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基于CGSS2015年數據和SPSS數據分析,分析了社會保障對于我國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研究發現,參與政府推行的社會保障對于我國老年人主觀幸福感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但是參與商業類的社會保障對于我國老年人的幸福感并沒有顯著影響。并根據該分析結果針對提升我國老年人的幸福感提出了建議。
一、數據來源與研究設計
(一)數據來源
研究所用數據為中國綜合社會調查 (CGSS2015)公開數據,CGSS是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綜合性、連續性的大型社會調查項目[2]。本次研究根據年齡篩選大于等于60周歲的城鄉老年人作為樣本,同時刪除空缺、未答等無效問卷,最后得到3590份有效問卷作為樣本數據。
(二)變量選擇
1.因變量
本文以老年人的幸福感為因變量,幸福感是老年人對于幸福的主觀與感受,通過CGSS問卷中的“總的來說,你覺得你的生活是否幸福”來衡量老年人的主觀幸福程度。在刪除空缺、未答等3份無效問卷后,共3587位老年人回答了自己的主觀幸福度,其中感到幸福(非常幸福和比較幸福兩種回答)的老年人的有效百分比為79.9%,說明我國大部分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較高。
2.自變量
將老年人是否參與了社會保障作為自變量,在問卷中對應“您目前是否參加了以下社會保障項目?“,分別有城市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公費醫療、城市/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商業性醫療保險、商業性養老保險四個選項,本文將此四個選項統一視作一個虛擬變量,參加了賦值1,沒有參加的賦值0,其他答案作缺失值剔除。并且將重新編碼后的四個變量相加,每人的得分即對應著其參與了幾種社會保障。
通過CGSS(2015)調查數據的統計得知,在刪除空缺、未答等103份無效問卷后,在2015年僅有4.3%的老年人沒有參與任何一項社會保障。
(三)研究假設
由于在CGSS2015調查中關于是否參與社會保障所設的問卷選項主要是關于是否購買了社會保險,所以在本文中筆者主要探討的是社會保障中的社會保險對于老年人幸福感的影響。
本文的基本假設是老年人的幸福感高低和是否參與社會保障有關,參與了社會保障對于我國老年人的幸福感有正向的顯著影響。
二、數據分析
1.參保與否對老年人幸福感的交互統計檢驗
表2的結果表明,在有關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的測量上,多數老年人都選擇了比較幸福和非常幸福的選項。通過橫向比較,無論是否參與社會保障,我國老年人對于主觀幸福感的選擇都是由非常不幸福到比較幸福逐漸遞增。而通過縱向比較可以發現,相較于參與了社會保障的老年人而言,沒有參與社會保障的老年人選擇非常不幸福、比較不幸福和說不上幸福不幸福的比例更高。
通過卡方檢驗的結果可以得知,Sig值為0.004小于0.05,所以參與社會保障對于老年人的幸福感有顯著影響。綜合分析得知,參與社會保障對于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2.參與不同的社會保障與老年人幸福感的交互統計檢驗
由于在此調查問卷中,關于“是否參與了社會保障項目”這一問題一共列舉了四種不同的社會保障類型進行調查,所以為了分析的科學性和精確性,筆者在探討了“參與至少一項社會保障項目對于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后,進一步對參與不同的社會保障類型對我國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是否有所不同進行探討。
卡方檢驗結果的顯示:社會保障中,只有城市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公費醫療(Df=4,p=0.00<0,05)和城市/農村基本養老保險(Df=4,p=0.00<0,05)這兩種社會保障項目會對我國老年人的幸福感產生顯著影響,商業性的醫療保險(Df=4,p=.685<0.05)和商業性的養老保險(Df=4,p=.811<0.05)都不能對我國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產生顯著影響。
三、結論與建議
1.結論
根據SPSS數據分析可以得知,參與社會保障中的城市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公費醫療和城市/農村養老保險對于我國老年人的幸福感有顯著的影響。學者周晶晶提出“低收入老年人醫療保險的估計系數在5%的水平上顯著,表明低收入老年人參保醫療保險可以顯著提升幸福指數;但中高收入老年人的醫療保險估計系數并不顯著,表明是否具有醫療保險并不顯著影響其幸福指數”[5]。結合這一結論可以得知,我國參與社會醫療保障的老年人家庭收入高低不一,但是對于中高收入的老年人而言,由于其家庭收入較高,通常有更多的資金購買保障程度更高的商業醫療保險,同時其有更強的經濟能力來進行養老,因此參與商業性醫療保險的多為中高收入家庭的老年人并且參保與否對于其幸福感的影響較小。
2.建議
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尤其是加強對于農村人口的政策覆蓋。社會保障對我國老年人幸福感提升仍然十分重要,政府應加大社會保障政策普及力度,并加大社會保障財政支出,特別是對于我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完善,根據我國學者對于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實施過程的研究發現:“對于勞動力大遷移、人口流動大的村縣來說,政策空白的邊界確實存在著一些問題。存在部分居民由于人口流動、嫁娶,導致既不能 參加城市社會養老保險,也不能在現居住城市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情況”[6]。由此可以得知,由于農村人口的隱蔽性,所以我國社會保障政策對于農村人口的覆蓋面還需加強,所以政府需要加強對于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提高社會保障制度的覆蓋面,并且各地可以根據其自身的實施經驗進行局部完善和調整。
參考文獻:
[1]鄭功成.社會保障:中國減貧事業的長久制度保障[J].中國社會保障,2020(10):18-19.
[2]張文梓伊.非農就業、社會保障對農村女性幸福感的影響研究——基于CGSS2015年數據[J].農家參謀,2020(21):78-79.
[3]彭現美,楊甜甜.慢性病對老年勞動參與的影響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18(06):69-73.
[4]貫雨菲,李長樂,孫靜.醫療保險對中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老年人健康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21,41(05):1100-1103.
[5]周晶晶.基于CGSS數據的社會保險與老年人幸福指數關系研究[J/OL].統計策,2021(10):142-146[2021-05-27].
[6]羊城.中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科技資訊,2020,18(35):195-197.
作者簡介:姓名:孫埡玲,出生年月:2001.06,性別:女,民族:漢族,籍貫(具體至市級):四川省德陽市綿竹市,學歷:大學,研究方向: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