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他人一起有節奏地行動或者發出和諧的聲音,在人類社會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一起跳廣場舞也許不能讓世界變得和平,但類似的行為也許可以讓我們對外界更加寬容。
為何一跳廣場舞就停不下來?讓我們一起來探究其中的奧秘。
增加親近感
研究發現,與其他較為無序的活動相比,團體劃船、列隊舞、合唱甚至僅僅是一起敲擊手指,就能增加人們對他人的寬容度和信任度。此外,這些活動還能提高疼痛的閾值。為什么同步化和協調的行為能給人帶來更深厚的親密感?這是因為,同步化行為產生的強大效應可能來自神經激素、認知和感知的共同作用。
人類并不是唯一能進行同步化活動的生物,一些動物也具備這種能力。例如,寬吻海豚會一起躍出水面嬉戲,一些雄性螢火蟲也會讓它們的閃光節奏保持一致。動物行為學家推測,同人類一樣,這些同步化行為也對它們的社交有益,比如,幫助它們吸引配偶。
與其他動物相比,人類的同步化行為更加多樣化:有些是有組織性的,比如集體禱告、合唱、閱兵和快閃;有些是無意識的,你可以想象音樂會上觀眾同時為歌曲鼓掌,又或者情侶一起散步時兩人步伐一致的場景。還有研究稱,如果兩個人肩并肩坐在搖椅上,他們會突然同步地前后擺動。
心理學實驗證實了這種同步化行為能促進團體成員的感情。在一項研究中,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將一些小學生分成兩組,分別給他們穿上橙色和綠色的背心加以區分。實驗需要讓孩子們同步或者不同步地跳舞。之后,研究人員發現,雖然穿的背心顏色不同,但只要孩子們在實驗中同步舞蹈,他們會與彼此玩得更親近,而不同步跳舞的孩子們則沒有那么親近。
同步化行為帶來的親近現象并不僅僅出現在兒童游戲中,它還能在一些情況下減少人們的偏見。研究發現,無論是同步跑動還是同時搖晃椅子,都有助于增強人們的親社會性。丹麥科技大學的認知神經生物學家伊凡娜·孔瓦林卡說:“在進行同步活動時,自我和他人的邊界變得模糊了。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當我們的行為與他人的行為相一致時,我們會將他人與自己看成一個整體。”
另外,有研究表明,即使是嬰兒也能在參與同步活動后變得更加樂于助人。牛津大學的人類認知學家艾瑪·科恩說:“一種行為如果在人的嬰幼兒期就出現,說明它可能對人類來說是無意識卻又相當重要的。”這在人類的演化過程中可能也起著不小的作用。
同步行為的演化
牛津大學心理學家羅賓·鄧巴指出:在早期人類社群擴張、與同伴共同生活的過程中,同步化行為可能讓“服務他人”成為了一種更有效的聯結手段。非人靈長類動物會互相梳理毛發以去除身上的跳蚤和其他寄生蟲,這種行為能增強群體的凝聚力。當群體數量增加時,個體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用于梳毛活動,而該群體中個體數量的上限是50。但是,在人類自發形成的社群中,人數大概在150人左右。
為什么人類組建的團體大小能達到猿類的3倍?鄧巴進一步解釋,這是因為人類想出了一種可以同時“取悅”好幾個人的辦法——用聲音或者身體的動作來取悅他人。鄧巴表示,更大的群體規模使得人類可以更好地抵御其他人類群體的突襲,以此增加存活率和生育率,而這又變相地通過自然選擇,在下一代中鞏固了同步化行為的存在性。
同步化行為不只是簡單的動作而已
鄧巴指出,同步化行為的生物學基礎原理是:非人靈長類動物梳理毛發會促進一種名叫內啡肽的神經化學物質的釋放,它能讓個體感覺舒適。大腦分泌的內啡肽能夠促進愉悅感并減輕疼痛感。而有研究認為,人類的群體聯系行為由梳理毛發變成唱歌和跳舞,可能也是內啡肽在起作用,研究者將這種物質稱為人際關系的“神經化學膠水”。
盡管內啡肽為同步化行為的強大效應提供了神經化學方面的解釋,但仍然可能有其他的生物學機制共同發揮作用。研究證明,非同步的行為僅僅能激活左腦,而同步化的行為則能同時激活左右腦。另外,同步化行為還激活了大腦的獎賞系統,進而促使我們去做更多能幫助同伴的事情。
盡管每個人參與同步化活動后獲得的效果不完全一致,但是與他人一起有節奏地行動或者發出和諧的聲音,確實在人類社會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一起跳廣場舞也許不能讓世界變得和平,但類似的行為也許可以讓我們對外界更加寬容,讓我們感受到融入更大的共同體的美好所在。
(《環球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