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琪 編

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已久,大家也早已習慣了每日關心疫情信息,但每每說起疫情時,大家是否真的了解“疫”所代表的是什么呢?疫,其實就是瘟疫,也就是急性傳染病流行的通稱,是指嚴重影響社會穩(wěn)定、對人類健康構成重大威脅,需要對其采取緊急處理措施的疾病。它所包含的范圍非常廣泛,不論哪一種都給世界帶來了不可抹去的陰影,至今沒有散去。
甲類傳染病也稱為強制管理傳染病,包括:鼠疫、霍亂。
乙類傳染病也稱為嚴格管理傳染病,包括: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脊髓灰質炎等。
丙類傳染病也稱為監(jiān)測管理傳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等。
新型冠狀病毒屬于乙類傳染病,但是由于傳染性過強且引起嚴重的社會后果,所以按甲類傳染病進行管理。

我國將全國發(fā)病率較高、流行面較大、危害嚴重的約40種急性和慢性傳染病列為法定管理的傳染病,并根據(jù)其傳播方式、速度及其對人類危害程度的不同,分為甲、乙、丙三類,實行分類管理。
通過這次疫情,大家學會了很多在生活中應對傳染病的方式,在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不可避免的現(xiàn)在,下列生活防疫知識,希望大家不要忘記!
從遠古時期到現(xiàn)在,病毒一直是人類難以戰(zhàn)勝的對手。在生活中,病毒感染是如此常見,而我們用以對付它的手段卻少之又少。許多傳染病沒有特效藥,奧司他韋等抗病毒藥物治療效果有限。因此,最靠得住的還是提高自身免疫力,使自己不得病,或者最起碼不幸生病也能戰(zhàn)勝病毒。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有很多常見的不良習慣,如熬夜、不愛喝水、缺乏運動、節(jié)食減肥、長期情緒不好等,這些都會影響到我們的身體免疫力。經(jīng)過了這次疫情,我們應當養(yǎng)成良好的個人衛(wèi)生習慣,并且長期保持下去,這才是保護我們身體健康的基礎。
起居:
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非常重視起居對人體的養(yǎng)生保健作用。《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就提出了立春之后立夏之前,人們應入夜即睡,天亮早起,起床之后可以在庭院中漫步。即使現(xiàn)代社會的人們做不到入夜即睡,但是也不應熬夜,要做到早睡早起,保證每天7~8小時充足的睡眠時間。同時,睡眠時間也不宜過長,中醫(yī)講究“久臥則傷氣”,久睡則易出現(xiàn)精神不振、倦怠乏力、頭暈氣短等氣虛癥狀,也不利于陽氣的提升。
居家環(huán)境:
保持清潔,勤開窗,常通風是健康生活的基礎。常曬衣服、曬被褥、曬太陽也十分重要,腦膜炎等疾病的病菌具有怕熱、怕冷、厭氧的弱點,讓居室內的溫度保持在18℃~20℃,濕度在50%~60%最為合適,每天開窗3~4次,每次15分鐘左右,每天用濕布擦桌子和地面,使室內空氣新鮮而濕潤。消滅傳播疾病的蚊、蠅、鼠、蟑螂等害蟲。同時,在多發(fā)疾病的季節(jié),例如冬春季,室內還可用食醋、艾葉等熏蒸消毒,殺滅病菌。
飲食:
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只有固護好脾胃,才能增強機體抵御外邪的能力。所以飲食要注意固護脾胃,避免濕邪。
首先,要忌生冷之物。不宜直接從冰箱里取物食用、飲用,可以放置到接近常溫再食用;不宜吃太多性寒之品,如鴨蛋、螃蟹等,容易傷陽助濕。其次,也不宜過多食用油膩、脂肪含量過多的食物,比如各種肥甘厚味、油炸食品;若需服用滋膩補益類的補品,也可以搭配消食化痰的方法同用,減少損傷脾胃的可能。最后,忌飲食失節(jié)。飲食過多會增加腸胃負擔,導致脾胃功能受損;飲食過少,則會使人體氣血生化不足,導致人體抵御病邪的能力下降,因而在疫情期間暴飲暴食或節(jié)食減肥都是萬萬不可取的。
新冠肺炎疫情帶來了人們對于進口冷鏈食品的擔憂,但大家無需因噎廢食,我國已經(jīng)印發(fā)了相關工作方案,進行了嚴格的管控,若仍然心有余悸,可在烹飪過程中保持清潔、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生熟分開、燒熟煮透、保持食物的安全溫度,確保這些細節(jié),進口冷鏈食品會吃得更放心。若購買的是海淘產(chǎn)品,切記對包裝表面進行消毒處理,做好自己的防護;接觸包裝后做好手部清潔與消毒;處理這些食品時要防止飛濺;及時清洗接觸食品的炊具;使用過的殘渣單獨包裝,及時處理。

勤洗手:
如今,人類社會的文明程度和衛(wèi)生習慣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提高,“病從口入”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是人們對洗手的認知還有很大的差距。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發(fā)表了一項研究成果,研究人員觀察了3749例公共衛(wèi)生間洗手行為,其中33%的人洗手不用肥皂;10%的人甚至不洗手;能正確使用肥皂和水嚴格洗手15~20秒,達到清除手中微生物的人只有5%。
關于洗手,你要知道:
1.香皂+流動水的清潔效果好于只用免洗洗手液洗手,只沖水=沒洗手。
2.洗手后,最好用干手紙巾擦干。潮濕的手更利于細菌的繁殖。
3.不建議使用公共場所的烘手機。烘手機會吸入帶有細菌的廁所空氣,如果烘手機的過濾作用不好,那就會讓洗過的手重新變臟。
4.香皂中有沒有添加“抑菌成分”,其實無關緊要。只用普通的香皂,就可以滿足我們的日常清潔需求。
5.開水龍頭時,臟手已經(jīng)污染了開關,為避免“二次污染”,可用擦手后的紙巾包住水龍頭并關閉,也可以在洗手時順便清洗水龍頭。

用肥皂洗手最高可以降低50%的腹瀉死亡率,也同樣能預防皮膚感染、眼部感染、腸道寄生蟲病、SARS、禽流感和新冠肺炎。正確洗手甚至對癌癥及艾滋病攜帶者的健康都是有利的。
傳染病的一個特點是在人群間傳播。在公共場所尤其需要注意呼吸道傳染病人群間的傳播,這類疾病主要是以感染者的咳嗽和噴嚏為媒介。當空氣中的病毒達到一定的濃度時就容易致病,特別在通風差、空間小、人較多的地方。在傳染病流行期間不串門、不扎堆就阻斷了傳播的途徑,無疑是一種預防傳染病的重要方法。在新冠肆虐的現(xiàn)在,人們對于在公共場所的防疫措施應該都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意識。
盡量避免人員密集處,如必須去,須做好個人防護,正確佩戴一次性醫(yī)用口罩。咳嗽打噴嚏時,用紙巾將口鼻完全遮住,若無紙巾可用手肘內側遮住;將用過的紙巾扔進封閉式垃圾箱內;如果咳嗽打噴嚏時用手遮掩,需用流動水和肥皂洗手,或用含酒精免洗消毒液擦洗雙手。
乘坐公交車、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應主動配合工作人員做好體溫檢測,全程正確佩戴口罩,可選擇一次性使用醫(yī)用口罩。交通工具內部屬于密閉空間,人與人之間注意保持適當距離。座位、扶手、車門、扶桿等公共用品,一旦被病毒污染,可發(fā)生傳播。手觸摸這些地方后,不要直接接觸口、眼、鼻,避免接觸傳播。回家后,要立即洗手,保持手部衛(wèi)生。
倡導騎自行車出行,要與其他行人保持適當距離,在疫情高發(fā)地區(qū)可考慮佩戴口罩,并注意及時洗手,確保手部衛(wèi)生。
在疫情流行期間,乘坐私家車出行,可適當增加開窗通風次數(shù)。如果多人乘坐,建議佩戴口罩。定期對門把手、車鑰匙、方向盤等手接觸頻繁的部位使用75%酒精擦拭。
一是反腐國家法律和反腐黨紀黨規(guī)互相沖突。在我國,黨紀黨規(guī)與國家法律是兩個不同概念,二者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相輔相成。雖然二者在反腐敗中都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相互之間還存在一些不協(xié)調的地方,有時甚至會發(fā)生沖突。這不僅影響了黨內法規(guī)的執(zhí)行效果,而且損害了國家法律的權威性和統(tǒng)一性。因此需要努力構建一種雙向的溝通協(xié)調機制,理順反腐國家法律和反腐黨紀黨規(guī)的關系。
藥物:
“消炎藥”不是萬能的。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一些人認為新冠肺炎屬于“炎癥”,可以用“消炎藥”預防……許多人都有這樣的誤區(qū),聽到病名中帶“炎”,就想到“消炎藥”,但這是錯誤的。
其實,我們生活中常說的“消炎藥”一般指的是抗生素,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青霉素、頭孢、阿莫西林等,這些藥物有抑菌或殺菌的作用,可以用來治療由細菌感染引起的疾病。但新冠肺炎是由新冠病毒引起的,不屬于細菌,所以服用抗生素不會有任何預防作用。
此外,還有一些藥物也有“消炎作用”,比如“退熱止痛藥”——布洛芬,服用這種藥,只會起到退熱、暫時掩蓋表面癥狀的作用,對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起不到預防和治療作用,也不可用來預防和治療新冠肺炎。
除了新冠肺炎外,生活中很多常見的疾病也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如病毒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水痘……對于這些疾病,服用抗生素也是沒有預防和治療作用的。對于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抗病毒治療、疫苗才是有效的治療方法。
疫苗:
對于傳染病來說,接種疫苗是預防傳染病最有效、最經(jīng)濟的措施。得益于疫苗的保護,我們能夠遠離傳染病,身心都能獲得更大的安全感。疫苗對于加快推動健康中國的建設,全方位、全周期地保障人民健康功不可沒。我國實行有計劃的預防接種制度,尤其對兒童實行預防接種證制度。也就是說,兒童應按時完成預防接種,一般人群可在醫(yī)生的指導下有針對性地進行預防接種。
隔離:
傳染病的控制離不開隔離,這是為了避免傳染病病人傳染他人,而將病人與其他人隔開的一種措施。一般根據(jù)各種疾病傳染性的大小和傳播途徑的不同,有不同的隔離措施。
對于傳染性極強的烈性傳染病如霍亂等,采取嚴格隔離。對于呼吸道傳染病如白喉等,采取呼吸道隔離。對于消化道傳染病如痢疾,采取消化道隔離或床邊隔離。對于接觸傳播的疾病如皮膚炭疽,采取接觸隔離。對于昆



無癥狀感染歸根結底是微生物的生存策略,從病毒的角度來說,它們感染宿主的首要目標不是用強致病性或致死率殺死宿主,而是和宿主共存。簡而言之,人體免疫功能和外在侵襲的病毒進入一個微妙的相持階段,病毒不再進攻,但仍不愿撤退。此時,無癥狀感染者就出現(xiàn)了。這也是人和動物天然獲得抗病毒特異性免疫力的主要來源。無癥狀感染者多就意味著有相當多的人通過自己的免疫功能與病毒達到平衡了。蟲傳播的疾病如瘧疾等,采取蟲媒隔離等。

隔離時間的長短應根據(jù)該種傳染病的最長傳染期而定。原則上是以病人沒有傳染性不能再傳染他人為度。
除傳染病病人外,傳染病病人的接觸者也應隔離觀察,稱為留驗。留驗期間如接觸者發(fā)病則應立即隔離、治療。若接觸者未發(fā)病,觀察期滿即可解除隔離。觀察期應按該種傳染病的最長潛伏期計算。
當然,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就是家人患常見呼吸道傳染病后的隔離措施,使之減少與家中兒童和免疫力較弱人群的接觸,可全家佩戴口罩,病人用過的餐具、用具、衣物等健康人不要隨便使用,要用開水煮沸消毒。接觸性傳染病則應分盆、分巾或流水洗臉,減少生活用品的共用。
無癥狀感染:
目前,我們發(fā)現(xiàn)的新冠肺炎的無癥狀感染者越來越多,雖然專家一直強調,新冠病毒在不斷傳播的過程中,殺傷力會逐步減弱。無癥狀感染者只是具有一定的傳播風險,但大多數(shù)人依然恐慌。其實,換個角度來想,無癥狀感染者數(shù)量增多,原因之一正是因為核酸檢測技術提升以及檢測覆蓋面的擴大。而且,無癥狀感染者并非新冠肺炎所特有,很多病毒、細菌導致的疾病,都可能出現(xiàn)無癥狀感染者。臨床上將這類人稱為“隱性感染者”或“亞臨床型感染者”。
在人類眾多傳染病中,都存在無癥狀感染者/無癥狀感染期,大多數(shù)傳染病在無癥狀感染階段都有一定的傳染性,比如乙肝、艾滋病等;也有一些傳染病的無癥狀感染者不具有傳染性,如鼠疫。總的來說,無癥狀感染需要重視,但不必恐慌。
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疫后綜合癥”常被提起。確實,每一次傳染病的暴發(fā)都會帶來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復蘇、民生改善、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問題,當然,絕大部分人會在不久后恢復正常,但也確有少部分民眾會因應激反應而無法恢復正常,甚至自身情況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得更加糟糕。
化解“疫后綜合癥”需要全社會上下加強風險研判和排查化解。那么個人又應該如何調節(jié)自己的身心狀態(tài)呢?
首先,向身邊的人尋求支持,如伴侶、朋友、同事、家人,甚至專業(yè)的心理醫(yī)生,都可以是你傾訴的對象。我們要學會接納自己的不良情緒,不要對自己的狀態(tài)有過多的指責,相信這是一個正常過程。
其次,適當運動。研究表明,運動對于改善抑郁、緩解緊張情緒有幫助,同時還有助于維持輕松愉快的心情,提高免疫力。
再次,我們還可以通過完成計劃獲得控制感。比如,有效地列出每天行程,甚至可以包括家務活的安排,在固定時間做好固定的事情,按原先的生活節(jié)奏安排好生活。
最后,掌握一些放松訓練的方式。放松訓練是一種簡單有效的心理調試方法,通過肌肉的松弛消除緊張焦慮的情緒,最終目的是使整個機體活動水平降低,達到心理上的松弛,從而使機體保持內環(huán)境平衡與穩(wěn)定。
呼吸放松法是常用的放松訓練的方法之一。可以采取舒適的姿勢坐著或躺下,先感受正常呼吸模式,放松全身;隨后把右手放在胸部,左手放在腹部,放松雙手,感受呼吸時胸部和腹部的運動;用鼻子吸氣,用嘴呼氣,吸氣時,最大限度地向外擴張腹部,胸部保持不動;呼氣時,最大限度地向內收縮腹部呼氣,胸部保持不動。感受腹部的一起一落。每天堅持5~10分鐘即可。

人們常說“病由心生”,尤其在現(xiàn)代生活中的人們都會面臨許多考驗。心理健康不容忽視,上述方法可以廣泛用在生活當中。我們個人也通過這次經(jīng)歷,了解許多關于傳染病防治的方法,本文更進一步的將傳染病日常防治手段進行了總結,希望大家能將這些方法充分利用起來,遠離傳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