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磊 孫揚 劉衛欣 田仲良
摘 要:隨著國家軍民融合戰略的全面推進,地方工科院校參與積極性和必要性凸顯。地方工科院校在參與軍民融合的過程中,應著重在管理機構、運行機制和資源配置三個方面下功夫,嘗試解決阻礙學校開展軍民融合工作的深層次問題。
關鍵詞:地方工科院校;軍民融合;思考
軍民融合發展戰略作為國家戰略體系的重要組成,推動其深度發展有助于提升國家戰略能力[1]。高校作為人才第一資源、科技第一生產力與創新第一動力的銜接點,得到了國家頂層戰略規劃的高度重視,在軍民融合發展中日益發揮出顯著作用[2]。
1 地方工科院校參與軍民融合的研究現狀
地方工科院校參與軍民融合國家資源調配的內在要求,長遠上也有利于軍民融合國家戰略的全面推進,也是實現資源優化、提升學校科研實力的有力舉措。
對于軍民融合的發展,國內外學者從建立軍民科技研發機構、構建創新平臺、促進軍產學研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管理模式、安全保密等方面提出過許多對策、建議[3];而對于地方工科院校參與軍民融合實踐研究的相對較少,政策解讀針對性稍弱,區域融合力度不夠,特別是貼合實際軍民融合項目的過程管控內容有所欠缺。
2地方工科院校深度開展軍民融合的思考
筆者所在課題組著重圍繞地方工科院校開展軍民融合的現狀和發展進行研究,經一年來的調研并結合實際工作體會,認為地方工科院校深度開展軍民融合可以在下述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2.1機構精專—是高效促進地方工科院校軍民融合規范發展的必要措施
地方工科院校科研實力相對較弱,一般科研管理部門具有小而全的特征,囊括全校所有的橫、縱科研,甚至囊括了技術轉移工作。在學校接觸軍民融合類項目的初級階段,過程基本不涉密,從項目申報到中控可能加入特定動作,但不會對整合管理模式造成沖擊。
而當軍民融合工作達到高速發展階段,承接項目的層次和規模將攀升新的臺階,特別是具備軍工保密資格以后,會陸續對接和開展涉密科研。這時,保密成為項目全流程中的重要一環,軍工保密資格對學校保密提出嚴格要求,保密管理將融入涉密項目的方方面面。雖然保密要求歸口管理,但原有以科室為單位的項目申報、管理將與此脫節。問題主要體現兩點:一是科研管理部門領導專業化程度加強,需對軍民融合領域以及保密相關工作有相當的認識,并在軍民融合平臺搭建、項目資源拓展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二是脫離統籌的情況下,原有科室對校內特別是與保密相關的資源調配嚴重不足。
針對以上問題,機構精專成為首選。被調研的部分軍工院校中,多成立有獨立行政工作機構,內部設置例如項目辦、資質辦和質量體系辦等部門,專職軍民融合的申報和管理工作,極大促進工作效率。也有部分高校中軍民融合管理仍然沒有與原科研管理部門剝離,這是由于原來固化的軍民融合項目開展形式對現在管理模式的提升產生了束縛,同時也與其參與軍民融合項目特別是涉密項目量少質淺有關。而這種軍民融合“混編”的管理方式對高校軍民融合項目做大、做強會產生消極影響。
綜合被調研單位的意見,機構精專后的主要負責人兼任保密辦副主任,設立機構內部專兼職保密員專門管理科研保密應該是不錯的選擇。專人專職,落實學校有關軍民融合工作要求會更加順暢,其發展定位、工作思路會進一步圍繞學校軍民融合的客觀實際,同時也在完善管理體系、規范相關制度等方面體現優勢。
2.2 機制貫通—是規范和激勵地方工科院校教師參與軍民融合的根本保證
出入有序、凡事有據才能推動有力、穩中求進,這對于地方工科院校尤其是剛剛進入軍民融合領域者尤為重要,其落腳點就在于機制貫通。
一是體現在項目的流程管理機制上。根據軍民融合類項目的特征特別是部分涉密的成份,流程管理務必以“嚴格”為準繩、以保密為紅線,將“嚴格”融入流程管理的關鍵節點,形成“嚴格信息發布、嚴格涉密查詢、嚴格申報程序、嚴格科研進程、嚴格保密制度”的良性態勢。對于涉密項目的開展,做到“專人”(涉密人員)、“專區”(涉密工作區域)“專機”(專有涉密信息設備)。
二是體現在人員的成果評定和上崗定級中。由于軍工科研要求嚴格,“多做少說、只做不說”的現實存在,科研人員付出大,但可展示性不強。因此,學校要在政策上對其有所傾斜,這需要各部門協調,搞好匹配。在項目認定上,既參照原有科研管理部門橫縱向課的等級、成果鑒定方式,又可以將項目涉密等級、資金額度乃至軍(企)方意見作為評定的重要依據。該方法同樣適應用相關人員職稱評定,可以采用小項計分的形式進行考量。職稱評定中設置有軍民融合研究單獨序列,組織專門專家評審,也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2.3 資源優配—是夯實擴展地方工科院校軍民融合深度實施的快速途徑
軍民融合的實質在于圍繞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對國家有限資源的進行充分利用。當前的“軍民融合”與國家以往推動的“軍民兩用”、“軍民結合”、“寓軍于民”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體現出層次更高、程度更深、量達質變的特點。但其中既得利益的藩籬也成了巨大阻礙,通俗些講就是好融易合的都已經做了,剩下的全是難啃的硬骨頭。地方工科院校參與和深度實施軍民融合的核心考慮,就是要實現有限條件下的資源優配。
(1) 夯實基礎
在軍民融合的大棋盤中,高校的切入點主要在于科研,科研凝練出的優秀成果是“民參軍”的前提。而對于地方工科院校,辦學特色和科研優勢是其賴以生存和發展必要。這就要求這些高校進一步夯實基礎,以投入促產出,通過加大對“特色”和“優勢”重視力度,形成關鍵技術、專利的優質資源,造成引力集聚效應。
(2) 擴展渠道
原有軍工院校實力較強,對各級各類有限項目資源的占有率偏高,嚴重壓縮地方工科院校按照原有項目信息發布渠道申報獲批的可能性。這就要求地方工科院校自我加壓,主動拓展,充分利用和調動現有資源。既要加強與具備相應資格的企業合作,磨合自主項目或共同申報優勢課題,達到“1+1>2”的目的;也要積極參加軍民融合多方式的現場展示,勇于“亮劍”。
(3) 人才共融
地方工科院校中,受限于學校層次和資金投入等,使科研平臺和團隊建設發展較慢,間接導致了科研實力不強的客觀事實;而學校謀求發展中又提高了人才引進的力度,科研人員中博士比例逐年攀升,這就產生矛盾。近年來國家加大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的力度,其中重要一方面就是鼓勵科研人員創新創業、兼職兼薪,學校不妨真正把高資歷科研人員有目的、分階段派駐到合作軍企中去,這也是深度開展軍民融合深度合作創新之舉,對于提升彼此科研實踐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2] 都業爽, 劉升賢, 李燕. 高校參與軍民融合發展的思考[J]. 中國高校科技, 2017(011)
[3] 韓蕊,地方高校軍民融合發展現狀[J].中國科技博覽,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