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壽喜
魯迅先生在著名的散文詩《雪》中寫道:“江南的雪,可是滋潤美艷之至了;那是還在隱約著青春的消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馨口的臘梅花;雪下面還有冷綠的雜草……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紛飛之后,卻永遠如粉,如沙,他們決不粘連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這樣。”先生筆下的雪是有象征意義的,從氣象(南北溫度、濕度差異)角度分析,上述文字也基本道出了南北雪在形態上的不同。
我國南方的冬季氣候相對溫暖和潮濕,初雪較晚,終雪較早,主要的降雪過程多半集中在隆冬時節,積雪也表現出明顯的間隙性和周期性。所以,南方降雪次數可能較多,但積雪日數卻很少。
北方冬季氣候的特征是寒冷、干燥,初雪早,終雪晚,降雪次數不一定多,但積雪日數很多。降雪時,由于天空和近地層溫度低、濕度小,所以雪花“永遠如粉,如沙”,形成積雪后也不容易融化。
由于我國南北不同的氣候特點和雪天的特性,在南北雪天出行時,保健措施和安全防護也有所不同。
南方的雪面常常有被雪覆蓋的“陷阱”(如洼地積水),所以雪地行走步幅要小,速度不要太快,尤其不能踮著腳尖快速“蹭”行。
在南方的雪花中行走,似乎更側重于防雪水,最好穿膠靴或密封性能好的皮鞋。當然,從防水防潮的角度說,皮鞋最好選鞋跟和鞋幫高一點的。
對于駕車而言,南方降雪時紛紛飄落的雪花嚴重地影響能見度,使駕駛員的視線受阻,直接威脅行車安全。資料顯示,在暴風雪的天氣下,水平有效能見度可能只在幾米甚至一米之內。這時候,唯一確保交通安全的方法就是停止駕駛,并且做好安全標識。即使能見度在百米以上的雪天,車輛行駛也須降低車速,使用雨刮器改善視線以確保行車安全。
一般而言,北方的雪面常常被踏實結冰,比較光滑。步行者剛踏上這種冰雪面時,可以憑感覺試試光滑程度,如果特別滑,則可踩在附近沒成冰的積雪上行走。行走于北方雪地,要特別注意選擇防滑的鞋子,應選擇穿雪地防滑棉鞋、旅游鞋或球鞋,不宜穿皮鞋及硬塑料底的鞋子。鞋底要軟硬適中,鞋后跟以2厘米左右為宜,從而確保行走時重心的穩定。鞋底溝紋要多且深,鞋幫最好高一點,這樣既有利于防滑,又能保暖。如果鞋子的防滑效果一般,可以準備兩根繩子,分別綁到鞋子上面(最好繞兩圈后在腳腕處固定好),這樣可以大大增加鞋底的摩擦力,增強防滑效果。
北方公路上的雪(積雪)對公路交通的危害更大。首先,積雪改變了公路的路況,路面積雪經車輛壓實后,車輪與路面的摩擦力減小,極容易發生交通事故。其次,如果公路路面積雪過厚,或大風將雪吹至路面堆積,或山坡積雪達到一定的程度時發生雪崩,雪塌至路面,這些都容易形成公路雪阻,嚴重阻礙交通。
有研究表明,氣溫不同、積雪的薄厚不同,對行車的危害也不一樣。當積雪厚度在5~15厘米、氣溫在0℃左右時,汽車最容易發生事故。因為在這種條件下,路面上的雪常常呈“夜凍晝化”狀態,路表面更加光滑,車輛幾乎無法行駛。此時,車輪必須帶上防滑鐵鏈,車速要緩慢,從而避免或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
比較而言,無論南方北方,駕駛新手一般不要在雪天上路或雪地行車,老駕駛員在雪天行駛時,起步和行駛過程中都要禁止急加速、急剎車,應穩住油門勻速行駛,車輛要減速時應采用換低擋的方法,使用發動機制動。轉向時,一定要提前最大限度地降低車速,穩住方向盤,慢轉慢回。同時,要盡量避免在雪地上泊車,因為很難使它重新啟動。如果必須在有雪的下坡泊車,要保證有足夠的空間駛離泊車位,因為積雪會使前后移動車位變得非常困難。
南方地區由于降雪之后氣溫就回升,因此降雪后接著就面臨著化雪(即雪的融化),所以要更多地關注“雪后寒”對人體健康的不利影響。
南方地區的降雪,雪停后一般多以晴好天氣為主。雪后的晴天是冷氣團控制的產物,而融雪的過程中雪由固態向液態轉化,需要吸收很多熱量,所以化雪時,氣溫較低,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雪后寒”。人們在衣食住行方面就必須小心謹慎,以確保身體健康。
首先要穿得暖和,穿得科學。在一定的范圍內,一件接一件地添加衣服,保暖性也隨之增大。但當衣服的空氣層總厚度超過15毫米時,衣服內空氣對流明顯加大,保暖性反而會下降。可見,冬季穿衣要有一定的件數和適宜的厚度。羽絨衣有一定的厚度,羊毛織物的氣孔不是直通的,都能給人帶來溫暖。皮類服裝幾乎可以阻絕衣服內外的空氣對流,雪后外出時穿皮裝,保暖效果最佳。
其次要吃得合理,食物可御寒。雪后寒冷,宜多吃一些熱量較高的食品,如蛋禽類、肉類等食品;也要多吃些含鈣、含鐵的食物,如海帶、牛奶、豆制品、紫菜、蝦、動物血、豬肝、黃豆、芝麻、黑木耳、紅棗等,從而提高肌體的御寒能力。在烹調方式上,可采用燒、燜、燉等方法,其中以“冬令火鍋”效果最佳。需要提醒的是,由于正值春節,飲食上不可暴飲暴食,必須注意飲食平衡,尤其要多食蔬菜,同時適當吃一些“熱性水果”,如桔、柑、荔枝、山楂等。
最后,要注意起居時間和居室氣候。冬天寒冷,本應遵循“早臥晚起,必待日光”的起居原則,但因為時逢春節,夜生活相對比較豐富,“早臥”打了折扣,“晚起”就更宜放時,從而確保充足的睡眠時間。居室氣候方面,春節期間,各家各戶都會動用取暖設備,但室溫也不宜過高,以15℃~20℃為宜。因為在“雪后寒”的天氣下,室外溫度很低,若室溫過高,室內外溫差太大,外出時就很難以適應。同時還應該保持一定的空氣濕度,可以在室內提供一些濕源(如灑水、晾濕毛巾、喝茶時不蓋蓋子等)。在晴日的白天,雪天也可以通過開門開窗的方式進行空氣流通,達到提高室內濕度的目的,因為雪水蒸發,室外的空氣濕度還是比較大的。
北方的雪地,積雪時間很長,白雪皚皚一望無際,所以在晴天要特別注意預防雪盲癥(雪盲癥又稱“雪光性眼炎”,一般發生在雪后天晴、氣溫較低的白天)。形成此病的主要原因是太陽光中的紫外線經雪地反射到人眼的角膜,會損傷角膜。
實驗研究表明,剛下的新雪對陽光的反射有可能達到95%,當人眼看向雪面時,幾乎可以認為是直接用肉眼看向太陽,其中的危害可想而知。眼角膜和結膜上皮細胞長時間受紫外線的刺激會壞死、脫落,繼而造成眼角膜渾濁,視物模糊。即便是滑雪場上的舊雪滑道上,當陽光中的中波紫外線照射到雪體上,由其反射的陽光射到眼睛后,也可能發生雪盲癥,其具體癥狀是畏光、流淚、奇癢、刺痛、水腫、異物感等。
預防雪盲癥的最有效的措施是“物理隔斷”,也就是在雪地行走時,須佩戴防紫外線的太陽眼鏡,也可選用聚碳酸酯或樹脂材料所做的眼鏡。若想美觀,還可選用蛙鏡式的全罩式灰色眼鏡。
在雪地里,一旦感到眼部疼痛、流淚、睜不開眼時,要立即處理。緊急情況下,可以用黑色或深色的衣物遮住雙眼,也可以利用隨身攜帶的物品自制簡易的護目鏡,以減少對眼睛的刺激。一般雪盲癥的癥狀可在3天之內恢復,嚴重的,5~7天也可消除癥狀,所以如果發生后,也不要過于驚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