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韓晨靜 王琦 馬協樂 余曉叢




摘要:以芍藥品種“大富貴”為試驗材料,探討空氣溫度(15℃、25℃)、濕度(20%、50%)2個關鍵生態因子對溫室芍藥生長發育及開花的影響。結果表明:溫度是影響芍藥生長、成花的決定性因子,可顯著縮短萌動時間;而濕度對植株生長和萌動時間的影響較小,同一溫度不同濕度間差異不顯著,但高濕度顯著降低成花率,抑制開花。在25℃、20%濕度條件下,“大富貴”生長狀況最好,萌動最早,且成花率最高;在15℃、20%濕度條件下,“大富貴”生長遲緩,萌動時間延長近10d,花蕾數量及成花率較低。可見,低溫、低濕條件下芍藥生長緩慢,不利于現蕾;而高溫高濕易引起芍藥花苞霉腐病,不利于成花。
關鍵詞:芍藥;溫度;濕度;花期;萌動時間;成花率
中圖分類號:S682.1+20.1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21)12-0074-04
芍藥(Paeonialactiflora)是芍藥科芍藥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是原產我國的傳統名花,早在4000多年前即有應用記載[1],被稱為“花中之相”,與牡丹并為“姊妹花”,其花朵碩大、花色豐富、花型多樣,有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有忠貞愛情、難舍難分的寓意,深受人們的喜愛[2]。芍藥作為我國的傳統名花,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在園林中應用廣泛[3]。近些年來,國際市場上的傳統鮮切花已面臨市場飽和,而芍藥盆花和鮮切花需求量不斷上升,已成為世界鮮切花產業的后起之秀,也呈現出作為花卉商品新秀的巨大經濟潛力,菏澤市、洛陽市等地芍藥鮮切花每公頃的純收益可達20萬元[4]。
芍藥的自然花期一般在5—6月,單朵花期6~10d[5],花期短且過于集中,花期與市場需求極易錯位,極大地制約了芍藥產業的發展,因此研究芍藥花期調控技術及其機制,有助于豐富我國切花種類、彌補我國冬季切花市場的空白,同時對促進標準化栽培生產及推動切花相關產業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花期調控是通過人為創造外部環境條件或采納其他特殊的栽培方法,使花卉能夠提前、推遲開花或者延長花期的一系列技術措施[6]。芍藥的花期調控是其商品化生產的關鍵一環,但調控技術還不成熟,遠落后于同屬的牡丹,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品種篩選、低溫貯藏打破休眠、光照和激素調控等方面[7-13]。溫度和濕度是影響花期的重要因素,但目前關于芍藥低溫打破休眠移入溫室后的溫濕度調控對芍藥花期影響的研究還比較少。本研究在溫室環境下,通過調控空氣溫度和濕度,觀測芍藥生長發育及開花的變化,以期摸索出適宜溫室中芍藥開花和成花的溫濕度條件,為今后芍藥花期調控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試驗于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在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頂樓溫室進行。選用芍藥品種“大富貴”,由山東菏澤百花園提供,該品種為早花品種,適應性強、長勢好、表現優良,是當地最常見品種。以其3年生、帶有6~8個健壯花芽且無病蟲害的植株為試驗材料,去除植株上的弱小芽,每株留4~5個飽滿的混合芽,用50%辛硫磷乳油2000倍液和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浸根2min,晾干備用。
1.2 試驗方法
采用盆栽試驗,選取高度65cm、直徑30cm的塑料花盆,加入配制好的盆土(園土∶腐葉土∶河沙∶珍珠巖=4∶4∶1∶1,pH6.2~6.7),將芍藥植株上盆,上盆后澆一次透水,切忌多次澆水導致肉質根腐爛[14]。2020年10月30日將上盆芍藥放入0~4℃冷庫冷藏44d,2020年12月13日移入溫室進行溫濕度調控處理。
試驗設計4組溫濕度處理:處理1,15℃ +20%;處理2,15℃ +50%;處理3,25℃ +20%;處理4,25℃ +50%。每個溫室隔間安排一個處理,每個處理5株芍藥。
1.3 測定指標及方法
每日10、16、19時記錄各溫室隔間的溫濕度數據,及時調控空調和水簾,使每個處理的溫濕度保持一致。觀察芍藥萌芽期、現蕾期、初開期和盛開期(圖1)生長情況,記錄處理7、14、28、35d芍藥生長發育及成花相關指標的變化(表1)。
1.4 數據處理與分析
用SPSS16.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與統計分析,采用LSD法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P<0.05);用MicrosoftExcel制作圖表。
2 結果與分析
2.1 溫濕度調控對芍藥植株形態特征的影響
2.1.1 對株高的影響 不同處理芍藥株高均隨處理天數的增加而增加,總體呈現先快后慢的趨勢(圖2A)。與25℃相比,15℃處理的株高顯著偏低;在溫度一致情況下,50%與20%濕度處理株高差異不明顯。說明溫度是影響芍藥株高的決定性因子,25℃比較適宜其生長,而濕度對株高的影響較小。
2.1.2 對冠幅的影響 不同處理芍藥冠幅均隨處理天數的增加而呈現增長先快后慢最后趨于停止的趨勢(圖2B)。處理14d后與25℃相比,15℃處理冠幅顯著偏低;在溫度一致的情況下,50%與20%濕度處理冠幅差異不顯著,說明溫度對冠幅影響大,濕度對冠幅影響小。
2.1.3 對株高/冠幅的影響 株高/冠幅能夠反映芍藥的株型及開展狀況,比值越大說明植株的冠幅越小、株型越峭立,反之則說明植株的冠幅越大、株型越開展。由圖2C可知,不同處理芍藥株高/冠幅均隨處理天數的增加呈下降趨勢,最終趨于一致,表明溫度、濕度對株型雖在生長前期有一定的影響,但總體影響不顯著。
2.2 溫濕度調控對芍藥成花的影響
2.2.1 對單株花蕾數量的影響 由圖3可知,在處理后7~14d,各處理花蕾數量均呈增加趨勢,而且處理3和處理4明顯高于處理1和處理2,說明15℃抑制芍藥花蕾發育,當氣溫升至25℃時可明顯加速芍藥花蕾發育;在處理后14~28d,處理1和處理3的花蕾數量繼續增加,而處理2和處理4明顯減少,說明20%濕度利于芍藥花蕾發育,而50%濕度則會導致部分花蕾無法正常成花;在處理后28~35d,處理1和處理3的花蕾數量呈下降趨勢,至35d時每株仍有2~3個花蕾,而處理2和處理4減少速度加快,至35d時花蕾全部死亡。表明高溫(25℃)、低濕(20%)更有利于花蕾形成和生長發育。
2.2.2 對成花率及萌動時間的影響 由表2可知,處理1和處理2花蕾萌動所需時間明顯長于處理3和處理4,說明溫度顯著影響花蕾萌動,適度高溫能縮短花蕾萌動時間,使花期提前,而濕度影響不顯著。處理2和處理4成花率降至零,主要是因為50%濕度引起了霉腐病,花苞腐爛。處理1成花率為73.33%,處理3為89.33%,表明適度高溫、低濕的環境利于成花。
3 討論與結論
溫度是調節牡丹和芍藥花期的主導因子[15],對溫度的適時調控可打破自然花期的局限性,做到按需開花;濕度也是重要因子,相對濕度主要通過調節溫度間接影響牡丹花期[16]。芍藥植株移入溫室后需逐漸加溫,最適宜溫度約為22℃,濕度過高會引起枝葉徒長、不利于花蕾發育而且還會產生病害等問題[17]。
本試驗中,25℃處理下的芍藥花蕾萌動時間顯著短于15℃處理,并且株高、冠幅存在顯著優勢,驗證了溫室條件下,20~25℃為芍藥最適宜生長溫度。在濕度方面,20%濕度下的成花率為73.33% ~89.33%,50%濕度下發生霉腐病,花苞腐爛,成花率為零,驗證了濕度過高會導致病害加重等問題。因此,高濕環境不適合芍藥成花,在保證溫度適宜的前提下,要適時對溫室進行通風換氣以調節空氣濕度。
綜上所述,氣溫25℃、濕度20%可顯著縮短溫室內芍藥花蕾的萌動時間,提前花期,提高成花率。實際生產中應根據芍藥品種特性等因素調控設施內溫濕度,實現花期精準調控,以滿足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