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貴君
摘 要:以人工智能、無人駕駛3D打印等技術為代表,正在引領世界各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這就驅動力制造業向智能生產轉型,由此帶動對制造業技能人才培養的全新需求。新型生產模式需要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改革來應對。本研究探究智能制造與高職制造業人才培養模式的互動關系、高職制造業技能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定位以及當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現狀等,為智能制造背景下制造業技能人才的培養模式提供建議。
關鍵詞:智能制造;人才培養模式;制造業
一、研究背景
制造業是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提供生產技術裝備的先進制造業,是制造業的核心組成部分,是國民經濟發展特別是工業發展的基礎。繼德國工業4.0之后,2015年我國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進一步明確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以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為主要目標,促進傳統產業向高端和智能化發展,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使我國在未來工業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最終實現工業大國到工業強國的歷史性跨越。
2016年12月,為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我國教育和工業部門聯合發布《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旨在健全人才培養體系,創新人才發展體制機制,進一步提高制造業人才隊伍素質,為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做好保障。
二、制造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目前制造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著很多問題,尤其是人才培養缺乏針對性及發展性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已經無法達到進行智能制造產業結構升級的需求,因此在智能制造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改變傳統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法,根據智能制造特點修改培養方案從而培養出與時代結合的綜合性人才。
1、制造業人才培養目標不準確。首先,我們需要先理解智能制造,什么是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最通俗的理解莫過于“把智能技術用于制造中”。智能制造:把機器智能融合于制造的各種活動中,滿足企業相應的目標。智能包括計算、感知、識別、存儲、記憶、呈現、仿真、學習、推理等,既包括傳統智能技術,也包括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所以在培養智能制造業專業人才要結合互聯網來進行操作,并且熟悉產業鏈、創新管理及服務等多個方面的知識,掌握專業的智能制造技術,滿足智能制造結構升級的發展。這種人才要求學習內容更廣,更豐富。但是,從目前高職培養過程中可以發現,眾多學校在進行人才培養時,仍然定位在技能型人才,并沒有結合產業的發展情況進行調研,也沒有分析企業智能制造崗位人才需求現狀,導致專業特色不明顯、定位不明確,培養的學生在畢業之后并不具備新型產業崗位工作的能力,尤其是無法滿足企業在智能制造的技術改造、技術創新及工藝創新等多方面的需求,這就使得大多數的技能人才在畢業之后就要重新開始進行學習,掌握與智能制造相關的專業知識,或者一部分從事非本專業工作,這對于我國智能制造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2、課程體系方面。高職院校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系構建應按職業崗位的職責開展。但現在高職校按照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追求知識體系的完整性,使得社會實踐需求和工作能力培養產生分離。智能制造專業人才的培養節奏嚴重滯后于整個行業的升級情況及需求,也沒有結合互聯網+時代的技術升級來進行人才培養,比如一些3D打印技術及機器人等新的技術體系逐漸開始融入在產業中,但是卻沒有在相關教學課程內容里出現。智能制造人才的培養總體上缺乏創新性及前瞻性。
3、校企合作方面。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當前職業教育政策要點的重中之重。職業教育產教良性互促,校企協同育人結出了豐碩成果——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的產教融合,在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在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改革方面貢獻了職教方案。但有一部分高職院校難與企業建立實質性的合作關系,或者只有部分專業與企業建立合作關系。主要原因在于合作雙方無法在利益上達成一致,合作效益難與體現,尤其制造業專業學生,培養時間長,回報率低。雖然各級政府鼓勵學校和企業密切合作,但在實際工作中校企產學合作缺少各級政府部門的支持和監督。
4、教師的整體素質仍然有待提升。智能制造行業在現代管理及信息技術上進行了轉型及升級,成為了新的制造模式,尤其是新技術的應用改變了人才培養的方式及傳授的內容。在高職校內,高學歷、高職稱的教師多,他們雖然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但是沒有充足的實踐知識和操作經驗,不能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實現理實相結合。當前“雙師型”含量不高,這就制約高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當前的國培和省培多以報告的形式培訓,對教師的實踐能力培養起不到鍛煉培養的作用。所以有效的途徑是政府牽頭,學校和企業搭建平臺,學校老師參與企業項目開發,實現互贏。
三、智能制造人才培養的途徑
智能制造作為工業進化過程的一個重要階段,在技術上實現了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的發展。高職制造業專業培養模式必需鍥合智能制造發展要求,通過改革來應對。根據智能制造對制造業人才的需求確定培養內容即課程體系和培養方式主要是校企合作。
我們應該結合智能制造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深化開發相應的課程,為學生提升綜合素質奠定基礎。高職人才的培養包含專業、招生對象、就業方向、培養目標、崗位核心能力、課程體系及實踐環節等,所以在進行智能人才培養時,要深入整個智能制造行業來進行了解,建造相應的課程平臺及專業模塊,從而將智能制造裝備技術與課程體系之間結合在一起。同時,要深化前的校企合作機制。對于學校而言,與企業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才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加系統的專業知識,并且在具體的實踐中得到應用。如果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僅了解普通的理論知識,那么學生就無法具備設計及決策的能力,同時也無法了解前智能化生產環境的變化情況。智能制造人才對于智能生產系統無法了解時就不會提升整體的綜合素質。
智能制造經歷了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演進,其核心為自學習、自適應、自控制。因此技能人才不僅需要掌握操作、維護、保養等職業能力,還必須具備終身學習、跨學科知識和思維等基本素質。因此智能制造業人才的培養目標為高素質復合型技能人才,必須具備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以及通用能力和職業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