旋轉乾坤”的豪情壯志,也反映了他后來獻身于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的思想基礎。
1919年,董必武在上海參加了偉大的“五四”運動。在運動中,他看到民眾的偉大力量,進一步接受馬克思主義。當時他雖還沒有認識到在中國要組建共產黨,但已認識到革命之成功必有待于新興勢力之參與。為了喚起民眾,宣傳馬克思主義,他和幾個志同道合的友人一起籌辦武漢中學。在籌集基金發生困難時,董必武不顧三九嚴寒,毅然賣掉身上唯一的皮袍捐資。
1920年3月,私立武漢中學正式開學,招收了甲、乙兩班學生,有100多人。由于辦學投入多,收費少,董必武和身邊的同事生活一直很窘迫,有時只剩下一條褲子,只好晚上洗了晾干早上再穿。由于經常要參加一些社會活動,需要著長衫,董必武就與他人輪流穿。一個本可就高職、賺大錢的歸國留學生和社會名流,為追求理想甘愿過著簡樸的生活,作為無聲的教材感染影響著身邊的青年。董必武在武漢中學任教和工作期間,非常重視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啟發革命覺悟。他曾給學校寫過一副“金石長不朽,丹青本無雙”的對聯,對聯的橫幅為“樸誠勇毅”。以后,“樸誠勇毅”就成為武漢中學的校訓。董必武除了在私立武漢中學任課外,還先后在湖北女子師范、第一師范、啟黃中學兼過課。那時,一般的教師到外校授課都是乘轎子或坐人力車,而董必武總是步行往返。他生活非常簡樸,一頂蚊帳是1914年到日本留學時買的,一直用到1925年離開武漢中學時,蚊帳上補了許多補丁。他在幾個學校兼課,收入在那時還算可以,可是他省吃儉用,卻經常拿出錢來為家境不好的學生繳納學費,購買文具。他不愧為青年的師表。中國婦女活動家夏之栩,在青年時期就曾得到董必武的啟蒙教育。她深有感觸地說:“董必武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也是湖北教育界的老前輩,是革命青年的良師,凡是聆聽過他的教誨的人都尊敬地稱他為‘董師。董師之風,足以風世。”以上這些小事,體現了董必武的奉獻精神;而他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并參與創建中國共產黨,更是“立黨為公、忠誠為民”奉獻精神的集中體現。1921年,中國共產黨在嘉興南湖的紅船上誕生。它像一道五彩繽紛的霞光劃破漫漫長夜, 給苦難深重的中華民族帶來了光明、希望。百年過去了,紅船精神, 作為一種偉大的精神力量,仍然薪火相傳,鼓舞著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披荊斬棘,艱苦奮斗,開拓創新,一往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