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遵遠
劉曉松是金寨縣油坊店人,生前系海軍工程大學艦船內燃機動力工程系99屆畢業學員。
1999年7月9日,剛剛畢業的劉曉松與其他12名同學在趕赴南海艦隊的報到途中,所乘列車行至湖南衡陽茶山坳地段時意外脫軌傾覆。在這危難時刻、生死關頭,劉曉松和他的戰友們將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奮勇搶救200多名受傷嚴重的旅客。而他自己卻因傷勢過重,失血過多,最終獻出了年僅21歲的生命。
此后,《中國青年報》、中央電視臺及安徽省有關新聞媒體紛紛對“衡陽搶險英雄集體”的感人事跡進行了專題報道。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軍委副主席的胡錦濤先后兩次批示,要求各新聞單位大力宣傳他們的英雄壯舉和感人事跡;中央宣傳部、解放軍總政治部、共青團中央聯合在北京、武漢、南京及英雄的家鄉六安、金寨等地分別舉行了19場英雄事跡報告會;海軍工程大學、海軍黨委及金寨縣委、縣政府、六安地委、行署相繼作出《關于開展向劉曉松同志學習的決定》;海軍黨委授予他“舍己救人的軍校優秀大學生”榮譽稱號。
時光倒回到1999年的7月9日:剛剛畢業的劉曉松與其他12名學員登上了武昌開往湛江的461次列車,他們懷著激動的心情前往南海艦隊報到,憧憬著即將到來的軍旅生活。
22時48分,列車行至湖南衡陽茶山坳路段時突然脫軌,剎那間,12節車廂扭曲、翻轉、擠壓,像一條斬斷的巨龍,橫臥在路基上。
車禍發生的瞬間,劉曉松所在的加 1車廂翻轉在鐵軌旁,拱起的鐵軌把 7號 、8號鋪位之間的窗子連同下面的車體撞開一個直徑 1米多的大洞。這個洞,就在劉曉松身邊。猝不及防,睡在8號中鋪的劉曉松與 7號中鋪的武漢市江岸鐵路幼兒園教師官望芝,同時被甩出洞外。劉曉松頭部撞到碎爛的鋼化玻璃,右額頭鮮血如注。官望芝被仰面朝天地摜在地上,不能動彈。“阿姨,阿姨,你怎么樣?”聽到這熟悉的聲音,官望芝睜開眼睛,只見睡對面床鋪上的小伙子正在向她爬來。“這是怎么了?我這是在哪里?”官望芝驚叫道。“列車出事了,您傷著沒有?”劉曉松的語氣平靜而鎮定,他伸手扶起官望芝,把她連拖帶背地拖到一處平地上。猛然,官望芝撕心裂肺般地哭喊起來:“女兒,我的女兒還在車上!”劉曉松安慰她:“阿姨,你別動,我去找她!”說著,他又走近車廂,找到那個洞口爬進列車。過了好久,他抱著一個十幾歲的小女孩回到官望芝身邊,氣喘吁吁地說:“阿姨,這里很安全,你不要動,會有人過來的!”說完,他又轉身向列車跑去。
官望芝一把抱住 11歲的女兒,失聲痛哭:她摸摸女兒的臉蛋,滿手粘粘糊糊的全是血,再摸女兒的身上、裙子上,也是斑斑血跡。她瘋了一般地撕開女兒的衣服尋找傷口,翻來覆去卻找不到。她驀然意識到,這些血,都是劉曉松身上流出來的!但是,當她放下女兒,想喚回劉曉松給他包扎傷口時,劉曉松的身影早已在雨簾與夜幕中消失了……
劉曉松回到車廂的洞口旁,大聲喊道:“我是海軍工程大學的學員,大家不要慌,這里有一個出口,聽我指揮,一個一個地出來!”人們尋聲而來:漆黑的洞口邊布滿了尖銳的鐵皮和木刺,像猙獰的虎口。人們遲疑了。劉曉松向車上的旅客張開雙臂:“不要怕,我在下面接著!”人們一個一個地撲向劉曉松,有老人、有婦女、有孩子……他們身上都沾染了劉曉松的鮮血。在這個洞口,劉曉松先后把20多名旅客接進到安全的地方;江岸幼兒園的張漢臣后來回憶說,微弱的星光下,他看見劉曉松一個一個地招呼大家:“快下來,我接著你”……看見這些,張漢臣不禁心頭一熱,他沒有跳下車廂 ,而是留在洞口,幫助劉曉松傳遞著車上的乘客。當洞口附近的旅客疏散完畢后,劉曉松又站在山坡上喊:同志們,跟我到別的車廂去救人!”說完,帶頭向4號、5號車廂奔去……由于失血過多,加上救人體力消耗,劉曉松最后仰面昏倒在軼軌上,腦枕骨碎裂,與額前的傷口形成致命的對沖傷口。23時50分,深度昏迷的劉曉松被送進衡陽市中醫院手術室時,呼吸、脈搏已經相當微弱了,輸氧,無效;注射強心針,也無效。
7月10日凌晨5時45分,劉曉松的心臟停止了跳動,主治醫師李學期介紹說,劉曉松沒有腦干原發傷,如果在摔出車廂后及時包扎治療,不會有生命危險,救人暈倒又第二次跌倒,是劉曉松犧牲的主要原因,從第一次摔倒到第二次倒下,這中間只有幾個小時;然而,就在這短短的幾個小時里,英雄完成了一生中最壯麗的人生跨越!但是,英雄之所以成為英雄絕非偶然!
1999年11月15日,筆者有幸隨金寨縣人民政府主要領導及相關部門負責人前往海軍工程大學參加海軍黨委專門為劉曉松舉行的榮譽稱號命名大會。在他學習、生活了4年的海軍工程大學,筆者聽到了許多關于劉曉松的動人故事。
幫助別人、關心集體是劉曉松的一貫表現。從小學二年級開始,他就經常利用放學時間和節假日,為學較附近的孤親老人郝奶奶掃地、抬水、拾掇家務。上初中后,他經常送水、送糧到敬老院,幫助老人洗被子、打掃衛生。“這孩子很善良。”劉曉松的小學班主任陳世銀說。他清楚地記得。有一年曉松過生日,舅舅給他買了一個新書包,他第二天就事先到學校去送給一個家庭困難的同學。那時,學校的窗戶都是用塑料紙擋風,塑料紙破了,隔不兩天就有人悄悄地用化肥袋子釘上。后來才知道,那都是曉松做的。一年冬天學生宿舍失火,有的同學棉被被燒,劉曉松主動捐了1O元錢 ,那是他一點一滴地好久才積攢下來的。
1995年9月劉曉松考入了海軍工程大學。入學不久,當時的隊長唐洪和就發現,在新學員中,劉曉松的適應能力和組織能力明顯高出一籌,于是就讓他擔任兼職干部,從班長到副區隊長、區隊長,一干就是3年多。在他擔任副區隊長之前,他所在的區隊成績排名全年級倒數第一。上任后,他找同學們逐個談心、了解情況,采取有效的措施,激發大家的學習熱情和競爭意識。
來自東北的吳威,入學時父母雙雙下崗,家庭生活十分拮據,訓練與學習都受到很大影響。劉曉松得知后,開導他:如果你學習不好,訓練不好,不是更增添父母的煩惱與擔憂嗎?經過多次耐心細致的交談,吳威終于振奮精神,很快像變了個人似的,以嶄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學習、訓練之中。學員小唐的性格內向,四級英語統考連考3次都沒通過,十分自卑,發誓寧可畢不了業,也不再補考了。劉曉松得知后,主動與小唐結成包幫對子,犧牲自己的大量休息時間,對小唐進行耐心輔導。在他的幫助下,小唐的英語水平明顯提高,終于以較好的成績通過了考試。
1996年夏天,學員尤海榮的家鄉遭受了特大洪水,他家的房屋倒塌,生活十分困難。家庭生活并不寬裕的劉曉松得知后,便把剛剛發到手里的50元津貼寄去。在他的帶動下,同學們紛紛解囊相助,捐款30000多元,幫助尤海榮家解了燃眉之急。
劉曉松的一副熱心腸感染和激勵著區隊每一名學員。經過一段時間的艱苦努力,他所帶的區隊學員成績迅速提高。一個學期過后,總評成績進入年級前三名,到第二學期末,就排名全年級榜首。在校內,他們區隊的各項活動一直穩定地排列在全校前三名;在校外,劉曉松帶領的海軍工程大學代表隊在武漢地區高校廣播體操大賽中榮獲第一名。為了班級和區隊的榮譽,他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操了多少心流了多少汗,誰也數不清……
勤奮刻苦、精益求精是劉曉松的自律標尺。在海軍工程大學的4年里,劉曉松的刻苦鉆研精神令人佩服。為了學習英語,他自費訂閱了一份《中國日報》,一學期下來,厚厚的一沓報紙,每一張上都寫滿了密密麻麻的注解。在畢業實習中,他勤學好問,一有空就鉆到機艙里了解機電設備管理分布情況。按規定,出海訓練每轉一班就應返回船艙休息,他卻堅持跟班作業,一個班次下來,記了厚厚一本實習筆記。實習中,他還和幾十名學員憑著一股鉆勁,修好了一臺有 “頑癥”的柴油機,連船上的“老機電”們也對他刮目相看。
春華秋實,畢業的鐘聲就要敲響了。畢業論文和畢業設計是對學員學習成果的直接考察。劉曉松選擇的設計課題是對艦艇主機某型隔震裝置的效果分析。這是高技術領域里一個難度相當大的前沿性課題。第一次答辯,盡管劉曉松進行了長達幾個月的準備,可還是在教授緊追不舍的發問中卡了殼。此時,他沒有推諉于資料不詳或計算失誤去勉強通過。而是嚴格要求自己,更加細致地查閱資料,精心演算,精益求精,最終找到了問題的癥結。一周之后,劉曉松再次坐上答辯席,這一次,他回答得有理有據,無懈可擊。可由于不是一次性過關,他的成績只能定為“優良”。走下答辨席,教授問他有什么感想,劉曉松真誠地說:“謝謝您的嚴格要求,這次答辯我終生難忘,您讓我知道了在科學的道路上嚴謹是多么重要,同時也知道了未知的領域是多么寬廣。”
1998年初,報考研究生的工作開始后,專業基礎十分扎實的劉曉松再次作出了一個令人意外的選擇。他舍棄自己很有把握的艦船動力工程專業,填報了軍事理論專業,隊長杜奎責怪他不該棄長就短,他卻解釋說:“我不是單為了一個學位而考研。現代戰爭對科技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只有掌握了現代軍事理論的人,才能更好地駕馭未來高技術戰爭。”
遵章守矩、嚴于律己是劉曉松的行動準則。1997年2月,寒假過后,劉曉松從家鄉返校。由于長江水位太低,他所乘的客輪在九江擱淺。劉曉松心急如焚,馬上向船長表明身份,請求放小艇送他上岸,小艇一靠碼頭,劉曉松就攔住一輛長途客車,站了整整 7個小時趕到武漢。一看返校的時間快到了,平時生活十分節儉的劉曉松平生第一次破費打的,最終提前半個小時趕到學校。在武漢某地方大學,劉曉松結識了一位才情并茂的女大學生,并發展成為感情十分融洽的“筆友”,許多人都認為他們就是一對“戀人”。但是,由于軍校的紀律明文規定,學員學習期間不準談戀愛,所以,劉曉松在信中只和姑娘談理想、談人生、談藝術、談學習,書信交往長達3年之久,卻始終沒有涉足愛情。1998年夏天,劉曉松奉命參加武漢江永堤和爛泥潮大堤險段的巡堤查險。這一段江堤荊棘叢生,行走困難,還常有毒蛇出現 ,劉曉松和他的戰友們始終堅持在10里的長堤上,進行24小時不間斷巡查,白天頂著烈日曝曬,夜晚忍著疲勞的折磨。劉曉松不但認真完成自己的任務,還經常給別人頂班代崗,多次發現和排除險情。
心系人民、立志報國是劉曉松的不懈追求。畢業前夕,劉曉松第一個向隊黨支部遞交了《決心書》,并向全體畢業學員發出了“到基層去,到邊防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倡議書》。當時,組織上考慮到劉曉松家庭和本人的實際情況,打算分配他去條件相對較好的東海艦隊。得知這一消息后,他立即找到領導堅決要求到最艱苦的南海艦隊去。
在畢業前的最后一次集會上,劉曉松含著熱淚指揮同學們唱了兩支歌,一支是《海軍工程大學校歌》,一支是《人民海軍向前進》。海洋世界的召喚,科技強軍的囑托,扎根基層的互勉,凝聚成全體畢業學員報效祖國、服務人民的雄心壯志。然而,就在他唱著《畢業歌》奔赴祖國南疆的時候不幸的事情發生了……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劉曉松和他的戰友們挺身而出,臨危不懼,用生命和熱血實現了入伍、入黨的誓言,用理想和實踐譜寫了一曲壯麗的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