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萌婷
摘 要:近年來,我國政府對于城鎮化發展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而農業和農村的發展有利于促進城鎮化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在城鎮化發展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農村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農村地區的生活方式也會發生很大變化,特別是我國的京津冀地區的經濟水平不斷提升,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可以作為城鎮化建設中的突出代表。基于此,本文從地理角度出發,對京津冀地區的農業農村發展情況進行分析,并針對城鎮化發展產生的影響展開研究響,旨在更加深入地了解京津冀地區的城鄉互動機制,從而將此作為進一步促進京津冀地區城市和鄉村協調發展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京津冀地區;農業發展;城鎮化影響;研究
從我國的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可以充分了解鄉村的具體變化情況,通過對近年來我國城鎮化發展現狀的分析,可以發現城鎮化的突出表現就是人口密程度提升,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大,而且產業結構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1]。對于我國的農村地區來說,城鎮化發展為農村人口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讓農村的人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而且也為農村帶來了更加先進的生產理念和生產技術,進一步提升了農村地區的農業生產水平,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民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得到有效提升。同時,在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也對農村地區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比如大量的耕地資源被占用,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農村的生產勞動力不斷減少等。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傳統的重視城市發展而忽視鄉村發展的理念已經落伍,因此需要積極探索出一條新型的城鎮化發展道路。
1、農業農村的發展變化情況分析
1.1 人口變化情況
通過對近年來京津冀農村地區的人口調查情況的分析,可以發現農村人口發展水平逐漸降低,但這種降低的趨勢近幾年有所緩解,這種變化情況充分說明了農村人口變化情況正趨于穩定,總體變化幅度也變得更加平穩。從空間分布層面來看,京津冀南部地區的人口變化情況要比北部地區更加明顯,南部地區近年來逐漸從中高等水平轉為中等和低等水平,而北部地區則從中等和低等水平逐漸變為更低等的水平[2]。 通過這種現象可以發現京津冀地區的農業農村人口變化主要集中在南部,說明南部的城鎮化發展也更加明顯。
1.2 經濟變化情況
通過對近幾年京津冀地區農村經濟情況的調查可以發現,經濟存在較大的變動,總體來看在2000年左右經濟發展水平最低,中間階段逐漸升高,一直到2014年經濟發展水平升到最高點,這種變化情況充分說明京津冀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在逐年升高。從空間層面來講,京津冀地區的南北部分經濟發展情況不存在較大差異,但是在不同的時期中部地區縣域的發展情況較好, 特別是靠近北京和天津的地區經濟水平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保持中高等水平,受到大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的影響,自身的經濟水平也不斷提升,與其他地區相比來說經濟變化比較明顯。
1.3資源變化情況
通過對近幾年京津冀地區農村地區資源變化情況的調查可以發現,農村地區的資源利用率在不斷提升,總體發展水平相對比較穩定,從空間層面來講,京津冀北部地區的資源發展情況要低于南部地區,特別是承德、張家口一帶的農村資源發展水平較低,其原因是此地區的地理位置較差,農村大多處于比較偏遠的山區,可以有效利用的耕地資源較少,水資源比較缺乏,從而導致了不具備良好的灌溉條件[3]。
1.4? 環境變化情況
通過對近幾年京津冀地區農村地區環境變化情況的調查可以發現,生態環境在總體程度上受到一定破壞,但隨著近年來對環保問題的重視,生態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從空間層面進行分析,京津冀南部的生態環境要優于北部地區,特別是張家口和承德等地區的生態環境狀況保持的最好,受到的破壞程度較小,這是因為此地區的工業發展水平較低,排放的污染物較少,而北部地區的工業發展水平較高,在日常生產過程中會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從而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總的來說,城鎮化發展對農村地區的人口數量、生態化環境和農村資源都造成一定影響。
2、城鎮化對農業農村發展的影響
2.1 鎮化對農村人口發展的影響
通常情況下,會根據在城鎮中長期居住的人口數量占總人口的比例來代表人口城鎮化情況。 通過對人口子系統的分析,可以發現人口城鎮化對農村的人口數量、農村資源以及農村的經濟會產生一定影響,人口城鎮化和每一個子系統之間的耦合度較高。通過對人口城鎮化與農業農村系統的彈性系數的分析,可以發現京津冀地區的很多縣域的具體彈性系數小于 0,這就說明呈現出了負向效應。人口城鎮化與經濟系統、資源系統的彈性系數大多數都在0 ~ 1之間,這就表明呈現出正向遞減效應[4]。人口城鎮化與社會系統之間的彈性系數很多都高于1,這就表明呈現出正向遞增效應。城鎮化發展和環境系統之間的彈性系數在南北地區存在較大差異,京津冀北部地區的很多縣域都小于0,呈現出負向效應,而南部地區大多數縣域在0 ~1之間,呈現出正向遞減效應。
2.2城鎮化對農業土地發展的影響
通常情況下,會根據城鎮建設用地數量占土地總面積的比例來代表土地城鎮化。通過對土地城鎮化和每一個子系統之間的耦合結果的分析,可以發現都呈現出較低水平,很多縣域的耦合系數都低于0.8,比如據2000年的統計結果表明,有83.5%的縣域土地城鎮化和人口子系統之間的耦合度低于0.8,有77.4%的縣域土地城鎮化和資源子系統之間的耦合度低于0.8,有52.6%的縣域土地城鎮化和環境子系統的耦合度低于0.8[5]。 這表明土地城鎮化對農村地區的人口數量、生態化環境和農村資源造成一定影響,并且這種影響呈現出南北差異。這表明在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對農村地區也帶來了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大量的農村耕地資源被占用,導致農村耕地越來越少,并且對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破壞,農村的農業生產勞動力也不斷減少。
2.3城鎮化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農業現代化進程也不斷加快,城鎮化發展促進了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可以有效提升農業生產水平,從而促進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同時,農業生產水平的提升又可以解放一部分勞動力,這部分勞動力可以轉移到城市,從而使農村的勞動力結構發生改變,對促進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也起到很大幫助作用[6]。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還能有效改變消費結構,創造出更多的消費需求,進一步促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城鎮化建設不僅可以帶動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而且有效提升資源分配的科學性及合理性,改變農村地區的經濟結構,增進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活力。隨著農村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農村地區的生活方式也會發生很大變化,能夠有效改變以往生活方式單一的局面。此外,城鎮化發展還能進一步提升農村的教育水平,從而讓農村居民的文化水平和綜合素養得到提高。
結論
從京津冀地區的城市化發展進程來看,農業農村人口發展水平不斷降低,經濟發展趨于穩定,各種土地資源得到有效利用,而且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從空間層面進行分析,京津冀的南部地區和北部地區之間存在著較大差異,與北部地區相比,南部地區的人口、經濟和資源等發展水平相對來說較高,但環境和社會系統的發展水平相對來說較低。總體來說,京津冀地區的鎮化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周邊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同時也為農村地區帶來了更加先進的生產理念和生產技術,進一步提升了農村地區的農業生產水平,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民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得到有效提升。城鎮化對農業農村發展帶來的影響也存在階段性特征,城市系統和鄉村系統之間的融合在不同的時期存在一定差異。
參考文獻:
[1]方方,何仁偉,李立娜.京津冀地區鄉村振興地域模式研究——基于鄉村非農就業與農民增收的空間效應[J].地理研究,2019,38(003):699-712.
[2]李進濤,劉彥隨,楊園園,等.城鎮化對農業農村的多維度影響——基于省際面板數據實證研究[J].人文地理,2019,167(03):143-151.
[3]傅利平,劉鳳,孫雪松.京津冀城市群公共服務與新型城鎮化耦合發展研究[J].城市問題,2021(8):10.
[4]毛世平,王曉君,林青寧.京津冀地區農業科研機構科技資源結構與配置效率研究[J]. 漁業經濟研究,2019,3(3):3-3.
[5]楊浩,張靈.京津冀地區產業結構演進及城市化進程對空氣質量影響的實證研究[J]. 2021(6):111-119.
[6]李博,左停.從"去農"向"融農":包容性城鎮化的實踐探析與路徑選擇——以京津冀區域A鎮的城鎮化為例[J]. 2021(2016-8):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