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昊
摘 要:在國家的發展過程中,社會保障制度一直都是大眾密切關注的問題,而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有著直接的聯系,兩者之間的適應性對國民經濟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我國經濟轉型的當下,更要加強對兩者關系的分析,解決其中存在的不協調問題,進一步促進經濟的發展。基于此,本文在對二者關系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一些合理性建議。
關鍵詞:社會保障水平;經濟發展;適應性關系
前言:
在我國經濟飛速增長的背景下,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其本身直接關系著社會秩序的穩定性,也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只有構建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才能實現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當前我國老齡化社會的現象已經比較明顯,社會保障制度還需完善,城鄉經濟差距問題還沒有解決,導致這些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在于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的失衡。因此,有必要對二者是適應性關系進行探究分析。
一、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分析
1.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可以促進經濟穩定發展
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最主要的作用還是保障國家的經濟穩定發展。在我們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眾所周知,要實現市場經濟的穩定運行不能缺少社會保障。在市場經濟運行的過程中,社會保障具有對社會財富進行再次分配的作用,即利用相應的機制,集中收入水平較高人群的資產來轉移給收入較低的人群,通過這樣的操作,不僅能夠促進社會穩定發展,對我國和諧社會的建設也有重要影響。同時,社會保障也能刺激人們消費,擴大內需,進而促進經濟發展。我國的人均消費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較低,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數人還是傾向于將所有積蓄放入銀行,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這也從一個方面反映出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弊端,還缺乏對這些地區的針對性[1]。因此,需要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增強對不發達地區的針對性,進一步擴大內需,從而提升我國經濟的發展水平。
2.穩定的經濟發展為社會保障提供物質支持
國家要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需要強大的物質基礎來支持,所以必須要保障經濟的穩定發展。社會保障對社會的調節作用,其實主要也是依靠經濟手段來達到這一目的,所以要確保社會保障的有效落實,國家就要不斷發展經濟。一般情況下,經濟發展和社會保障水平呈正比關系,經濟水平比較高的國家,其社會保障水平也會較高,如一些發達國家的社會保障具有廣泛的覆蓋面積,并且保障的內容非常全面。而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呈現出地區差異,經濟水平較高的地區具有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而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的社會保障體系還需進一步完善。因此,為了實現全地區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必須不斷發展經濟,尤其是農村地區,更要不斷促進其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
二、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現狀
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社會保障的支出也隨之增加,提高了社會保障水平。由此可見,社會保障水平的提升還是離不開經濟發展。近幾年,我國社會保障支出翻倍增加,但由于我國人口數量較多,所以人均GDP還是較低,社會保障制度仍然存在很多不足,還需進一步完善。同時,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社會保障支出在財政支出中的占比還需要進一步增加。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首先是城鄉經濟發展差距過大的問題,東部地區由于地理位置的優勢,經濟發展速度較快,而中西部地區的發展速度比較遲緩,特別是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受到經濟發展速度的影響,社會保障水平也就存在較大的差異。其次是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年老人數較多,而年輕人生育率也比較低,導致社會保障支出不斷增加。最后是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也產生一些問題:經辦管理部門缺乏統一性,存在部門分割的現象;一些人群沒有參保,尤其是一些小規模的企業大多都沒有參保;基金難以實現增值;社會保險關系缺乏流動性等等。社會問題也比較多,如隨著城市房價的不斷上升,很多年輕人買不起房,或者是買了房,成為了房奴;很多學生畢業時,難以找到理想的工作;雖然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但還是有很多人存在看不起病的情況,到醫院隨便看個病就要花費不少錢;這些問題的出現,反映出來社會保障在這些方面的缺失,比較容易造成嚴重的社會矛盾[2]。總之,綜合分析當前的社會情況,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還需要進行完善。
三、我國當前構建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可行性
眾所周知,經濟水平的高低決定著社會保障水平,而針對我國當前農村經濟發展處于落后的情況下,構建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是否具有可行性呢?對此,首先可以深入分析其他國家的相應情況,通過相關數據,可以發現很多國家建立社會保障制度時,并沒有具備很高的經濟水平。如在一戰后,日本才開始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而這也使其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得到了質的飛躍;再如美國是在全球經濟危機的情況下建立的,在當時的背景下,依然促進了該國經濟的大幅發展[3]。從這些國家的情況可以發現,要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其實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的,除了經濟之外,還有文化和社會等等。
四、建立同經濟發展相適應社會保障制度的措施
1.健全城鄉全覆蓋的社會保障體系
在我國經濟不斷發展的背景下,仍然沒有解決貧富差距過大的問題,特別是經濟落后的農村地區。雖然當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在完善,已經覆蓋大部分的城鄉區域,但在一些經濟欠發達的地區仍然存在不完善的部分。從我國整體人口數量來說,貧困人口雖然整體占比不高,但這些人群的生活保障還是政府的工作,同時也是重要的民生問題。因此,對于當前的職能部門來說,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實現社會保障體系的全覆蓋,以充分發揮社會保障的職能作用。
2.增加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投入
近幾年,國家和政府部門越來越重視社會保障不均衡的問題,對于受到經濟的影響,而造成的社會保障問題,通過加大財政投入來進行短時間的彌補。例如,對于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根據不同地區的財政能力,給予相應的財政補助;對于經濟落后地區人們的基本生活,也會提供一定的資金,確保當地居民有錢吃飯和生活。但一味的增加財政支出只能短時間內解決這些問題,要想真正長久的解決這些問題,關鍵還是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如對于經濟落后的農村地區,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國家給予相應的資金扶持,促進當地發展旅游業或者手工業等,讓當地人民能夠依靠自己發家致富。同時積極鼓勵投資商到這些地區建廠,并出具優惠政策,幫助這些投資商穩定發展企業。通過這樣的方式,促進當地經濟發展,這樣才能有效提升社會保障水平[4]。另外,對社會保障的各項支出結構進行調整,也有利于提升社會保障水平。在調整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和不同地區的物價指數等,合理調整社會保障水平,讓其與大眾的生活水平相適應。而國家的經濟水平,也能夠通過社會保障水平體現出來。因此,為了進一步提升社會保障水平,政府還應對財政支出結構進行調整,加大對其的經濟扶持,合理增加社會保障支出的占比,進而使其與經濟發展相適應。
3.建立完善的社保制度
一方面適當延長退休年齡。隨著人口平均壽命的增加,退休人口數量不斷變多,而在職人口數量并沒有得到明顯的增加,兩者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因此,應根據人口的平均壽命,適當延長退休年齡,這樣不僅能夠降低企業繳納養老保險的費率,也能緩解企業收支不平衡產生的經濟壓力。另一方面籌集養老資金。相關單位和組織可以從以下幾個渠道來籌集養老資金:首先,對國有資本進行變現或者轉讓,可以得到一筆資金,然后將這些資金用來發放養老金。但在采取這種方式的時候要謹慎,因為可以會嚴重影響資金市場。其次,加大對養老基金的投入,實現基金的增殖,降低企業風險。最后國家采取相應方式籌集資金,如發放彩票。但這種方式需要多部門的有效合作。
4.提高農村地區的保障水平
我國城市已經建立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并且能夠保障大多數人的基本生活。如城市居民一旦生病,可以通過完善的醫療制度得到及時的治療,即使是貧困人群,也能通過最低社會保障進行基本的生活。在這種背景下,有效激發了人們的勞動積極性,大多數農村人口流向城市。而農村的社會保障還存在一些不足,國家應積極促進這些地區的社會保障水平得到提升。首先應完善農村的養老保障制度,保障老年人能夠安穩生活,也能夠緩解青年人的經濟壓力。其次應進一步完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體系,解決農村人的看病問題,引進新型的醫療器械,改善就醫環境,為農村地區人們的健康生活創造良好的條件[5]。最后應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出具相應的政策,讓農村人民的生活有保障。
5.擴大社會保障制度涵蓋面
要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應著重擴大其涵蓋范圍,尤其是一些經濟落后的地區,應根據這些地區的實際情況,增強社會保障的針對性。同時,應降低社會保障的準入門檻,這樣才能增加參保人數。另外,對社會保障制度內容進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完善。
結束語
綜上所述,要想實現經濟的穩定發展,還需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為此,國家應健全城鄉全覆蓋的社會保障體系,增加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投入,建立完善的社保制度,提高農村地區的保障水平以及擴大社會保障制度涵蓋面,不斷促進其與經濟發展的相適應性,進而保證社會秩序的穩定性,提高人們的幸福指數。
參考文獻:
[1]邱春明.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的適應性關系研究[J].商業觀察,2021(16):55-57.
[2]李靈會.淺談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的適應性關系[J].環渤海經濟瞭望,2020(06):174-175.
[3]黃秀珍.淺析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適應性關系[J].中外企業家,2019(19):62.
[4]李永強.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的適應性關系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7(05):15.
[5]孟一君.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的適應性關系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8(07):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