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晉萍
摘要:目的:對比腹腔鏡聯合十二直腸鏡同期治療(IO-ERP/EST+LC)、腹腔鏡聯合術中膽道鏡同期治療(LC/LCBDE+IOC)肝內外膽管結石療效、安全性,總結手術經驗,評價LC/LCBDE+IOC效用。方法:2012年2月~2014年12月,采用IO-ERP/EST+LC治療44例納入對照組,采用LC/LCBDE+IOC治療45例納入觀察組,對比相關指標。結果:觀察組住院時間高于對照組,觀察組療效相關嚴重不良事件例次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LC/LCBDE+IOC治療肝內外膽管結石整體療效較好,技術更成熟,有助于預防復發,但相交于IO-ERP/EST+LC住院時間相對更長。
關鍵詞:肝內外膽管結石;雙鏡聯合;微創手術
【中圖分類號】R364.2+5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2107-2306(2021)18--01
肝內外膽管結石是一種復雜的分階段慢性病,病情復雜,可并發肝功能障礙等嚴重并發癥,甚至可致死亡。手術是治療肝內外膽管結石的主要方法,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是一種常用的術式,但其是否可作為肝內外膽管結石治療尚存在爭議[1]。
1資料及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2012年2月~2014年12月,醫院收治的膽囊結石合并肝內外膽管結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89例,其中男34例、女55例,年齡18~88歲、平均(52±4)歲,12例急性胰腺炎發作,14例合并急性膽管炎。CHild-Pugh分級:Ⅲ級15例。其中采用IO-ERP/EST+LC治療44例納入對照組,采用LC/LCBDE+IOC治療45例納入觀察組,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合并癥、肝功能等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
術腔禁食6h,常規術前備皮、腸道準備,術前30min肌注阿托品0.5mg,苯巴比妥100mg,據患者病情,選擇是否留置胃腸減壓管、導尿管,口服胃鏡膠漿。經口鼻氣管插管麻醉,行常規LC術,而后行ERCP術,C型臂檢查,調整體位,經口腔進入十二指腸鏡,觀察組胃腸道情況,判斷有無腫瘤、潰瘍等病變,進入十二指腸第二部后,觀察腸乳,判斷有無腫瘤的合并癥,切開,以斑馬導絲經工作通道進入十二指腸第二部,透視下行乳突插管,部分乳頭預切開插管,注入優維顯,透視下見肝內外膽管被造影劑充盈,觀察組肝內外膽管病變情況。而后進行內鏡乳頭柱狀氣囊擴張術、EST取石術、乳頭括約肌小切口聯合EPBD術或鼻膽管引流術。術后禁食水8~12h,常規監護,若合并膽管炎,使用抗生素,檢測AMY,調整胰酶抑制劑使用量,術后1-3日待病情穩定后,行鼻膽管造影,選擇性拔除。
1.2.2觀察組
術前準備與對照組基本相同。先行LC術,而后進行腹腔鏡膽總管探查以及術中膽道鏡探查取石術,暴露Calot’s三角、觀察組肝外膽管情況,據膽囊管直徑大小,選擇合適的切開取石策略,若結石位于膽總管切口下方,可直接以器械趨勢。常規劍突下Trocar孔伸入膽道鏡,探查肝內外膽管情況,了解有無腫瘤、狹窄、結石、炎癥,發現結石后一取取石網籃取出,若結石較大,配合體內沖擊波取出,若結石較小,以內鏡抓鉗或活組織取樣鉗子取出,若膽囊管壁較小,可直接切開膽總管前壁同法取石。而后游離切除膽囊,無結石殘留、乳頭狹窄,以5-0薇蕎可吸收線一期縫合關閉切口。選擇合適的T管,5-0可吸收線間斷全層縫合膽總管切口,檢查無滲漏,取出標本,放置腹腔引流管。術后處理一對照組基本相同,術后5-7日患者病情穩定后,行T管造影,確認有無結石殘留,若無3周后拔除。
1.3觀察指標
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中轉率、結石殘留率、并發癥發生率、術后排氣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復發率。
1.4統計學處理
WPS收集錄入數據資料,以SPSS18.0軟件包統計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若服從正態分布采用t檢驗,否則采用非參數檢驗,計數資料以數(n)或率(%)表示,比較采用確切概率法檢驗,以P<0.05表示檢驗水平。
2結果
觀察組手術時間(132.6±18.3)min、術中出血(55.8±18.3)ml,術后下床活動時間(15.5±3.7)h、排氣時間(29.5±15.1)h、住院時間(5.9±1.9)日,對照組則為(126.0±22.9)min、(45.5±14.2)ml、(15.1±4.4)h、(27.8±14.2)h、(4.2±1.9)d,觀察組住院時間高于對照組。觀察組則中轉2例、并發癥5例、結石殘留5例、復發1例,對照組則為5例、5例、5例、6例,觀察組嚴重不良事件例次率13例低于對照組21例,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單純從結石清除、復方預防、并發癥、中轉因素來看,LC/LCBDE+IOC治療肝內外結石療效相較于IO-ERP/EST+LC更理想。這與兩種手術技術特點有關,IO-ERP/EST+LC失敗風險更高,多見ERCP插管失敗以及LC失敗,而LC/LCBDE+IOC操作更確切,技術更成熟。目前,對于膽囊結束合并肝外膽管結石手術療法較多,傳統開腹、膽總管切開取石、T管引流是經典術式,特別適用于急性重癥膽囊炎等急診患者。LC/LCBDE+IOC是否可作為微創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肝內外膽管結石尚存在爭議,但從現階段報道來看,療效確切,可處理大部分肝外膽管結石。
LC/LCBDE+IOC技術較成熟,耗材相對較少,按照探查取石方式又可分為經膽囊膽總管探查以及經膽管探查,前者無需切開膽總管,降低了相關并發癥發生風險,但條件相對苛刻,后者成功率高,有助于保留Oddi括約肌功能,在肝內膽管結石治療中具有較大的應用價值。有報道稱Oddis括約肌功能直接影響肝內膽管結石復發風險,若功能不良,復發率較高。需注意的是,仍有部分復雜型肝內膽管結石患者需采用肝部分切除術治療,LC/LCBDE+IOC無法滿足需要,近年來三維技術的進步為術式的合理選擇創造了條件[2]。
參考文獻:
[1]章盛平,項建斌,馬保金.膽囊結石的外科治療進展[J].上海醫藥,2012,33(20):10-12.
[2]方馳華,方兆山,蔡偉,等.肝膽管結石三維可視化診治平臺構建及臨床價值研究[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5,35(9):974-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