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煥克
摘 要:當今世界,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才對社會的發展越來越重要,而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使大學生人數與日俱增,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大學生“慢就業”現象日益凸顯,大學生“慢就業”問題的解決成了高校就業工作者最棘手的難題。
關鍵詞:畢業生;慢就業;職業生涯規劃
2021年,我國高校畢業生總人數是909萬人,比2020年增加了30萬人。高校畢業生人數屢創新高使得畢業生的就業競爭越來越激烈,就業難問題也越來越突顯,進而出現了與之相對應的大學生“慢就業”的人數呈上升趨勢。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的就業政策,實現更高質量、更充分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影響面大、社會關注度高,是最大的民生工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將直接影響到社會的和諧穩定、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順利實現。在當前國家高度重視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情況下,分析高校畢業生“慢就業”現象的成因,研究解決高校畢業生“慢就業”的有效途徑,并提出具體的解決辦法,對解決大學生“慢就業”問題,促進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一、高校大學生“慢就業”的主要表現形式
“慢就業”通常指高校畢業生在有就業意愿及就業能力的情況下,受主客觀因素影響,暫時不就業或延長擇業時間,在一定時期內未形成穩定勞動關系的現象。
目前高校畢業生的主要群體是具有特殊時代特征的“90 后”,部分學生認為一份工作定終身,過于慎重,還沒進入社會就打退堂鼓;部分學生家庭條件優越,家庭社會對其包容度較高,即使畢業后在家待個一年半載都在可接受范圍內;部分學生在畢業后一下子失去壓力來源,短暫迷茫后自己也慢慢接受,認為有充足的時間進行選擇和準備。由于受疫情影響,全球經濟形勢下滑嚴重,我國很多競爭力不強的中小企業都不同程度出現倒閉現象,國內就業崗位出現大幅度減少,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不斷增大,使得畢業生“慢就業”現象更加普遍。
二、高校大學生“慢就業”現象的原因分析
高校大學生“慢就業”現象的出現,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總結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
(一)學生個人的主觀因素
(1)缺乏正確的職業觀、就業觀
根據調查發現,高校大學畢業生普通存在就業目標不明確,對自己大學四年的學業生涯缺乏規劃,有些學生對自身能力定位不準,一味地去追求高目標、高職位,不會從自身能力、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等各種綜合因素去考慮適合自己的職業目標,有部分大學生存在好高騖遠、期望值過高、功利化的就業價值觀念。他們在求職中不能正視自己的短板,存在理想主義觀念。甚至,有的畢業生存在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觀念,不愿意到基層就業,不愿意到西部等條件相對艱苦的地方就業。存在著“非公不考,非編不去,薪高輕松是首選”的就業觀念,對自身就業定位不準,總是想著能夠一步到位實現自己的就業目標,不認可“先就業后擇業”的就業觀。有些畢業生的就業觀念已經從“要找到一個飯碗”轉變成“要找到一個金飯碗”。
(2)自身驅動力不強,缺乏扎實的職業能力
職業能力的欠缺是部分大學畢業生無法獲得理想職業的主要原因。另外,有一部分大學生本人就業驅動力不強,使得就業進程進展緩慢,效率低下,這也是導致“慢就業”的另外一個主要原因。大學是青年學生學習專業技能、通過參加課外實踐活動、學科競賽、專業實踐來增強個人能力、全面提升個人綜合素質,為畢業以后走入社會開始職業生涯做好充分準備的寶貴時光。但是,有些大學生卻用打游戲、玩樂等荒廢了自己四年的大學生活,在學校里無所事事,以至于畢業后自身就業競爭力不強,難以找到理想的工作,以至逃避就業的現象。
(二)高校因素
(1)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和就業指導的缺失
目前,各高校普遍都開設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的相關課程,但是課程基本都是安排在大一、大二學期,沒有覆蓋到整個四年的大學生涯,課程缺乏系統性,且上課形式單一,課時量少。上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課的任課老師多數為輔導員兼任,他們上課缺乏專業的培訓和指導,沒有形成專業化的師資團隊,對畢業生的就業政策、就業形勢、擇業準備、求職技巧等就專業知識的指導不夠到位。
(2)高校的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存在不匹配的現象
當今世界,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發生變化,雖然各高校都在根據市場需求不斷調整本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不斷調整本校的專業設置。但是,高校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還是相對滯后于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導致高校專業結構調整速度跟不上新產業、新業態對人才素質需求的變化。往往存在大學生在校期間所學習的專業知識,等到畢業走上社會時,有些專業知識已經跟不上新產業、新業態的需要,甚至有些專業知識已經被淘汰,導致部分畢業生專業能力跟不上時代發展的需要,不能做到學為所用,使畢業生出現求職信心不足等現象。
(三)家庭因素
(1)富裕的家庭條件是大學生選擇“慢就業”的主要原因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社會保障制度日益健全。很多學生家長不要求學生一畢業后馬上能在經濟上給予家庭支持,而是選擇順從學生不就業或暫緩就業的意愿,對畢業生的就業時間,就業方向沒有具體要求,放任學生自己選擇,使得大學生來自家庭的就業壓力大大減少,家庭經濟條件的優越讓這些大學畢業生“慢就業”沒有了“后顧之憂”,這從根本上造成了大學生就業不主動、不積極。
(2)家長的觀念和過度包辦為大學生“慢就業”提供可能性
現在的大學生大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從小就養成了任何事情都在等家長出主意,家長對學生的過度包辦,養成了學生自主能力不強、事事依賴父母的不良習慣,導致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在找工作上也不積極主動。有些學生家長更在意學生的就業質量,希望自己孩子的職業生涯能夠一步到位。
三、解決高校畢業生“慢就業”問題的對策
(一)加強教育和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
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是大學生脫離“慢就業”現象的主要途徑。我們要教育學生擺正自己的擇業觀,找準自己的職業定位,正確認識自我,合理評估自己的個人能力和綜合素質,確立合適的就業目標,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就業觀念,以良好的就業心態保持競爭力。艱苦奮斗是黨和國家對青年大學生的要求,更是大學生實現人生價值和理想抱負的基本條件。大學生只有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從小事做起,從基層做起,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到黨和國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基層錘煉自己,才能最終實現自己的就業價值。
(二)加強大學生就業內驅力
畢業生在面臨殘酷的求職現實時,會出現畏難、退縮等消極心態。出現有些畢業生打著學習、提高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幌子,逃避求職;由于家庭條件優越甚至選擇有業不就,成為 “啃老族”等。導致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是畢業生自身求職內驅力不夠,加劇了“慢就業”。因此輔導員、任課老師要加強與學生的聯系與溝通,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變化,幫助學生樹立“盡早就業、盡快就業”的就業創業觀;為學生尋找合適的求職崗位,鼓勵學生去面試,在實踐中積累經驗,提升求職信心和積極性。充分發揮同伴的積極效應,給學生宣傳工作的優勢,提高大學畢業生的求職內部動力,適時督促,促進學生盡快盡早就業。
(三)高校要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加強對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高校要重視對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通過開設職業生涯規劃必修課程,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加強對學生的職業教育,培養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提升大學生進行自我規劃的能力。
輔導員、班主任、專業教師要全員參與對畢業生的就業指導,通過建立專業教師與畢業生一對一的就業幫扶機制,指定畢業論文指導老師同時作為畢業生的就業指導老師等方式,加強對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和服務。積極主動為畢業生廣泛拓寬就業渠道,幫助畢業生解決就業過程中面臨的各種困難和問題。
(四)發揮家校聯動,形成工作合力,促進大學生積極就業
要充分發揮家長的教育和引導作用,首先家長要主動轉變觀念,要積極主動地與孩子進行交流溝通,不斷強化對大學生的思想引領和就業指導,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家長要杜絕“大包大攬”,要敢于放手讓學生走上就業崗位,去接受社會和生活的磨練,讓學生在磨練中成長,在挫折中蛻變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積極向上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要教育孩子樹立遠大的職業理想,引導子女將自己個人價值的實現與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有機結合起來。鼓勵孩子到西部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
參考文獻:
[1]沈麗娟.高校創業教育對創業意愿影響因素實證探索---以福州地區為例[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
[2]賴榮鵬.大學畢業生“慢就業”現象的原因分析與調適策略[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9(8).
[3]張妮.畢業生“慢就業”現象研究[J].青年與社會,2020(2).
[4]殷鑫,黃華.高校畢業生“慢就業”現象分析及幫扶策略[J].產業創新研究,2021(6).
[5]謝夢.95后“慢就業”現象研究及對策分析[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6).
[6]黃宇琛.高校視域下畢業生“慢就業”的成因及對策分析[J].市場周刊,2020(3).
基金項目:“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基礎教育師資培養現狀與提升策略研究——以梧州學院為例》(項目編號:2019KY0684)的研究階段性成果。“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師范專業認證標準下創新型師范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20JGB370)研究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