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紅
摘要 有機農業種植作為當下熱門的農業種植方式,在市場競爭力和作物質量方面都優于傳統農業種植,而高效的有機農業種植離不開優良的土壤培肥技術。基于此,主要探究了有機農業種植土壤培肥技術,希望能為有機農業發展提供一定的思考。
關鍵詞 有機農業;作物種植;土壤培肥
中圖分類號:S15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1)10–0135–02
隨著農業技術的發展和成熟,許多國家越來越重視在農業生產方面的技術和資金的投入,而有機農業生產方式也備受青睞。我國在有機農產品種植方面的需求較大,尤其是屢見不鮮的食品安全問題,更對食品行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1]。有機農業的發展不僅能滿足當下人們對健康生活的需求,還能從源頭上避免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
1 有機農業的優勢
1.1 提高土壤肥力
土地情況是農業生產的基礎,土壤肥力是作物種植的重要保證,對土地的使用程度以及土壤營養物質含量直接關系作物生長的整個階段。不同作物需要的環境及肥料種類也不盡相同。傳統模式下的作物種植多是依托化學肥料和生物肥料,但過度施加化學肥料可導致土壤環境惡化,出現營養過剩等問題,制約了耕地種植作物種類發展。
綠色有機肥的使用有效改善了上述問題。綠色有機肥來源于人畜排泄物、作物秸稈、綠色廢棄物等,可有效改變土壤營養結構,提高土壤肥力。以甘肅省為例,甘肅省結合第二次土地調查結果,動態監測轄區內土壤生產力較低的耕地肥力,同時結合近3年內的測土配方施肥化驗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大膽嘗試使用秸稈還田、種植綠肥作物等手段增加土地有機質含量,不僅提高了土壤肥力,還優化了耕地質量。
1.2 滿足種植要求,提升作物質量
有機農業的優勢還體現在綜合性種植上,不僅滿足了作物的基本種植要求,同時還兼顧對日常病蟲害管理,優化土壤結構。為作物生長營造更好的種植條件,有利于保證有機種植作物的自然生長效果,減少人為干擾帶來的不良影響。同時,結合土壤培肥技術,使作物有效吸收土壤營養,減少有害物質對作物的影響,既可提高作物的抗病性,又能保障其良好的生長發育條件。
在有機農業的種植中,還堅持了病蟲害防治與土壤結構改善相結合的原則,既符合植物自然生長的規律,提高了植物對于生長環境的適應,又從根本上保證了作物營養充足,提高了作物品質,從而提高作物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1.3 對環境污染小
傳統農業生產容易出現農藥殘留、土地污染、破壞原有土壤結構、農作物抵抗力下降等問題,長期使用農藥還會造成嚴重的生態破壞、水質污染等。發展有機農業則從源頭上避免了這些問題的發生。有機農業結合自然環境的實際情況,采用有機防治手段開展生物防治和病害處理,不僅不會污染環境,還能有效改善重污染區的生態環境,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2 有機種植農業的土壤培肥技術
2.1 優化種植方式
從日常耕作入手改良土壤,避免過度耕作導致土壤養分流失,使土壤肥力下降,降低土地貧瘠率。實施合理的耕作不僅能夠有效保護土壤,還能減少肥料的使用,如休耕輪作、間歇種植等,給予土壤一定的恢復時間,保護土壤肥力[2]。 此外,優化種植方式還有利于農作物的根系發育。農作物的正常生長離不開根系發育,因此,要保證作物根部生長時吸收足夠的養分和水分,滿足次年種植過程中的植物根系發育需求,從而保障農作物茁壯生長。
2.2 擴大有機肥來源
傳統農業種植中,農戶對化學肥料的依賴性很強,對有機肥的使用則較少,或類型較為單一。為強化對土壤的培肥效果,農戶有必要進一步擴大有機肥的來源,如發展綠肥種植,將其作為有機肥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不斷提升綠肥的單位面積產量,滿足農戶對有機肥的使用需求。此外,發展畜牧養殖業也可擴大有機肥來源、提升肥料養分多樣性,讓農戶更早實現“增產增收”目標。
大力發展沼氣工程能夠提升有機肥在種類的豐富性,改善農戶的居住環境,實現對能源的節約。農戶應加強對雜草、垃圾等田間雜物的收集,配合農家肥,對其進行綜合化利用,發展沼氣工程,獲得優質的天然無害肥料。此外,農戶也可大力發展秸稈還田技術,收集秸稈,讓其成為重要的有機肥來源,借助秸稈有機質、礦物質含量豐富的特點,提升有機肥質量,以達到最佳的培肥效果。
2.3 采用多元化的培肥手段
為進一步強化對有機肥的培肥效果,農戶還應堅持對新型培肥技術、培肥手段的學習,將多種先進技術引入到培肥工作之中,提升其科技含量。例如,可加強對微生物肥料的使用,如放線菌,應用此種微生物肥料,不僅不會給田間地頭帶來更多的農業污染,還能夠提升對有機肥的分解能力、為農作物帶來更為豐富的營養,提升農作物的產量與品質。此外,農戶也可利用蚯蚓,完成對土壤的培肥。農戶可仔細分析自身的培肥需求,有針對性地使用這一生物性手段,如可將蚯蚓放置在田地中那些枯枝敗葉分布較多的區域,發揮蚯蚓的生物性特點,疏松田間土壤,促進農作物對有機肥的吸收,在這種情況下,蚯蚓在死亡后,亦能夠變成滋養農作物的含氮肥料,促進農作物的生長。
2.4 因地制宜,合理施加有機肥
首先,施肥過程中要考慮土壤肥力、種植地的實際情況,避免對作物施肥不均衡或施肥量過大導致“燒苗”。例如,農戶日常施肥過程中多使用混合糞肥,必須注意其配比,糞肥自身的熱量較高,與其他肥料一起施加時應盡量減少摻入量,沒有把握好度則會抑制作物生長或導致作物營養不足[3]。此外,當地的氣候條件,有時也會為農戶的施肥帶來一定的影響,例如在溫度較低的地區,土壤的養分礦化率很低,農戶應采取手段彌補土壤的這種不足,豐富土壤中含有的活性物質能提升農作物的產量與品質。
其次,結合作物生長的不同階段施加肥料,科學制作生物肥料。例如,大部分有機肥都要進行堆漚、發酵才能達到腐熟的目的,首先要選擇合適的地塊,避免對當地水源和土壤造成污染,遠離工業區、重污染區,避免培肥地點在飲水保護區周圍;期間還要注意監測分解發酵時間、分解情況。此外,對秸稈、山草這類生物肥料,其纖維含有量通常較為充足,與綠肥搭配使用,能夠獲得更好的施肥效果。
最后,農戶應加強對測土配方施肥法的應用。具體而言,此種施肥方法,指的是依據土壤當季對肥料的利用率,以及農作物對肥料的需求規律,制定對肥料的配方,實現科學、合理“按需施肥”的一種方法,能夠提升農作物所獲營養成分的均勻性,保證其能良好生長。此外,應用這種方法,甚至還能夠緩解施肥為土壤帶來的壓力,保護生態平衡,讓農業生產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在應用此種方法施肥的過程中,農戶可混施有機、無機肥,這是因為合理應用無機肥,能夠為農作物補充更為豐富的營養物質,而搭配使用有機肥,又可達到良好的培肥效果,實現對土壤環境的改良。
2.5 基于土壤性質的肥料施加
不同的土壤有著不同的性質,不同的環境造就著不同的肥力情況,技術人員要結合土壤營養物質含量、生物質特點等因素添加肥料,需體現出差異性,不可統一施加。因此,施肥前要對土壤定性,根據即將種植的作物特點以及有機肥的類型合理選擇。例如,沙質性土壤自身土壤黏性低,不易堆積養分,容易造成流失現象,可在施肥過程中摻雜一定的沼渣、餅渣、土雜肥等來增強土壤的自身黏度,改變原有的土壤結構,保證所施加的肥料能夠被作物吸收;酸性較強的土壤需要堿性肥料以中和,可在肥料中加入生石灰或草木灰等弱堿性物質平衡土壤酸堿度。以甘肅省為例,該省在部分土壤改造上就引用了這一思想,通過“洗鹽排鹽、一斤石膏半斤糧”等方式提升土地肥力,使新增的地塊快速提升地力,再結合休耕輪作、保護性耕作促進土壤結構和生物功能得到較快恢復,也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種植地土壤氮磷的承載量。
2.6 制定科學的耕作制度
農戶可結合自身的培肥需求,制定科學的耕作制度,提升耕作效率。如,農戶可仔細研究土壤培肥技術,從對肥料的使用、對農作物的選擇等角度入手,做出系統性的考量,制定更為合理的培肥方案,同時結合相應的農用機械,不斷完善耕作制度,為農作物帶來氮、磷、鉀及其他營養元素分配均勻的肥料,不斷提升農作物的產量與品質,讓土壤肥力經久不衰,助力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7 防治土壤污染
在開展土壤培肥工作的過程中,農戶應認真做好對土壤污染問題的預防,以及對已遭受污染的土壤的及時治理。在實際的農業生產過程中,存在不合理的施肥、重金屬污染等。農戶應遵循各項有機農業生產原則,開展綠色化、無害化的農業種植,如堅決不使用未受處理的人畜糞便以及有害物質超標的礦物質肥料、使用安全、潔凈無污染的水澆灌農作物等等,避免土壤受到污染,全力保護土壤環境,為有機農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常利娜.淺談有機種植農業的土壤培肥技術[J].南方農業,2020,4(20):187-188.
[2] 劉紀榮.有機種植農業的土壤培肥技術探究[J].農業與技術,2019,39(23):131-132.
[3] 王世平.試析有機農業種植土壤培肥技術[J].農業與技術,2020,40(8):95-96.
責任編輯:黃艷飛
Soil Fertility Technology of Organic Agriculture
ZHANG Guang-Ho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 of Tianzhu County, Gansu Province, Tianzhu 733299)
Abstract As a popular agricultural plan-ting method at present, organic agricultural planting is better than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planting in terms of market competitiveness and crop quality. Efficient organic agricultural planting is inseparable from excellent soil fertility technology.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soil fertility foundation of organic agricultural planting and put forward relevant ideas, and hoped it can provide some thinking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c agriculture.
Key words Organic agriculture; Crop planting; Soil fert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