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應文
“十三五”時期,黑龍江省扛穩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重任,以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為目標,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農業強省建設,農業現代化建設成效顯著:糧食產量保持在1500億斤以上,糧食生產“十七連豐”,穩居全國第一位,農民收入登上一個大臺階,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地位更加突出。“十四五”時期,黑龍江省強調在農業現代化建設方面取得新突破,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農業強省。面對新形勢新任務,要研究釋放黑龍江省農業現代化建設優勢與潛力,破解制約農業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的問題與癥結,找準“痛點”、打通“堵點”,推動建成農業強省,堅決當好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錨定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黑龍江省將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新突破納入“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必將更加有力推動黑龍江省農業基礎穩固,農業供給保障能力、競爭力、科技創新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水平明顯提高,為全面建成農業強省奠定堅實基礎。
作為農業大省,“十四五”時期黑龍江省農業現代化建設面臨難得發展機遇。一是戰略導向機遇。“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國將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在這一大背景、大趨勢下,推進城鄉統籌和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力度必將不斷加大。二是政策支持機遇。中央明確提出,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黑龍江省作為全國重要糧食主產區和重要商品糧基地,將會在糧食主產區生態和利益補償、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產品精深加工等方面得到更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加快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外部條件更加有利。三是反哺助推機遇。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的大臺階,地方財政收入的不斷增加將為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提供強有力保障,加快建設現代化大農業的物質基礎會更加堅實。四是環境優化機遇。《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強化了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政策導向,明確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領導責任。各級黨委、政府堅持把“三農”工作擺到重中之重的戰略地位,形成了一整套體現科學發展、符合實際的工作思路,尤其是廣大農村干部群眾盼富裕、求發展的愿望十分迫切,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基礎更加牢固。
從目前情況看,黑龍江省農業比較優勢尚未完全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農業“大而不強”問題制約著黑龍江省農業現代化高質量發展。一是抗御自然災害能力較弱,全省高標準農田面積偏少、比重偏低。二是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對經濟拉動力不強,農產品加工轉化水平有待提升,具有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的農產品品牌不多。三是人才、技術等要素對農業農村發展活力支撐力不足。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大量農村勞動力尤其是學歷較高、文化素質較好的中青年勞動力不斷向城鎮轉移,加大了村莊布局規劃調整和人才振興的難度。黑龍江省綠色食品與農副產品加工企業中,科技創新人才及科技創新能力,尤其是高新加工技術能力亟待提升。四是農業農村發展活力不足,在農民持續增收、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方面農村現有資源有待進一步激活,宅基地改革、集體經濟改革、社會化服務等農村改革需要進一步深化。五是農村環境問題依然比較突出,鄉村整體發展水平亟待提高。以工帶農、以城帶鄉能力尚未完全形成,部分鄉村水、電、路、氣、通信、物流等基礎設施依然薄弱,農村改廁、生活垃圾處理和污水治理水平與城市差距依然較大,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資源在城鄉間和縣域內還沒有完全實現優化配置。
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底線,以爭當國家現代化農業排頭兵、全面建成農業強省為目標,找準產業發展主攻方向。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底線,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堅持生態優先,山水林田湖草統籌治理,采取工程、農藝、生物等多種措施,切實把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健全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加強農業水利設施建設,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確保糧食和重要農副產品有效供給。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充分發揮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和黑土地資源優勢,按照大農業變成大產業發展思路,圍繞“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優化資源、資金、資本要素配置,由過去追求糧食產量向滿足消費升級需求轉變,從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建設入手,以綠色、優質、安全為導向,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加快綠色稻米、非轉基因大豆、優質專用玉米、特色雜糧、食用菌等綠色食品產業體系建設。
以資源開發和農產品精深加工為重點,圍繞“糧頭食尾”“農頭工尾”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堅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聚焦“大糧食”“大農業”變成“大食品”“大產業”,深化區域合作,進一步統籌推進農業和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集群建設,深入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國家級、省級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區和各類農業產業園、科技園為載體,優化要素配置,推進產業融合,促進集群化發展。強化龍頭企業帶動,打造一批領軍企業,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加強農業對地方經濟帶動能力。積極引導各類新型經營主體,以農業全產業鏈增值為著眼點,以利益連接為紐帶,走產業融合發展之路。積極引導小農戶參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展農業的多功能性,大力發展農業新業態,提升產業價值鏈水平。
以綠色發展和品牌創建為引領,打破以量取勝傳統思維,實現由總量提升向質量效益提升轉變,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價值影響力。強化源頭管控,走綠色發展之路。持續推進農業“三減”,加快綠色食品標志認證,加快國家級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加強標準體系建設,健全完善全過程全產業鏈監管。加強品牌建設與推廣,堅持整體推進區域農產品品牌。將農產品質量安全和食品安全納入政府績效考核范圍,積極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市(縣)、食品安全城創建活動。多種形式加強與國內綠色農產品、食品主銷區供需合作,推進需求市場與生產市場有效對接。
以科技和人才為支撐,提升農副產品加工業精深加工技術水平,推動多業態融合發展。積極幫助企業與國內領先的科技研發團隊、市場營銷團隊對接,因地制宜謀劃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重點項目。支持企業建立研發中心、實驗室和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組建一批產學研一體化的鄉村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組織。著眼農業全產業鏈增值,以利益連接為紐帶,積極引導工商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走產業聯合聯動發展道路,開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和綠色食品開發,讓農民共享產業升級和融合發展的增值收益。
以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為切入點,深入挖掘農業更多功能,培育壯大新產業新動能。堅持以推動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為目標,以開放發展拓展“三農”發展空間,充分發揮農村的獨特資源和優勢,大力培育、發展、壯大觀光農業、體驗農業、創意農業、鄉村旅游、健康養老、農村電商等新業態,推動資源優勢轉化為區域經濟發展優勢。以新產業新業態開發為載體,大力組織產學研對接,在品牌企業設立研發基地,在特色鄉村和園區設立研學基地,有效開展科技服務和成果轉化等工作。
以優化要素配置、提升發展環境為著力點,進一步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提升農業農村發展質量。以市場化為抓手,進一步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著力破解關鍵領域體制障礙,建立基于法律規范的長效體制機制,形成公平而富有激勵性的新制度。加大對品牌產業園區建設、標準化生產、品牌產品創建、綠色農產品食品生產加工新技術推廣應用等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引導、促進綠色安全食品產業在糧食主產區集聚發展。
以深化改革和鄉村建設為動力,充分釋放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切實提升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質量。規范提升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質量,培育一批示范社、示范家庭農場,強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民”利益聯結,推動形成農民持續快速增收的綜合機制。繼續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完善農村集體產權權能,發展多種形式的股份合作,發展壯大新型集體經濟,增強集體經濟組織服務成員能力。強化政策扶持,積極推進農業生產托管服務,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深化金融服務創新。繼續實施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推廣“農業大數據+金融”支農模式,推進農業保險提標、擴面、增品,增加大災保險承保面積,探索“保險+期貨”等保險品種,擴大政策性保險覆蓋面。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持續改善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宜居的美麗鄉村,讓廣大農民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