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橋
45歲的李先生,是湖南省長沙市人,患糖尿病8年有余,血糖一直控制得很好。近日,李先生突然感覺肚臍上方隱隱作痛,自以為是吃壞了肚子,便買了一些治療胃炎的口服藥服用。但次日并未好轉,測體溫卻達38.5℃。到醫院經肝臟B超檢查,確診為肝膿腫。
糖尿病是一組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為特征的代謝疾病,而肝膿腫是細菌、阿米巴原蟲等多種微生物引起的肝臟化膿性病變。
細菌性肝膿腫是繼發于肝實質內細菌感染的炎性反應所引起的局灶性膿液聚集。細菌性肝膿腫的致病菌以大腸埃希菌較為常見。
阿米巴原蟲導致肝膿腫的過程是當人們吞食了被阿米巴包囊污染的食物或飲水等,經胃液消化,阿米巴包囊在腸道內釋放原蟲,原蟲大量繁殖后侵犯結腸黏膜形成潰瘍,常見于盲腸、升結腸等處。寄生于結腸黏膜的阿米巴原蟲分泌溶組織酶,消化溶解腸壁上的小靜脈后,原蟲侵入靜脈,隨靜脈血流進入肝臟。部分存活原蟲在肝內繁殖,溶解肝組織而形成膿腫。
還有一些原因不明的肝膿腫被稱為隱源性肝膿腫,可能與肝內已存在的隱匿病變有關。當機體抵抗力減弱時,病原菌會在肝內繁殖,發生肝膿腫。
肝膿腫的臨床表現主要為發熱、白細胞濃度升高及高C反應蛋白等不典型感染。如得不到及時治療,病情隨時可能加重,甚至導致患者死亡。
肝膿腫與糖尿病并無直接的因果關系,但糖尿病患者存在難以改變的代謝障礙及抵抗力減低,細菌侵入機體易造成全身化膿性感染。一旦細菌流入肝臟,在肝內繁殖就會導致細菌性肝膿腫。細菌性肝膿腫在糖尿病患者中有較高的發病率,且遠遠高出非糖尿病者。
研究表明,年齡增大、敗血癥、肺結核、糖化血紅蛋白、低蛋白血癥均為糖尿病肝膿腫的相關因素。性別、糖尿病慢性并發癥、膽道感染、肝功能異常則與糖尿病肝膿腫無關。
糖尿病患者因常合并血管和神經病變,會導致疼痛敏感性下降,局部癥狀、體征不典型,加之伴有其他系統病患,很容易掩蓋細菌性肝膿腫病情,早期易漏診。
因此,臨床上對于糖尿病合并反復發熱的患者,要進行腹部超聲檢查,并考慮患有肝膿腫的可能。
診斷明確后,應給予積極抗感染治療。患病早期行膿腫穿刺引流,輔以局部抗生素治療可以起到縮短病程、提高預后的效果。
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好,長期處于高糖狀態,吞噬細胞的趨化作用、吞噬作用以及殺菌功能會受損,因此必須控制好血糖,才能預防肝膿腫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