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睿君,唐璐喬
(浙江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浙江 金華321004)
隨著創新民主化時代的到來,新型創業集聚平臺即“眾創空間”,正在朝著萬眾創新創業的總體目標聚集成型,已成為民主化創新創業的主要載體,并逐漸形成特征鮮明的商業生態系統。自2015 年國務院發布以眾創空間推進雙創進程的指導意見,經過近5 年的發展,眾創空間解決眾多創業難題,逐漸形成了多方面協同共生的綠色商業生態系統,并在中國發展戰略中占據重要位置。從提高國家發展驅動力角度來講,打造綠色生態的創新空間載體,不僅可為中國創新服務開辟新的道路,而且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環節和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體現,更能夠依托眾創空間形成的生態圈有效地培育創新型人才,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動能。從眾創空間自身發展來講,互聯網創業熱潮與創客運動的興起,使得眾創空間成為實施雙創戰略、助推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陣地,眾創空間在全國各地呈井噴發展態勢,成為中國特色創新創業服務的全新平臺,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因此,在明晰眾創空間的來源與相關理論的基礎上,研究眾創空間的發展以及商業生態系統下眾創空間的內涵與特征,對中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創新民主化地推動雙創進程以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
2006 年學者BENKLER 第一次提出了“大眾生產”(common based peer production)[1]的概念,后來在創客運動的浪潮推動下,TROXLER、MOILANEN 等學者將這種創客聚集共享資源,并其共生、互生的運動定義為新的大眾生產創新模式[2]。而在中國,眾創一詞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雙創背景下應運而生。2012 年,DAHLANDER 等學者提出開放式創新核心過程[3]時提到,眾創是指一方面大眾基于由企業或其他途徑形成的平臺組織中進行創新活動,產生創新成果并展出銷售,另一方面其他組織可以獲取創新成果并加以利用的一種新型創新模式。本質上也是互聯網加速知識傳播與交互條件下體現出的創新民主化,是開放式創新理論發展深化和成熟的結果。這種創新方式對比傳統創新的特征主要體現如表1 所示。
表1 創新方式對比
上述眾創活動發展過程中由企業、政府搭建或自發形成的平臺組織或稱空間載體即為“眾創空間”(Crowd Innovating Space,簡稱“CIS”)。眾創空間是創客空間在不斷地發展與更新過程中形成了更為完善的承載創意的空間載體,創客空間主要是依托創客精神,為創客們提供社區交流互動平臺,以此促成創客之間的知識共享、相互合作以及第三方資源和創客們的對接,最終使創意轉化為產品或服務[4-5]。而對于眾創空間的學術定義,中國尚且沒有統一的規定。本文通過整合眾創空間相關的國內外研究文獻,對眾創空間的涵義與特征做出了如下梳理,具體如表2 所示。
表2 國內外相關研究梳理
1993 年,商業生態系統(Business Ecosystem)的概念首次被學者MOORE 提出,并給出如下定義:一種“基于組織互動的經濟聯合體”[12]。他認為企作為商業生態系統的成員,與其他成員相互合作相互競爭以及與整個商業生態系統共生演化。KIM 等(2010)在之后的研究中指出商業生態系統是“一種由眾多具有共生關系的企業構成的經濟共同體”,強調在這個系統內部成員企業可以通過合作來創造單個企業無法獨立創造的價值。隨著研究的深入,生態系統中的成員范圍不斷擴大,大多學者認為其組成不只有初創企業,也存在政府、高校、研究所、投資方以及第三方服務機構等,逐漸形成了生態網絡的研究視角,例如ZAHRA 和NAMBISAN(2012)認為商業生態系統是一種由成員、資源以及重要市場信息所形成的聯結內部成員互生關系的網絡。本文基于基礎的商業生態系統理論,認為眾創空間也是一個復雜的商業生態系統,并且是地域性的創新創業活動在一定空間內的聚集所形成的。
當把研究聚焦在眾創空間上,根據以上理論基礎,可將眾創空間中的設備、產品、股東、資源、政策、創業活動、商業實體等視為生態系統的基本要素,而在空間中進行創新活動的個人和企業就是眾創空間生態系統中生活的生命體。而保障眾創空間的生態平衡與健康,為創業者或企業提供適宜的創新環境,提高系統代謝功能維持生態穩定是我們亟待研究的課題。趙放等學者(2015)利用生態學概念,對應眾創空間中的創新個體、創新種群以及創新群落,通過多層視角分析其形成的獨特創新生態景觀[13]。陳夙等學者(2015)把眾創空間視作創業生態系統,并將生態系統結構分為眾創精神、創客生態圈、資源生態圈和基礎平臺與眾創政策四個方面[7]。張玉利等(2017)、李燕萍等學者(2017)從組織生態學的視角入手研究后發現其本質是以創新創業服務平臺為核心的開放式創新創業生態系統[14-15]。眾創空間的生態系統特征體現在生態系統要素聚集地域的無邊界與廣泛性、生態系統成員之間自發聯結形成互生共生、自然選擇,迭代更新的自組織性。
本節內容通過剖析案例生態系統的六大種群在系統內的運行邏輯,建立一個完整的眾創空間生態系統閉環模型,提出眾創空間生態化可以有效解決眾創空間發展初期普遍存在的人才引進、政策落實、資本投入、同業惡性競爭等諸多問題。
金華北大科技園位于浙江省金華市,是北大科技園“校地合作、協同創新”的示范項目,園區由金華市政府、北大信息科學技術學院以及北大科技園協同共建。自建成以來,在創新創業環境打造、人才引進、產業招商、資本對接服務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績,累計引入、孵化企業百余家,成為浙中雙創與產業集聚名片。
作為浙中改革開放先行區、試驗田,金華北大創業園在探索發展路徑的過程中,也面臨著眾創空間普遍存在的制約發展因素,例如技術人才缺失、扶持政策弱化、同業競爭、空間要素緊缺等。通過近年來的發展與政策引導,金華北大創業園已經逐步形成了以創新創業生態打造為重點,以“創業服務、招商引智、資本對接、管理咨詢”四個子平臺以及產業集聚區、產業輔助區和生活配套區三大空間區域為依托,形成運行結構穩定的生態系統。在北大科技園成熟的科技園區運營經驗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發揮獨特的服務架構,形成了自組織、互生共生的綠色生態系統結構。金華北大創業園服務架構如圖1 所示。
在商業生態系統的視角下,眾創生態由多種要素構成。從創客類別出發眾創空間的創客角色有在校大學生創業者、海外歸國創業者以及科技創業者和高管創業者[7]?;谌菪碚?,生態系統包括三大企業、高校和研究機構和政府創新主體[16]。此外,政策、市場、金融、文化、支持系統、人力資源等也是推動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形成和發展的必要構成[17]。有學者認為創新主體或種群往往通過相互作用,集成結合為創新群落,則創新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可歸納為研究、開發和應用三大群落,群落從各支持性結構中獲取“能量”,群落之間健康的平衡決定了創新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18-19]。同時,根據SECI 知識創造理論,在生態系統中技術知識以一種動態的形式,通過個體間的相互作用及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間的相互作用而被創造和共享[20]。本文根據文獻研究梳理以及金華北大創業園的實地調研訪談,整理得出金華北大創業園的六大生態系統種群:成熟企業、高校及科研機構、政府、金融服務機構、中介機構和創新企業,種群之前交互合作,共生促進,形成一個集成服務助力創新企業成長孵化的生態閉環。
圖1 金華北大創業園服務架構
成熟企業為創新企業打通產業鏈上下游,同時輸送創業人員與專業技術知識,與中介機構也存在信息交互,為創新企業間接提供服務,例如創業園面向工業設計產業,構建了工業設計、動漫設計、圖案裝飾設計和設計培訓等幾個子領域建設垂直化的產業支撐平臺,聯合成熟企業形成從用戶研究、產品規劃、方案設計、仿真分析到加工制造、商業運營完整的產業服務鏈條,為初創企業輸送養分。
作為生態系統中全面提升基礎研究、技術研發、人才培養、項目培育、市場轉化等綜合集成能力的重要種群,并且作為主導力量將創新企業、高校研究院與政府凝力聚合形成政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穩固生態系統平衡,以科學的方法檢測生態系統健康狀況,并及時調整促進成果轉化。
政府在生態系統中除了為創業企業提供創業資金,更重要的是提供政策支撐,例如知識產權申報與保護、稅收優惠、優秀創業企業表彰等。
金融服務機構促進了多形式融資渠道建設,加快了金融服務集聚,使生態系統內形成覆蓋企業創新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金華北大創業園積極引進國內外戰略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等機構,另一方面針對重點領域的初創期企業,建立政府資金與社會資金相結合的創業引導基金,吸引和撬動社會資本加入,放大金融服務作用。
中介機構通過與成熟企業的資源對接為初創企業提供檢驗檢測、計量測試、商標品牌注冊與培育、稅務咨詢、法律援助服務、標準制定、創業培訓、風險評估與管理咨詢等服務。
創新企業作為生態系統中的核心的種群,其他物種都是圍繞創新企業的發展而生存,創新企業自進入眾創空間生態網絡起,便與其他種群進行信息、服務以及實物資源交互,不斷成長演化,最終發展為成熟企業反哺整個生態系統,同時助力形成自組織自適應的生態系統閉環,使得系統欣欣向榮,繁榮不息。
金華北大創業園生態系統構成如圖2 所示。
圖2 金華北大創業園生態系統構成
眾創空間生態系統的主旨在于促進創新企業的成果轉化與不斷成長,通過系統成員間的互相作用,聯結成網絡,每一個環節的構建都是系統穩定的基石。同時在保持生態系統的健康、活躍與平衡的前提下提升其代謝與成長能力是生態系統設計與政策指定的出發點。
基于對金華北大創業園經驗的深度思考,對應生態系統內六大種群,本文總結出六個方面的構建策略:①打造全產業服務鏈條。生態系統中的成熟企業通過共享服務資源、制造商供應商資源、線上線下營銷資源以及知識庫資源等,打通產業服務鏈上下游,與初創企業實現共生互生的生態關系。②產學研用協同創新。互聯網背景下,生態系統可以突破地域限制,將全國各地的現有科研院校、研發基地等通過線上聯結,企業和相應機構進行對接,并逐漸形成市場化、模式化、定制化的服務流程和定價方式。③建設公共創新服務體系。根據“最多跑一次”改革要求,面向企業科技服務與創業服務的實際需要以及現有基礎條件,將政府服務內容與第三方服務機構等服務資源進行整合,建設科技企業公共創新服務平臺。④多層次科技金融支持。根據生態系統內的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和創新創業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的投融資需求,通過科學有效的評價機制遴選優質項目定向提供金融投資或貸款服務,推動市場對接。⑤集成中介組織機構助力資源對接。針對生態系統內的關鍵種群提供政策咨詢、技術研發、市場開拓、知識產權、產學研合作、人力資源、工商代理一站式集成服務,使中介組織機構在生態系統中發揮最大限度的效用。⑥豐富創客群落,保持生態系統活力。作為生態系統中核心種群,提高創新企業及個人的群落代謝與成長能力,是為整個生態系統注入生命活力的保障,通過對創新項目的科學檢測與評價遴選,從源頭保證種群質量。同時,動態檢測系統內創客代謝能力,設置淘汰標準和成熟退出標準,逐步豐富創客群落和提高群落質量[21-22]。
“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是推動中國創新型社會建設的重要戰略。本文基于金華市北大創業園的調研訪談與相關文獻梳理,回溯了商業生態系統視域下的眾創空間理論發展,綜合眾創空間生態系統的構成與構建提升策略,對眾創空間進行了分析。眾創空間生態系統由于其生態學特性,吸引了成熟企業、大學及科研機構、政府、金融機構、中介服務組織和創新企業六大種群,以種群見的資源、信息、服務等的交互流動作為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保障生態系統的平穩健康發展,創新企業在生態系統中經歷“進入—演化—成熟”的過程,同時與另外五個種群交互合作,協同共生共同構成獨特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并總結了案例經驗,針對眾創空間六大種群提出了打造全產業服務鏈條、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建設公共創新服務體系、多層次科技金融支持、集成中介組織機構助力資源對接以及豐富創客群落,保持生態系統活力六個方面的眾創空間生態系統構建與提升策略。
“雙創”與“互聯網+”雙重背景下,加快推進傳統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大力發展數字貿易、信息軟件、智慧物流等優勢科技產業,超前布局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產業、新業態,整合與升級現有服務載體,實現對創新資源進行生態化集聚與共享,共建良好的綠色創新創業生態環境是當下的重要課題,也是研究團隊奮斗的方向。本文的研究還有相對的局限性,例如眾創空間作為一個多層次的生態系統,在分析種群構成后,還應該考慮不同層次的跨層交互作用及效應,且暫未詳細梳理復雜系統與網絡、平臺價值創造、知識創造的“四化”理論在眾創空間生態系統中的應用等,今后的研究中將繼續關注相關問題并重點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