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為了減少全國范圍內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在2010年頒布了低碳城市試點政策,并從2010年至今分為三批逐步擴大了試點數量。該政策是否對于地區的綠色創新有推動作用,是通過何種影響機制發揮作用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內容。本篇文章以“低碳試點城市”政策的準自然實驗為基礎,采用2007-2019年中國前兩批試點城市中省份級別試點的面板數據,研究城市低碳治理對當地綠色創新水平的影響效應。對于已有數據的研究主要通過相關性檢驗和回歸分析得出判斷依據。經過研究后發現,低碳試點政策確實對于地區的綠色創新有明顯的相關性,并根據作用的機理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低碳城市試點政策;綠色創新;地區綠色創新水平
一、文獻綜述
我國當今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面對全球氣候變暖和環境惡化的重大問題,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特征的綠色發展模式正是當今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綠色制造已經成為全世界各國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致且重要的戰略舉措。當前,我國經濟正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來保護生態環境成為了我國轉換新舊發展動能和推動低碳發展的關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的黨和政府近些年來是一直非常重視生態環境治理的;黨的十八次代表大會以來,我國著力于推進區域低碳化治理,促進經濟與環境實現良性循環,推動經濟綠色高速高質量發展。因此,如何推動環境的綠色治理,實現經濟綠色發展成為了中國當代的重要研究方向。
2010年7月19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關于開展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自此各個地區開始紛紛采取行動落實中央下達的決策部署。很多地區提出了要發展低碳產業、建設低碳城市、倡導低碳生活的目標,且部分省市開始申請開展低碳試點工作。
《關于開展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簡稱《通知》)表示,依據各地方申報情況,并綜合考量各地區的工作基礎以及試點布局的代表性,經過全方位的考量與研究,確定了我國低碳城市試點政策下的第一批試點城市,包括省市兩級城市:廣東、陜西、湖北、云南、遼寧五省和天津、廈門、深圳、重慶、杭州、南昌、保定、貴陽開展試點工作。自此之后,國家又在2012年和2017年開展了第二批和第三批低碳試點城市,試點政策也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中國作為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城市之一;截至目前,中國已經有87個省市單位作為低碳試點城市;在此過程中,因為企業是所屬地區二氧化碳排放大戶和低碳產品研發的核心組織,所以他們也是低碳城市建設的中堅力量。而綠色技術創新是企業達到碳減排的目的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探究低碳試點建設對綠色技術創新的作用對政策的推進實施和地區企業未來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目前,國內對此主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低碳試點城市政策的實施效果研究、企業綠色創新的影響因素研究等;本篇文章主要選擇了2010年和2013年兩批次試點地區中省級單位作為研究對象,行政級別單位統一的情況下包含了國家不同經濟層次和方位的地區,有助于我們對地區差異和經濟水平差異存在的前提下試點政策的作用效果進行分析。
二、低碳試點城市政策的作用機理
“中國低碳城市試點政策”作為國家頂層設計,為我國試點城市開展綠色創新活動以及提升企業的綠色創新能力創造了新的機遇與條件;企業的創新能力對于企業的發展是必不可少的;同時也是國家近年大力提倡的。低碳城市試點政策在理論上是可以提升地區綠色創新水平的,本文主要有以下觀點:
1.低碳試點政策可以促進當地政府在宏觀層面上發揮引領作用;地區在提升綠色創新水平的過程中離不開政策的引領,相關政策的提出直接影響到政府相關部門的一系列規劃,包括財政的新型分配等多種能夠直接影響到綠色創新水平提升效果的措施;因此,低碳試點政策會非常直接地強化政府在綠色創新中的引領作用,有效地提升城市的綠色創新水平。
2.科教水平與創新發展息息相關;人才是第一生產力,低碳試點政策的高效實施決離不開大量創新型人才所做出的貢獻,任何一個大型政策的穩步實施都離不開高素質人才的參與。試點政策的實施在吸引大量人才集聚的同時也會得到原有多種領域人才的積極響應響應,從而壯大地區科技人才的創新力量,為地區開展綠色創新活動提供必要的智力保障。
3.深入人心的低碳環保觀念非常必要;當前國家一直在提升全民的低碳思想意識,從低碳出行到低碳生活都是當今大家必不可少的素質。如果說環境的不斷惡化給國民提了個醒,那么低碳政策的提出就是從社會規則上再一次給國民提出了低碳要求。當低碳思想深入到每個國民的思想中時,勢必會催生出更多的低碳需求,給地區制造業形成倒逼,從而創造出更多的低碳節能產品,提升環境整體質量。
三、研究設計
1.模型設定與數據說明
本文模型設計來自于雙重差分模型,并進行了修改,主要是減少了控制組變量。低碳試點城市政策是一項分批次在試點地區實施的政府創新政策,給本文運用stata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準自然實驗”。stata是一種政策效應評估的常用工具,考察政策實施的凈效應。由于低碳試點城市是分批次設立,本文采用了第一批和第二批的省級地區作為對象進行研究。模型設定為:
式中被解釋變量gre表示該省i在t年的綠色創新水平;核心解釋變量A為模型估計量(采用虛擬變量形式設定試點政策實施時間虛擬變量Ait,即若城市i在t年若設立為試點城市,則Ait賦值 1,其余賦值 0),其系數α1及其顯著性水平反映了試點政策對該省綠色創新的作用效果;μ和v分別表示控制了時間與個體固定效應,ε為隨機誤差項。本文重點關注A的系數α1,它代表了剔除其他干擾因素后,低碳試點政策對試點地區綠色創新的影響,低碳城市試點市本文的核心解釋變量。我國于2010年設立了第一批低碳試點城市,截至目前目前已設立三批試點;第三批試點于2017年設立,考慮到政策的滯后性本文并不將第三批試點地區列入研究范圍內,前兩批試點中以省級行政區為單位的試點僅有十個,分別是北京、上海、遼寧等地;本文將以這十個地區作為“準自然實驗“的研究對象開展研究與分析,探究低碳試點政策的實施效用。其中除北京、上海、海南三地為2013年第二批試點中的地區外,其他均出自第一批試點地區中。
設定的控制變量及其定義與說明:(1)gre:地區綠色創新水平:以地區綠色專利申請量衡量;(2)tec:科學技術水平:以當年地區科學技術支出在其全部財政支出的占比衡量;(3)edu:科教水平:以當年地區教育支出在其全部財政支出的占比衡量;(4)env:環保意識:以當年地區綠色環保支出在其全部財政指出的占比衡量;(5)policy:政策實施:是否實施低碳試點政策,實施表示為1,未實施表示為0;(6)code:城市編碼;(7)year:年份。
2.數據說明
本文采用2007-2019年十個省級行政區的專利數據和財政數據進行研究。綠色專利數據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知識產權局;財政支出來自于歷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
四、運用stata的實證分析
1.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Decriptive statistics
通過描述性統計可以對文章數據進行一個基本情況的了解,根據實驗設計,十個地區共有130組數據,在這十三年的時間里各地區的綠色創新水平以及各方面的財政支出都是是呈現出顯著提升趨勢,不過關于低碳試點政策是否對地綠色創新能力的提升有顯著作用還需進一步研究。
2.變量的相關性分析
注: * 、**和***分別表示在 10% 、5% 和 1% 水平下顯著;
從相關性分析的數據中可以看出,試點政策與地區綠色創新的相關系數在1%的水平下顯著,表明從數據表面特征便可初步推斷出試點政策對地區綠色創新具有顯著的作用效果,但還需要進一步的回歸分析實證檢驗。除此之外,財政支出中科教經費的提升并沒有非常明顯的與綠色創新水平的提升相關,但是科教水平與科技創新水平相關性較高,由此本文推斷教育經費的投入更直接的影響到的地區的科技創新水平,從而間接地提升綠色創新水平。
3.混合回歸
在混合回歸之后的分析中我們可觀察到對于因變量綠色創新的影響中,四個自變量所得到的回歸系數均為正數,則說明自變量提升越強則綠色創新的水平也就越強,因此我們也可得出低碳試點城市建設對于當地的綠色創新水平是有明顯的促進作用的;除此之外,科教水平、科技創新水平、環保等也都有促進作用。
五、簡要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在理論分析基礎上,運用stata實證檢驗了低碳試點城市對城市綠色創新水平的影響,主要結論如下:(1)低碳試點政策能夠有效的提升綠色創新水平。(2)機理分析表明,試點政策可以通過政府引領,比如提升相關方面的財政投入,對城市綠色創新產生間接的促進作用。(3)通過對于數據的觀察也明顯表明,低碳試點政策對地區綠色創新的影響在不同類型的城市呈現出顯著性差異,對于省級直轄市(北京、上海)的促進作用相對較弱;且隨著綠色創新水平的上升,試點政策的促進作用也逐漸減弱;在不同的國家發展階段甚至因為不可抗力的因素并不能產生促進作用。(4)通過相關性分析我們也明顯可以觀察到,試點政策的促進作用明顯要低于政府財政加大科技創新支出的促進作用,由此我們也可以得出結論,要想更明顯的提升綠色創新,加大科技投入會更有效果。根據以上結論,本文的政策建議如下:
1.試點規劃方面;可優先規劃經濟水平等相對較弱的地區,對于經濟水平較強的地區有更強的科教水平、大型企業數量等優勢,相對而言綠色創新意識已經相對超前,恰恰是經濟水平較弱的地區更需要低碳試點政策的引入,提升全民綠色創新意識,更快地提升綠色創新水平。
2.政府引領;更多的提升科學技術方面的財政投入,更大力度的進行支持科技創新、綠色創新,制定更加合理的科技發展規劃,進而帶動綠色創新水平;除了鼓勵方面,也應適度地將更高的綠色投入或產出指標引入到城市的考核標準中來,形成更加文件的綠色創新發展體系。
3.提升的同時保證質量;在拉動綠色創新水平提升的同時,也要加大相應的監督力度,防止個別地區為了完成目標而降低綠色創新專利的評選標準等違規操作;一定要形成相應的完整的監督體系,從而促進綠色創新的高質量發展。
4.全方位促進綠色創新的發展;綠色創新水平的提升不僅僅是靠經濟帶動,也不僅僅是靠政策規定就可以高質量完成的;更重要的是深入人心,讓人民群眾發至內心的支持綠色制造、綠色出行等觀點,進而提升整個社會對綠色創新的需求,這樣才能更大限度的刺激綠色創新的產出,提升綠色創新水平。
參考文獻:
[1]韋東明,顧乃華.城市低碳治理與綠色經濟增長——基于低碳城市試點政策的準自然實驗[J].當代經濟科學,2021,43(04):90-103.
[2]熊廣勤,石大千,李美娜.低碳城市試點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J].科研管理,2020,41(12):93-102.
[3]李政,劉豐碩.創新型城市試點能否提升城市綠色創新水平[J].社會科學研究,2021(04):91-99.
[4]鐘昌標,胡大猛,黃遠浙.低碳試點政策的綠色創新效應評估——來自中國上市公司數據的實證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0,37(19):113-122.
[5]于瀟瀟. 低碳試點政策對城市綠色創新效率影響的實證研究[D].山東財經大學,2021.
[6]田玲,劉春林.“同伴”制度壓力與企業綠色創新——環境試點政策的溢出效應[J].經濟管理,2021,43(06):156-172.
[7]王帆. 20個低碳試點城市觀察:北上廣深有望率先碳達峰,15城有條件碳排放絕對量下降[N]. 21世紀經濟報道,2021-07-05(009).
作者簡介:張云平(1997-),男,河南平頂山人,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