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故事、教唱歌、教認字、幫忙接送孩子、一起做游戲、陪孩子們寫作業……雖然“共享奶奶”們年事已高,但她們的能量可不小。通過照顧孩子,她們的生活更加充實、社區更加和諧、鄰里關系更加親密。
共享汽車、共享充電寶、共享單車……近年來,“共享”一詞變得熱門,但你聽說過“共享奶奶”嗎?
退休老人也能貢獻力量
在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晉陽街道吉福社區共有20余名“共享奶奶”。“共享奶奶”項目始于2019年7月。據吉福社區工作人員楊瓊介紹,社區雙職工家庭的父母工作繁忙,放學后孩子無人看管、輔導作業的情況比較多。與此同時,社區內退休居民空閑時間多,希望多參與社會活動。在此基礎上,社區以老人和小孩互相照顧為切入點,利用黨群服務中心等平臺,搭建“共享奶奶”平臺,讓年長的奶奶照顧雙職工家庭的子女,雙職工家庭則為長者提供各類關愛回饋服務,形成了社區自主的“老小”志愿者互助模式。
講故事、教唱歌、教認字、幫忙接送孩子、一起做游戲、陪孩子們寫作業……雖然“共享奶奶”們年事已高,但她們的能量可不小。“一點兒都不累,每天都很充實,相互陪伴是金錢買不來的東西。”今年67歲的張惠英說,自從2019年7月成為“共享奶奶”,身體比以前好多了。“我們退休了也能貢獻力量,被社會認可,我覺得很自豪。”
社區關系更加和諧
作為一名兒孫都不在身邊的“空巢老人”,平時,張惠英和老伴兒兩個人生活,有時會覺得孤單。“現在我每天很充實!”她笑著說。和小朋友打交道還促使張惠英不斷學習,“有時候怕小朋友問的問題我回答不上來,現在我天天都要上網學習,學新的故事、新的歌謠、新的手工”。
最讓張惠英記憶深刻的一件事是,去年她因為身體不舒服在家休息了幾天,沒想到小朋友們在父母的帶領下專門來看望自己。“一打開門,五六個小朋友撲過來把我抱住,對我說:‘張奶奶,幾天沒看見你了,我們都想你了!”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她笑得合不攏嘴。
“大家再也不是關上門誰也不認識誰,走在路上隨時都有小朋友給我打招呼。”成為“共享奶奶”后,今年67歲的諸澤云明顯感覺到社區更加和諧、鄰里關系更加親密了。她表示,時常都會有年輕父母來看望自己,并詢問有沒有需要幫忙的地方。“將心比心,大家就會越走越近。”
作為一名老黨員,諸澤云退休后一直想為社會貢獻一份力量,“共享奶奶”實現了她的夢想,也為她的晚年增添了別樣的色彩。“這一年多來,和小朋友們呆在一起,照顧他們,感覺自己年輕了不少。我的家人都覺得這是一件有益身心的事情,也是對社會有益的事情,他們也為我感到驕傲。”
去年7月加入“共享奶奶”大家庭的黃美英雖然已經80歲了,但看起來仍精神抖擻。退休前是一名醫生的她為孩子們講解了新冠肺炎防治的方法,還創作了不少故事,寓教于樂,讓孩子們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培養勞動光榮、尊老愛幼等優良品格。
“孩子們每次聽我們講課都很認真,我覺得很感動。還會有小朋友主動讓父母拍下我的稿子,說要拿回去再深入學習。”黃美英笑著說,雖然家人會擔心自己太過勞累,但實際上她非常享受每一天的生活。“我與社區里這些孩子的感情日益深厚,能夠陪伴他們成長,我覺得很欣慰。我還跟‘姐妹們說了‘共享奶奶的事情,好多人都想加入。”
減輕了雙職工家庭的負擔
對于80后媽媽易琴來說,同時照顧兩個孩子讓她沒法長期穩定地工作。“家里老人都離得遠,我和老公兩個人帶孩子根本忙不過來。”自從吉福社區有了“共享奶奶”,她的生活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有時臨時要加班、開會,我就通過社區預約一名奶奶,麻煩她幫我接一下孩子,工作再也沒有顧慮了。”
與此同時,孩子的變化也讓易琴感到欣喜:和人相處更有禮貌了、性格更開朗了、學會了包餃子、回家還要講故事……“小朋友和‘共享奶奶們感情很深,非常親密,我覺得社區現在就像一個其樂融融的大家庭。”易琴說。
進入老齡化社會后,如何讓老人們老有所為,體現自身的社會存在感,在不與社會脫節的前提下,收獲更多的愛與陪伴,是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共享奶奶”公益互助活動就是一個很好的范例,希望類似的互助活動多多益善。
(中國新聞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