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劼
摘 要:我國先后印發了《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加強反洗錢客戶身份識別有關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235號文)和《關于進一步做好受益所有人身份識別有關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164號文),明確了受益所有人的判定標準。最新出臺的《市場主體登記管理條例》要求法人機構在登記機關辦理備案受益所有人信息。目前,金融機構可以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系統及第三方公司的數據庫識別股權集中的國內法人,但在非控股形式法人受益所有人識別上仍存在不少困難。本文將梳理義務機構在識別非控股形式法人受益所有人方面的難點,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
關鍵詞:受益所有人;非控股;金融機構
1非控股形式法人受益所有人識別的難點
1.1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對法人實體缺乏強制約束
目前,我國人民銀行已分別在235號文和164號文中明確了金融機構對受益所有人的識別義務和路徑。但基于前述難點,實際工作中金融機構往往難以準確識別非控股形式法人的受益所有人。國務院2021年8月24日出臺了《市場主體登記管理條例》,要求法人機構應按照規定在登記機關辦理備案受益所有人信息,此項規定為降低金融機構受益所有人的識別難度流露出一絲曙光,但迄今為止,并無具體制度細則或指引就法人機構受益所有人登記的信息內容、驗證渠道、更新頻率以及是否會向社會公眾或金融機構提供查詢渠道。
與此同時需特別注意的是,相較股權結構較為集中的民營企業,非控股形式法人在配合義務機構調查方面的意愿和能力更弱。具體而言:首先,獲取非控股形式法人受益所有人所需的材料,比了解股權結構所需的材料更多且更復雜。相關材料包括投資協議、內部決議、會議記錄、內部簽批、信息系統等,可能涉及公司內部管理的核心機密,而目前的法律法規對于法人機構配合提供受益所有人材料的具體義務和范圍并無明確規定及強制性要求,這就造成企業主觀上可能不愿意充分配合提供相關材料。其次,非控股形式法人受益所有人的判定標準相較股權集中企業的判定標準更為靈活。
1.2各法人管理模式不同,不具有普遍適用識別非控股形式法人受益所有人的方法
對于股權比較分散的企業,義務機構需要通過其管理模式判定受益所有人。具體而言,義務機構應當考慮將通過人事、財務等方式對公司形成實際控制的自然人判定為受益所有人,例如:直接或者間接決定董事會多數成員的任免;決定公司重大經營、管理決策的制定或者執行;決定公司的財務預算、人事任免、投融資、擔保、兼并重組;長期實際支配使用公司重大資產或者巨額資金等。而《公司法》《合伙企業法》賦予企業極大的經營自主決策能力,這導致各法人內部管理模式千差萬別。由于很難找到普遍適用所有企業受益所有人的識別途徑和手段,實務工作中對每家企業受益所有人的判斷都需要結合企業的具體情況進行單獨分析。為提高判斷的準確性,義務機構需要收集大量的企業內外部資料進行相互佐證。
1.3交叉驗證手段缺乏,客戶信息核實難
如前所述,目前義務機構獲取信息的渠道比較單一,信息主要來源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系統、“企查查”“天眼查”等第三方公司的數據庫以及上市公司公開信息披露。而檢視前述信息數據,除上市公司的公開信息披露相對詳盡外,其他渠道披露的信息內容均僅限企業名稱、注冊資本、證件號碼、股東名單等基本信息,且由于可能更新不及時而存在一定誤差率。判斷非控股形式受益所有人所需的公司管理模式等相關材料,難以依靠國家企業信用信息系統等現有數據庫獲取。
2對策建議
2.1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強化法人主體義務
一是建議修訂《公司法》等公司管理相關法律法規,明確企業重大決策的決策機制必須寫入公司章程。實際工作中,義務機構如果可以通過獲取公司章程來了解非控股形式法人的決策流程,將極大程度提高判斷公司實際控制自然人的便利性。
二是建議修訂《反洗錢法》,進一步明確受益所有人的概念,明確公民、法人配合開展反洗錢工作的義務。具體而言,建議《反洗錢法》進一步明確受益所有人的概念,以便于義務機構準確把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更深入理解判定標準,免于與其他相似概念如實際控制人、受益人等混淆;明確公民、法人配合開展反洗錢工作的義務,以利于義務機構獲取判定非控股形式法人受益所有人的必要資料,從而提高判斷的準確度。
2.2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合理披露受益所有人信息
一是建議進一步完善《市場主體登記管理條例》的實施細則。具體而言,建議明確法人機構登記受益所有人的具體信息,同時要求登記公司內部重大決策的決策機制,并建議在合理范圍內與義務機構分享必要信息。義務機構可以通過查詢上述信息,對法人客戶提供的材料進行交叉驗證。
二是建議在《企業會計準則》中要求將公司治理機構、決策機制、受益所有人信息納入企業財務報表附注。因為注冊會計師一般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專業勝任能力,其在對企業進行審計時能夠獲得企業充分恰當的內部相關信息及行業信息。
2.3分享案例材料,積累識別經驗
如前所述,企業管理機制的千差萬別對金融機構準確識別受益所有人形成了較大障礙,但為了促進市場靈活發展,統一各企業的決策機制并不現實。或許正是基于此,監管機構在指定非控股形式法人受益所有人判定標準時提供了判定的基本方法。各義務機構可以通過靈活運用監管機構提供的基本方法,自行結合企業實際情況進行受益所有人的判定。
但當前相關制度規定中提出的基本方法往往較為原則,實際操作中較難直接運用,尤其面對形勢更為復雜的非控股形式法人,即便有“基本方法”在前,義務機構在識別受益所有人時仍存在無從下手的情況。故建議監管機構通過收集典型案例、提煉案例展示的優秀識別方法、并向金融機構實時分享的方式,向義務機構提供判定指導。
2.4金融機構應主動要求獲取法人內部文件,交叉驗證受益所有人信息
金融機構可以將收集受益所有人識別材料的工作融入日常業務中,例如,在法人機構辦理業務時主動要求其提供本筆業務的內部決策文件,包括系統流程、董事會決議等,利用與業務相關的文件對法人機構提供的內部決策機制進行交叉驗證,如有不符之處及時要求法人機構補充材料。同時,金融機構可以結合多種方式交叉了解、印證企業控制信息,如在對法人進行面簽時,詢問內部決策流程;在進行現場盡調時,檢查內部文件和信息系統,詢問財務負責人和員工等。
參考文獻:
[1]王洋.FATF第四輪互評估對強化我國受益所有人識別的啟示[J],吉林金融研究,2021(1):63-65.
[2]黃杰. 反洗錢視角下受益所有人識別國際經驗與借鑒[J],時代金融,2019(11):24-25.
[3]楊鼎璞 程相鏢. 反洗錢受益所有人識別難點[J],中國金融,202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