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光 群峰 智杰


2021年1月22日,云南昆明發生一起劫持人質事件,劫持者被“一槍爆頭擊斃”,事件造成7人受傷、1人死亡。這是今年以來全國第三起劫持事件。令人意外的是,劫持過程中劫持者竟要求見記者。對此,專家表示,犯罪嫌疑人要求找記者談,目的仍然是不擇手段地擴大影響。這種案件沒有特定報復對象,目標肯定是弱者。為了擴大傷害,這個時候劫持者已經不計后果。在此情況下,靠談判解決不了問題,只能靠狙擊手。
警匪對峙近兩小時
2021年1月22日17時許,云南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門口發生一起劫持人質事件,犯罪嫌疑人持刀致傷7人后,用刀挾持1名學生人質。
云南省昆明市公安局五華分局于當晚通報了這一案情。根據警方通報,涉案嫌疑人王某俠系昆明人(男,56歲),其犯罪行為已造成7人不同程度受傷、1人經搶救無效死亡。
網傳視頻顯示,劫持者戴著鴨舌帽及口罩,背靠校門院墻,左手時不時拿起白色喇叭,右手持刀且不離開人質。地上散落多個書包,不遠處還有一名受傷學生躺在地上接受搶救。
“今天是最后一天上學,明天就放寒假了。這所初中是昆明市最好的中學,就在昆明主城區的建設路上。每天放學的時候,建設路都會特別堵,劫持者可能看中了這一點,選擇在這個地點和時間作案。”當地人來謳陽透露,被劫持的小男孩挺勇敢,全程沒哭,一度擺手跟警察說“不要過來”,為自己贏得了生存機會。劫持過程中,一名藍衣女記者上前和劫匪交流,相隔僅3米的距離。后來劫持者還提出要求送礦泉水,隨后這名記者將礦泉水送至嫌犯附近并擰開瓶蓋。
此前媒體報道,劫持過程中劫持者要求見記者,而且必須是女記者,只給10分鐘時間。“我們看到了比較完整的視頻,女子是云南廣電的一名記者。嫌犯要找一個人聊,剛好她在旁邊。”據云南記協副秘書長葉茸介紹,這位女記者為穩定嫌犯情緒,不停地和他溝通,給了后面特警機會。
官方通報稱,昆明市公安局五華分局調集警力趕到現場處置,對犯罪嫌疑人開展情緒疏導工作。事發一個多小時后,警方于當天18時40分開槍擊斃犯罪嫌疑人,安全救出被挾持的學生。
事發后學校安排心理疏導
事發后,云南師范大學實驗中學開始心理干預。目前已經有專門的心理學老師和醫生對學生進行心理援助。學校公眾號已經發布了相關信息,同時公布了心理咨詢熱線服務號碼。
如果有學生出現心理方面的問題,可以撥打心理咨詢電話進行溝通。學校除安排心理老師咨詢外,還安排班主任跟學生聯系。
該校一位心理咨詢老師表示,學校一直以來都有心理咨詢服務,“發布公眾號,是怕學生、家長及老師忘了,還有這樣的通道可以疏導心理”。
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心理健康工作委員會心理急救學部秘書長、心理急救員課程體系研發者鎖朋介紹,在此次事件中,傷員及傷亡者家屬是心理急救重點人群中的第一級人群,而現場的藍衣女記者、與第一級人群有密切聯系的個人和家屬、現場救護人員、幸存者等是第二級人群。
鎖朋建議,48小時之內的心理安撫要讓對方感受到穩定和安全,以及對心理應激、身體應激的正常化理解。“肢體的接觸很重要,家長可以跟孩子多進行肢體接觸,例如擁抱之類的。如果他們愿意說現場情況,就不帶評判地傾聽;如果不愿意說,也不要一直問,不要強迫他們表達內心的情緒。同時,需要安排好規律的生活,把他們拉回平時的狀態。”
刑警:確保人質安全是第一原則
浙江省某市公安局一名刑警表示,這次昆明事件中,嫌疑人用孩子做掩護,情況非常危急,昆明警方作出這個處置是比較果斷到位的。
這名刑警稱,昆明警方處理這個案件,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條例》第九條第六項規定:嫌疑人在實施暴力犯罪行為的緊急情況下,警察來不及警告或者警告后可能導致更為嚴重危害后果的,可以直接使用武器。其中實施兇殺、劫持人質等暴力行為,危及公民生命安全的,屬于條例規定的緊急情形之一。
該刑警表示,這類突發事件發生時,現實情況錯綜復雜,指揮官和狙擊手壓力都非常大。“現場指揮官要綜合研判現場情況,狙擊手需要根據指揮官的指令來作決定。如果能以平和的方式解決,肯定最好。如果嫌疑人拒絕配合,情緒失控,有傷害行為,不得已的情況下就要果斷采取措施。”
另一名廣東省某市公安局的刑警則強調,遇到類似情況,一般來說不到萬不得已,狙擊手不使用武器;只有嫌疑人情況特別激動,無法有效溝通,人質可能受到嚴重傷害,警方無法近距離直接控制嫌疑人的情況下,才會選擇使用武器打擊。“確保人質安全是警方處理劫持人質案件的第一原則。我們通常先安撫嫌疑人與人質的情緒,避免人質安全受到影響。”這名刑警提到,優先以談判方式和平解決危機,過程中也會有特警運用戰術、地形接近嫌疑人和人質,等待合適戰機,解救人質,使用武器是最后選擇。
針對人質解救事件,這名刑警認為,解救人質沒有統一標準,也無法做到完美解救。“現場的環境和氣氛、嫌疑人的情緒波動、人質的掙扎、圍觀群眾的大呼小叫都有可能成為導火索,沒有任何一例案件是相同的。”
就這起案件來說,警察當場擊斃嫌犯,及時阻斷了暴力升級的可能,既讓歹徒就地伏法,也讓焦急萬分的公眾松了一口氣。這是一場生動的執法、普法課,一切對人民生命造成威脅、侵害的違法犯罪活動,最終的結局必將是“不歸路”。
專家:案件防不勝防,需建立系統性的社會防御機制
近年來劫持人質事件時有發生。根據公開信息初步統計,2020年以來發生的就有8起,而此次事件是今年1月份以來全國發生的第三起劫持事件。
網傳視頻顯示,對峙過程中,劫持者一度拿起喇叭喊話:“我以前吸過毒,但戒了十多年,社會不給我一點兒出路。我知道我的生命分分鐘就沒有了,可能上面搞不好有一桿槍對著我,還有對面有狙擊槍對著我,無所謂。”
“這種案件沒有特定報復對象,目標肯定是弱者,所以傷害的往往是學生。為了擴大傷害,這個時候已經不計后果。”著名犯罪心理學專家武伯欣表示,此類劫持案件在中國并非個案,然而從犯罪心理行為上分析,劫持者的行為特征值得注意。
“一是生無所念。人生都是有各種各樣的掛念,只要有所念,就不會輕易走這種極端方式。但是一旦生無所念,很容易走上危害社會的不歸路。二是從視頻看,劫匪行為沒有激情犯罪的特點,應該是有充分心理準備的,而且義無反顧。一旦生無所念,不達目的不罷休,所以他不僅傷害7個,還要劫持一個制造影響,還要讓女記者談。”武伯欣說。
武伯欣認為,犯罪嫌疑人要求找記者談,目的仍然是不擇手段地擴大影響,并沒有表現出犯罪心理的良性轉換。“這種行為是擴大性傷害,不僅僅傷害他人,還傷害整個社會,時間越長,關注度越高,影響越大。在此情況下,靠談判解決不了問題,只能靠狙擊手。”
“雖然各地公安干警都做過應急預案,但是這種案件防不勝防。”武伯欣提醒稱,想要避免類似事件的發生,需建立系統性的社會防御機制,“方方面面都要到位,而非簡單打擊”。比如,針對低收入階層,如何讓他們感受到不是偶爾救助、短期慰問,而是常態化幫扶,讓他們有人生的支撐。此外,孩子們面對危險,該如何防身、如何避險,學校和家庭也要進一步加強這方面的教育,不斷提高孩子們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截至本刊發稿,傷員救治、案件調查、家屬安撫等相關工作仍在進行中。
(《中國新聞周刊》 孝光、群峰、智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