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泳,顧立威,李 駿,張 翀,葉會華
(1.國網浙江省電力有限公司紹興供電公司,浙江 紹興 312000; 2.浙江華云清潔能源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0)
U型土壤埋管換熱器的傳熱過程是一個復雜的非穩態傳熱過程,其傳熱計算比傳統的換熱器要復雜得多。以地源熱泵系統為例,研究典型的混合式制冷制熱系統,現有的設計方法[1]一般以最大釋(吸)熱量作為設計依據,忽視了系統空調負荷的動態性及不平衡性[2-6],往往導致設計值與實際偏差較大。
研究對不同時間尺度、不同空間區域的傳熱過程采用相對應的計算方法,由此得出了一套新的設計方法,能夠充分利用動態特性實現系統節能。
地源熱泵在某些時段負荷較大,長時間運行將導致土壤溫度持續升高(制冷工況)或降低(制熱工況),U型土壤埋管換熱器性能呈現下降趨勢;負荷較小時,U型土壤埋管換熱器的換熱能力逐漸增強,直到土壤溫度恢復到原始溫度。
系統始終處于工作—恢復—工作的循環狀態中,且系統負荷呈現年度、季度和日的周期變化。為了便于分析,本文按照不同的時間尺度,將系統的動態特性分為3個級別:短周期、中周期和長周期。
在U型土壤埋管換熱器的設計中,關心的是經過一段時間的運行后,鉆孔壁的溫升達到最大值是多少,從而計算出循環液的極值溫度,以此來判斷U型土壤埋管換熱器是否符合要求。
為了保證系統的長期穩定運行,須計算在設計年限內(30年)鉆孔壁溫的波動范圍?;谙到y的動態特性,考慮分別計算短、中、長3個周期鉆孔壁溫的波幅,并將三者疊加得到最大溫升,以此確定U型土壤埋管換熱器的長度。

(1)


(2)
考慮到實際工程中,U型土壤埋管換熱器一般由多個鉆孔組成,孔間距2~6 m,在中周期運行中,各埋管之間存在影響。因此,計算點p的溫升需同時考慮N個埋管的影響,即:
(3)
傳統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在求解長期模型時如負荷難以確定、熱堆積影響[11-16],且計算復雜。對于這些問題,本文采用了有限長圓柱體熱源模型的方法,定義了群管虛擬邊界線,如圖1所示。

圖1 虛擬邊界示意Fig.1 Diagram of virtual boundary
在群管數量較多、放熱時間足夠長的條件下,通常認為虛擬邊界內的圓柱體熱源呈均勻分布,整體等效為一個半徑較大的有限長圓柱體熱源,隨著群管內熱量向外擴散,土壤溫度升高,邊界外的土壤溫度也同步升高。地面邊界溫度的波動影響幾乎可以忽略,故本文假設地面溫度保持不變,這樣就可以采用虛擬熱匯的方法。假設與地面對稱的空間內存在熱物性相同的虛擬介質,即虛擬熱匯,強度為-qv,如圖2所示。

圖2 體熱源模型示意Fig.2 Diagram of cylindrical-source heat transfer model
考慮熱源、熱匯影響,可得到群管長期換熱的有限長圓柱體熱源模型[17-20]:

(4)

現有的設計方法往往忽視了負荷的動態特性,一般以最大釋(吸)熱量作為設計負荷計算鉆孔壁溫度,求出循環液進出口溫度,最后判斷設計是否滿足要求,如不滿足,則增加或減少地埋管長度。
傳統方法沒有考慮建筑冷熱負荷的動態變化,尤其是負荷變化較大或系統負荷不平衡的系統,導致設計值與實際偏差較大的問題。
地源熱泵的冷熱負荷具有明顯的周期性特點,本文對傳統的設計方法進行了改進,提出了基于動態負荷的地源熱泵埋管換熱器的設計方法,采用了埋管換熱器的變周期模型。設計步驟:①U型土壤埋管換熱器的負荷計算,包括短中長期負荷;②初步選定熱泵機組(根據設計日最大負荷),并計算U型土壤埋管換熱器長度及布置;③分別計算埋管鉆孔壁溫度的長中短周期變化范圍;④計算出埋管內流體的極值溫度(根據鉆孔內二維模型);⑤判斷出口溫度是否符合熱泵機組的運行要求,如不符合則返回第②步;⑥計算地源熱泵多年平均COP值。
以南方某辦公樓的地源熱泵系統進行設計計算,導致設計偏差較大。由于南方地區的冷負荷往往大于熱負荷,設計在考慮動態特性的基礎上,按照夏季冷負荷進行設計。
參數取值:土壤、回填材料、埋管材料、循環液導熱系數分別為1.35、2.20、0.41、0.58 W/(m·K);土壤、回填材料擴散系數分別為0.003、0.004 m2/h;土壤、回填材料比熱均為836.8 J/(kg·K);土壤容重為2 800 kg/m3;埋管外徑33.40 mm;埋管內徑27.35 mm;埋管材料比熱1 470 J/(kg·K);循環液密度998 kg/m3;循環液比熱4 186.8 J/(kg·K);循環液熱擴散系數1.00×10-6m2/s;循環液運動擴散系數1.43×10-7m2/s;2支管中心至中心的距離40 mm;回填材料外邊界半徑160 mm。
設計日負荷如圖3所示,年負荷如圖4所示。由圖3和圖4可知,U型土壤埋管換熱器的短期負荷為12.50 kW,中期負荷為9.64 kW,長期負荷為1.60 kW。

圖3 設計日負荷Fig.3 Diagram of daily load

圖4 設計年負荷Fig.4 Diagram of the annual load
本系統根據逐時冷負荷的峰值選用的熱泵機組的規格參數:額定制熱量25 kW,額定制冷量為18 kW??紤]到場地面積、地形初定埋管換熱器為16個U型埋管,矩形陣列,間距3 m,按每米換熱量26 W/m估算,鉆孔深度為34 m。
計算鉆孔壁溫度的日最大溫升、季度最大溫度升高值、多年最大溫度升高值,疊加得到最不利情況下的累積最大溫升值。代入數據計算得,單位長度地下埋管的日平均負荷為23 W/m,季負荷為14.5 W/m,長期負荷為1.60 kW,計算得鉆孔壁中點短期溫升θs為3.0 ℃,中期鉆孔壁溫升θm為6.6 ℃。長期運行條件下,30年后鉆孔壁的代表溫升為3.7 ℃。
在單U型管鉆孔內二維模型中取管道內的流速0.75 m/s,雷諾數Re為67 478>10 000,處于紊流狀態。對流換熱表面傳熱系數h為3 488 W/(m2·K),得Rp為0.062 5,進一步求得R11=0.162 6,R12=0.040 0,ε=0.109 9,Rb=0.102 9,初始溫度為18 ℃,短期運行后循環水升高4.8 ℃,中期運行后升高8.1 ℃,長期運行后升高3.7 ℃,則循環液的最大溫升為16.6 ℃,即U型土壤埋管換熱器最高出水溫度為34.6 ℃。同理,進水最高溫度為39.6 ℃,符合設計要求。
通過計算U型土壤埋管換熱器出水口逐時溫度,和已知的水源熱泵機組的性能曲線,得出30年平均COP為4.73,高于傳統運行模式。
(1)對混合式制冷制熱系統的動態特性進行了詳細深入闡述,將埋管換熱器的傳熱分為短期、中期和長期3種類型,并提出了有限長圓柱體熱源模型。
(2)提出了一種新的U型土壤埋管換熱器設計方法,不僅能反映U型土壤埋管換熱器的動態傳熱特性,且較好地解決了混合式地源熱泵系統中的熱不平衡問題。
(3)針對混合式制冷制熱系統的動態特性,計算出了系統多年平均COP值,利用這個指標可以更加客觀地評價系統在較長時間內的運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