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清君
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代表國務院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要深入推進重點領域改革,更大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這是“十四五”時期開局起步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戰略舉措。政府工作報告在這一部分重點安排了4 個方面重點工作。筆者認為,這4 個方面的改革,是新時代國家經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
今年設定的經濟增速、就業、物價等預期目標,體現了通過“六穩”“六?!北3纸洕\行在合理區間的要求,確保了與今后目標平穩有序銜接,彰顯出發展的可持續和包容性。充分考慮疫情常態化防控以及國內外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黨中央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不能變,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不能出偏差,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題不能走調,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標準不能降低。唯有以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創新的舉措推進各項工作,我們才能起好步、開新局。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決定了政府必須進一步轉變職能,保持戰略定力持續推進政策落地,助力市場主體青山常在、生機盎然。深化要素保障體系和財稅金融體制改革,要多運用改革創新的辦法,優化和落實減稅政策,既要充分考慮市場主體恢復元氣、增強活力的要求,讓優惠政策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杠桿化作用,又要充分激發出企業依靠自己能力在市場競爭拼殺中制勝的天性。
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旨在通過平等市場準入、公平監管、開放有序、誠信守法的新要求倒逼政府改革創新,進而達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目的。一是繼續放寬市場準入,通過試點先行在部分地區和領域開展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試點,促進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構建與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法治化對標對表的高水平開放經濟體系,依法平等保護各類市場主體產權。二是向縱深推進“放管服”改革,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現行法律框架,切實讓各類市場主體,通過優良的營商環境享有良好發展預期及投資經營長期向好的發展紅利。三是倒逼政府在保障市場主體成長過程中,將政府許可審批事項以清單制方式向社會公布,實行負面清單制度,引導企業創新開辟利潤空間,實行正面清單制度,在企業創新發展過程中為其試錯容錯承擔政府責任。四是為企業的發展轉型和中小微個體創業失敗暢通進入與退出通道,既要最大限度讓受疫情沖擊因素影響的企業實現“鳳凰涅槃”,浴火重生,也要為經受住各類風險挑戰考驗的成功企業提供領跑行業前進的加速度動力、創新驅動的新能量、可持續發展的豐富資源與優化環境。五是為傳統優勢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個體創業、小店經濟、作坊經濟、創意經濟等新經濟、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提供全流程保姆服務、全生命周期的人性化監管、全過程法治性引導,讓各類市場業態競相發展、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
用改革創新的辦法為所有企業降低生產經營成本。首先,進一步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占比較高的用能、物流、通信成本,以行業窗口服務改革,將利潤讓給實體經濟和各類企業組織;其次,將各類行業規費和租金收繳水平進一步降低,政府通過社會組織、行業協會和企業之間的互動協商,協同整合出降費、減租的利潤空間,既為企業補元氣、渡難關爭取主動,也為收費的社會中介組織提供制度保障;第三,規制專業服務的中介組織行為,公開服務時限、流程、標準和價格,推動其成為助企發展的好幫手;最后,建議政府進一步加大打擊違法違紀行為力度,讓市場主體更能安心經營、輕裝上陣。
以制度創新的辦法推動各類所有制企業共同發展。這是今年乃至整個“十四五”時期的企業改革重頭戲。當前全面深化改革進入系統集成、總體整合、協同創新的新階段。今年企業改革創新要把握4個環節。第一,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特別是實施好國企三年行動計劃,在做強做優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方面取得新突破,使其成為新時代振興發展的主力軍;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讓國有資本與社會資本有機融合、共同發展。第二,進一步構建親清政商關系,保護私人產權和個人權益,彰顯企業家精神,打破行業壁壘和行政壟斷,將要素配置和公共投資商業機會向社會公開,構建開放、規范的商品、要素、資本、技術、服務等市場,推動民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第三,國家支撐平臺企業和各類新業態企業發展形成核心競爭力、凸顯主營業務,拓展線上空間、融合線下實體經濟,增強抗擊風險能力,提高國際競爭力,實現創新發展。第四,依法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堅持競爭原則和競爭中立性,堅決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環境。
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為各類市場主體抗擊各類風險挑戰提供制度保障。今年經濟社會發展仍然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與各種風險挑戰,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就是為統籌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安裝上了“穩定器”。主要從5 個方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第一,強化預算約束和績效管理,落實好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精準享受稅費優惠政策,發揮2.8萬億元中央財政資金納入直達機制的政策優勢,做到地方政府財政債務水平可控。第二,多渠道充實中小銀行資本,強化公司法人治理與業務風險管控,提高投貸保聯動的良性互動。第三,穩妥推進債券和各類資本市場穩健運行,確保中國資本市場風險能夠有效控制并釋放風險溢價制度紅利。第四,強化金融控股公司和金融科技監管,杜絕金融新業態游離政府監管視線。第五,構建金融和投貸保多元投資風險防控機制,引導金融資本更好服務實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