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揚
摘 要:2020年教育部印發了中職語文新課程標準,其中古代詩文選讀以專題形式出現,古代詩文選讀旨在引導學生閱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經典古代詩文,體會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增進對中華文化思想理念、傳統美德、人文精神的認識和理解,抵制文化虛無主義錯誤觀點,提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增強文化自信,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以中職語文教師要通過教學培養學生詩詞鑒賞能力,進一步激發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機與活力,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造中華民族之魂。
關鍵詞:詩歌意象; 鑒賞; 方法
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沁潤人生,中國是詩詞的國度,名篇佳作卷帙浩繁,通過賞析古典詩詞能更好的培養中職生熱愛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提高學生欣賞詩詞的能力。所謂意象,是客觀物象經過作者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就古典詩詞而言,詩人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為客觀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志”,即為主觀之“意”;“象”與“意”的完美結合,就是“意象”;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道“一切景語皆情語”。在詩詞中是指所有景物都寄托有情思,這些寄托情思的景物就叫做意象。意象是構成詩詞的元素也是解鎖詩詞意境最重要的鑰匙,本文將從四個方面介紹如何品味詩歌意象,進而解構詩歌意境體會作者情感,領會詩歌主題。
一、掌握詩歌意象的分類
首先,把握詩歌意象能更準確的把握詩歌意境,詩歌中意象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人物意象,另外一類是事物意象。人物意象一般指在詩詞中出現的抒情主人公或人物形象。例如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寫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句中抒情主人公“我”就是意象,表現出詩人不慕權貴,豪放灑脫的知識分子形象。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寫道“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的受凍死亦足!”中的“吾”也同樣也表達了推己及人的憂國憂民詩人形象。事物意象:詩詞中詩人借物抒懷,或托物寓意,或達到“物我合一”的藝術境界,來表達自己的志向或者思想感情。例如鄭燮的《竹石》一詩中寫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詩人把咬定青松、立根破巖的竹子比喻成詩人自己百折不撓頂天立地的堅韌品質。柳永《雨霖鈴》:“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詩中“清秋”“酒”“楊柳”“曉風殘月”等景物意象的描寫暗寓別意,融情入景,抒發了詩人與戀人惜別的愁緒。
二、了解詩歌作者及創作背景
了解創作背景就是知人論世的過程,當我們讀王維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句時常感嘆此詩是抒發雄偉壯麗的情懷;但實際情況確是唐玄宗任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訪軍情,確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這首詩作于赴邊途中,了解背景再看詩中意象:單車,指一輛車,車輛少;蓬,隨風遠飛的枯蓬,此處為詩人自我比喻;雁:指大雁北飛,在古典詩詞中常用來表達游子思鄉和羈旅感傷之情。由這幾個意象可以看出詩人其實表達的是被排擠而產生的孤獨、寂寞、悲傷之情及看到雄渾景色后產生的慷慨悲壯的情懷。
三、詩歌意象的共性和特性
詩歌中意象的含義,是文化、歷史沉淀而形成的,其中有一定的約定俗成,這些約定俗成就是意象的“共性”。比如杜娟猿啼表達悲傷哀怨;落花流水代表沉郁孤愁;梅蘭竹菊象征情操高尚;柳葉長亭傳達離別之情;詩歌中相同意象承載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傳達的寓意也是不盡相同,這就是詩歌意象的“特性”。例如月亮,詠月詩詞俯拾皆是,更是不乏名篇佳作;像是李白《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張九齡《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蘇軾《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些詩詞中出現的“月”的意象,都是離別思鄉之情。不同的是那么王維在《山居秋暝》中寫道“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里出現的意象“明月”則是皎潔明月的意思,是詩人表達對自然山水的熱愛和寧靜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詩詞中意象的共性和特性要做以區別,不能一概而論。
四、詩歌的聯想和想象
在鑒賞詩歌過程中,聯想、想象不但是意象的連綴、運動,而且是意象的創造,境界的拓展,情感的釋放,抓住詩歌中的意象,盡可能展開聯想和想象,從而理解詩歌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運用聯想和想象一起賞析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一詞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想象此時我就是作者,獨自站在湘江岸邊,極目遠眺看到紅遍的萬山,盡染的層林,近觀湘江水碧綠清澈,船只爭相競發,空中雄鷹展翅翱翔,水底魚兒暢快游走,詩歌中意象的選擇充滿著活力和豪邁,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青年毛澤東看到如此壯景,抒發壯志豪情,看到此情此景抒發的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情壯志。
“詩言志,歌詠言。”詩歌具有抒情性、音樂性、語言高度凝練并賦予形象性等特征。欣賞詩歌,應反復朗讀,體會詩歌的音樂美;理解詞義,體會關鍵語句內涵;分析意象,走進意境,體會作者的情感,結合創作背景,領會詩歌主題。通過解構“意象”能準確的鑒賞品讀詩歌,學好詩詞不僅會增進知識,提高修養,還會豐富學生的人文情懷和審美智慧。
參考文獻:
[1]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
[2]黎志敏《詩學構建:形式與意象》 人民出版社
[3]王宏印《意象的萌發》 南開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