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 濤
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代表國務院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將“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外貿外資穩中提質”作為今年的重點任務之一。在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國際形勢中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世界經濟形勢復雜嚴峻的背景下,中國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舉措是一種勇氣,更是一種智慧,彰顯的是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姿態、一種維護全球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擔當,也是深入貫徹國家戰略,加快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手段,必將為中國實現高質量增長帶來強大而持久的動力。
在這部分重點任務中,特別強調了自貿試驗區等各類開發區開放平臺的重要作用,主要原因在于自貿試驗區已經或即將成為帶動區域經濟深度融合發展的核心引擎。
第一,自貿試驗區是兼具多種復合功能的對外開放平臺,可作為集中推進2021 年各項重點任務的先行先試平臺。自貿試驗區作為深化改革的制度創新高地,更利于深化“放管服”改革、“證照分離”改革、數字政府建設等重點領域改革,更大激發市場主體活力;自貿試驗區作為各類企業的集聚平臺,更利于率先優化、落實制度性和結構性減稅政策,推動積極財政政策的提質增效、更可持續;自貿試驗區作為對外開放合作的國際化交流中心,更利于提升對全球創新資源的聚集能力,進而依靠創新活動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第二,中國已設立21個自貿試驗區,形成了覆蓋全國的自貿試驗區網絡,累計向全國推廣復制260項制度創新成果,成為推進各項國家戰略加速落實的整體性力量。自貿試驗區“以深層次改革促進市場相通”,更利于打通國內、國際市場,進而推動全國空間尺度上的區域間協調發展;自貿試驗區“以產業鏈開放加快產業相融”,在彰顯地方特色和比較優勢的基礎上聚集優質市場主體,更利于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局部空間尺度上的區域內協調發展;自貿試驗區“以高端要素集聚推動創新相促”,在人才要素、資本要素、技術要素和數據要素集聚的基礎上加強國際國內創新合作,更利于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促進產業鏈創新鏈融合,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自貿試驗區“以高水平開放推動規則相連”,用制度創新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和市場化共識機制,更利于聯合國內外商業、政治伙伴高水平共建“一帶一路”,提升對外合作質量效益。
第三,自貿試驗區以貿易投資便利、營商環境優化、創新生態優異、高端產業集聚、金融服務完善、國際交流活躍、市場監管高效、輻射帶動作用突出為主要特征,是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培育新動能的重要實體空間。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產生的巨大沖擊,各國貨幣超發累積了巨大的經濟運行風險。在對外貿易中,則體現為國際市場需求的不穩定性和比較優勢變化帶來的進出口結構調整的不確定性持續增加。自貿試驗區作為中國最具開放優勢的實體空間,更利于積累先進的國際交流實踐經驗,集聚國內外高端生產要素,強化原始創新和技術創新,放大協同創新優勢,為培育面向未來的新增長動能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先進做法。
第四,自貿試驗區通過深化改革打造了各自省份的制度高地、創新高地、產業高地、人才高地和公共服務高地,在與周邊區域有機協調和共同發展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輻射帶動作用。自貿試驗區實施了一系列的制度創新,包括準入負面清單、貿易外匯收支便利化、“放管服”改革、“證照分離”改革等,樹立了改革開放的樣板,探索了改革開放的方向,引導周邊區域的制度建設向更加規范、高效、公平的方向發展。自貿試驗區與其他類型開發區在管理部門間、園區功能間、政策體系間、產業領域間實現了深入融合聯動,使國際合作伙伴分享到國內大市場和穩定增長帶來的巨大收益,也使國內企業獲得了更大的增長空間和全球紅利。自貿試驗區還面向國際市場集聚了高端生產要素,有利于國內企業順利嵌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和創新鏈,成為保證全球供應鏈和物流系統健康穩定運行的重要支撐力量,還在互惠的基礎上促進了園區內外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與優化。
中國的自貿試驗區已經積累了豐富的建設經驗,這些經驗也勾勒出了未來自貿試驗區的重點發展方向。一是推動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如進一步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推動國際物流暢通和通關便利化,制定跨境電商負面清單等。二是推動服務業有序開放,創新發展服務貿易,如開展本外幣一體化試點,促進金融科技創新,加強跨境科技合作,促進教育服務貿易等。三是改善科技創新生態,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如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推動數字技術標準檢測,優化人才服務體系等。四是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培育差異化競爭優勢,如黑龍江省依托地緣特色不斷深化對俄開放合作。五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如推進“放管服”改革、“證照分離”改革,探索新經濟業態的監管模式,謀求有效政府和有為市場良性互動等。
中國(黑龍江)自貿試驗區從21個自貿試驗區的260項制度創新成果中汲取了寶貴經驗,同時也發揮自身優勢在中國自貿試驗區建設中寫下了獨具特色的一頁。充分發揮自貿試驗區在帶動區域經濟深度融合發展過程中的關鍵作用,建議還應著重解決好幾個主要矛盾,如對東北亞地緣優勢與本地產業基礎薄弱的矛盾、重點發展產業與發達地區優勢產業重構的矛盾、重點產品結構與目標市場需求結構不一致的矛盾、人才供給結構與自貿試驗區的人才需求結構錯配的矛盾等。為此,除借鑒他山之石,實施打造黑龍江省制度高地、創新高地、產業高地、人才高地和公共服務高地等做法外,中國(黑龍江)自貿試驗區還需要一個具有巨大引力的獨特資源來聚合優勢要素,即國際化的、具有黏性的外貿人才。首先,要強化本地的俄語教育優勢,結合其他優勢專業培養熟練掌握外貿業務的專業人才,尤其是數字貿易人才。其次,在科研立項、技術支持、金融服務等方面制定措施,鼓勵高校與蒙、俄、日、韓高校開展科研合作,深入挖掘東北亞國家市場需求與本地比較優勢的契合點。第三,在自貿試驗區建設面向東北亞各國人才的國際貿易培訓基地,鼓勵高校進行項目制的人才培養,開設中俄貿易留學生項目、自由貿易區留學生項目等,將其“綁定”在中國(黑龍江)自貿試驗區所需的專業領域,也可增強未來黑龍江省與東北亞國家的產業關聯,并擴張潛在國際市場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