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無抵押小額貸款具有金額小、期限短、需求急、發放頻率高、償還方式多樣、利率相對較高等特點,是滿足農村金融需求的新型普惠金融模式,也是國內外開展金融扶持、救助的重要手段,得到了廣泛推廣和快速發展。但在市場化進程不斷深化、效益追求不斷強化的環境下,農村無抵押小額貸款的發展依然面臨很多現實問題,對其持續健康發展產生不利影響。文章通過分析問題,從銀行和政策角度出發,提出相關建議措施。
關鍵詞:農村;無抵押小額貸款;農村金融機構
一、問題的提出
小額貸款業務主要服務對象是低收入群體,基本宗旨是解決貧困、推動自我發展的金融服務方式。農村小額貸款具有金額小、期限短、需求急、無抵押等特點,目的是希望通過金融服務促進農戶或微型農村企業獲得自我發展機會,推動其自我生存、發展內生力的形成,是近年來通過金融創新實現扶貧的重要手段。農村小額貸款業務特點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與其他國家為貧困農戶提供信貸服務以非政府組織為主相比,中國農村小額貸款運作模式是以正規金融機構如農商銀行等為供給主體。由于自負盈虧、企業化經營以及利率政策限制等,農村商業銀行等主導的農村小額貸款業務難以完全服務于貧困農戶或微型農村企業,也不利于農村小額貸款業務的發展。
二、基本情況介紹與分析
(一)農戶小額貸款總量和需求不斷提升
我國農村小額貸款業務已有多年的發展歷史,早期以扶貧性質小額貸款為主,其中以農村信用社為主體的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是主要形式。在政府多項政策的支持推動下,我國農戶小額貸款發展迅速,貸款范圍和對象覆蓋面不斷提高、貸款方式不斷豐富、貸款程序和服務持續優化,信貸規模顯著增長。以農村金融機構(包括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等,下同)為例,截至2009年末,農村金融機構農戶貸款余額約1.6萬億元,其中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余額共0.4萬億元,在農戶貸款中占比為25.3%,余額規模均為2002年末的3.8倍,余額占比提升了1.78個百分點。
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農戶經濟實力提升,我國農戶貸款用途也由單一性向綜合化轉變,兼具生產經營與消費等用途,需求額度不斷提升。據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國家統計局對全國263個縣2萬多戶農戶借貸需求的調查,有51.6%的農戶在金融機構實際授信額度在5000元以下,而期望授信額度在5000 元以下的農戶只占33.1%,這說明5000元以下的農戶小額貸款基本能夠獲得滿足。調查還發現,21.2%的農戶期望獲得2 萬元以上的貸款,但僅有8.2%的農戶獲得超過2 萬元的授信額度。這表明,萬元以上的授信額度才是現階段農戶的借貸需求所在。
(二)推廣農村小額貸款逐漸成為做實金融支農的重點
隨著我國農業現代化和鄉村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傳統意義上的農村、農業和農民已發生改變,“三農”概念日益模糊,有些富裕地區的農村遠比一般城市繁華,一些擁有農村戶口的農民遠比城市居民富裕。與此同時,一些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業大戶越來越受到農村金融機構甚至一些股份制商業銀行的青睞,而一些農村金融機構在享受著金融支農扶持政策的同時,其金融服務“脫農”或“離農”的色彩越來越濃,與其他商業銀行的業務日益趨同。但農村地區最迫切需要金融支持的是廣大農戶的小額貸款,以小額貸款為主要產品應成為農村金融機構的服務重點。
(三)推廣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的條件日益成熟
鼓勵推廣農戶無抵押小額貸款的原因,除農戶本身就缺乏有效抵押擔保物和農民收入提高后還貸能力增強以外,農村信用環境的不斷改善和小額信貸機構貸款管理專業化程度的日益提高是兩大重要決定力量。在信用環境建設方面,隨著“信用戶”、“信用村(鄉)”等搭建工作的開展,以及越來越完善的信用激勵約束機制應用,我國農戶信用意識不斷提升,大幅改善了農村區域的信用環境。截至2010年末,全國已有1.1億農戶建立了信用檔案,其中完成信用評級的超過7500萬戶,獲得信貸支持的超過7000萬戶。此外,在小額信貸機構的貸款管理方面,隨著業務經驗的積累以及金融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金融機構農村小額貸款管理能力不斷提升,風險管理能力朝手段多樣、業務專業、管理科學的方向發展。
三、目前存在的問題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農村小額貸款取得了很好的發展成果,有效支持推動了農村經濟發展。但是當前我國農村小額貸款業務仍然受到多種因素制約,存在農村金融機構積極性不高、經營管理模式僵化、創新不足等問題。
(一)金融機構積極性有待提高
雖然我國農村社會和經濟發展取得喜人成果,但是農村金融需求額度小、頻率高、客戶分散、季節性強等特點仍然沒有改變,對比金額大、風險可控性好的城市居民、工業、商業貸款來說,農村小額貸款業務的運營成本相對較高,在商業化程度不斷提升、經濟效益日益重視的當下,且有效激勵措施不足的情況下,部分農村金融機構對小額貸款業務開展的積極性不高,為了追求更高經濟效益,農村金融機構在經營中普遍存在加大對非農領域資金投放傾向,使得農村儲蓄資金向城市轉移,非農化現象突出。
(二)缺乏有效的擔保條件
擔保是金融機構貸款風險防范的重要手段,有效擔??梢暂^好地緩解信貸約束及其導致的不利影響,但是當前過度關注抵押物擔保的經營模式扭轉了擔保在貸款中的位置和作用,從風險防控的手段變成了貸款發放的目的。在現實農村貸款需求中,可以提供有效房地產、動產等抵質押物和符合條件保證人擔保條件的農戶不多,這就嚴重影響了農戶在金融機構貸款的可獲得性。此外,雖然農戶聯??梢跃徑獾盅何锶笔r戶獲得貸款的限制,但是能夠找到完全符合條件且自愿組成聯保小組的也不容易,由于農戶本身經濟實力存在差異,經濟實力強的農戶貸款需求不足,對其他農戶進行聯保的意愿也不強;對于經濟條件不好的農戶,自身條件不好,有貸款需求但是難以找到合適的聯保對象,農戶一般不愿意承擔貸款償還的連帶責任,也就難以通過聯保方式充分獲得貸款資金支持。
(三)貸款經營模式相對僵化
伴隨農村經濟發展,我國農村金融機構業務發展也取得了顯著成果,但是對比農村金融需求變化,我國部分農村金融機構貸款經營模式仍顯得相對僵化。一是農業生產及其資金需求具有周期性特點,但是貸款業務期限與需求難以完全匹配,增加了貸款資金風險和農戶效益損失風險;二是即使可以提供信用類貸款服務,但是農村無抵押貸款額度偏低,難以有效滿足農戶生產經營等貸款融資需求;三是部分農村金融機構仍然抱著“一個產品走天下”的思想,貸款產品創新不足,難以與農戶貸款需求多樣化、綜合化匹配,特色化、專門化等針對性產品偏少;四是部分農村金融機構員工服務意識不強,等客上門的“坐商”思維仍然較為牢固,影響了農村貸款業務服務效率。
四、完善措施或建議
(一)金融機構要清晰定位,加快轉型發展
一是堅定服務“三農”定位,深耕農村市場。農村金融機構因農而生,服務“三農”是其宗旨要義,農村金融機構要回歸本源,深耕農村金融市場,切實履行支農支小責任擔當。隨著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未來農村金融市場將有巨大的發展空間,農村金融機構要充分利用天然的人緣、地緣和人員等優勢,加強所轄領域市場的調查研究,切合市場發展變化加快業務轉型,扎實深耕農村金融市場,為做深做透農村小額貸款業務奠定基礎。
二是加快經營轉型,提升產品服務創新能力。伴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金融市場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農村金融機構要緊跟市場發展步伐,不斷調整經營策略和市場應變能力。在經營戰略方面,農村金融機構要結合自身規模、經營區域范圍、市場特點等制定專注本土市場經營策略,積極推進“大零售轉型發展”戰略,摒棄以往壘大戶思維,深耕本土市場,沉下心做好小額貸款等農村金融服務。在產品創新方面,農村金融機構要結合小額貸款服務對象缺乏有效抵押物等特點和業務條件,以客戶需求為出發點,加強無抵押貸款產品的研發,創新推出“產業龍頭+農戶”、保險擔保、聯合增信、特色產業貸等無抵押小額貸款產品以及積極實踐整村授信、整區授信、產業授信等批量授信模式,在增強無抵押小額貸款業務風險防控的同時,提升農戶貸款可獲得性和效率。在服務創新方面,農村金融機構要積極面對到店客戶不斷下降的現實,充分利用熟悉本土市場和員工多的優勢,改變以往“坐商”模式,積極推動“網格化”管理的主動服務模式,明確服務責任人和職責,深化服務內涵,讓客戶真真切切體會到“身邊的銀行”“家門口的銀行”的服務便利。
三是充分利用科技技術,提升小額貸款服務成效。隨著互聯網金融等技術的發展,以及我國現代支付體系和征信體系等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農村金融機構擴大小額貸款覆蓋面和降低業務成本具備良好的實現條件。農村金融機構要充分利用不斷發展的科技技術和日益完善的信息化成果,提高自身業務流程、業務模型的標準化水平,加強網絡金融技術的應用和推廣,為農村小額貸款廣泛、低成本運營創造條件,不斷豐富農村金融的服務層次和方式。
(二)強化政策賦能,營造良好農村小額貸款業務氛圍
一是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優化小額貸款市場環境。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是農村無抵押小額貸款得以全面、持續發展的基礎,政府要積極引導社會群眾誠信教育,廣泛宣傳和普及信用知識,不斷加強信用系統、信用信息公開、信用激勵處罰機制等信用體系的建設,構建全國統一的信用體系網絡,營造社會良好信用氛圍,降低農村無抵押小額貸款信用和道德風險,提高農村金融機構業務開展積極性。
二是充分發揮財政政策效能,加大農村小額貸款政策支持。在貨幣政策方面,要充分利用好差別化準備金率和專項再貸款等貨幣政策機制,對于大力投放農村無抵押小額貸款的金融機構,適當降低其存款準備金率,增加其對農村小額貸款投放的規模額度和專項再貸款額度支持,在降低農村金融機構資金成本的同時提升其對小額貸款的積極性,助力解決農村金融服務對象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在財稅政策方面,為鼓勵和引導農村金融機構更好地支持三農建設,制定金融機構小額貸款業務稅收優惠減免、財政補貼、建立擔保資金池等政策措施,增強金融機構對無抵押小額貸款的投放力度。
三是建立完善農業保險體系,提高風險抵抗能力。針對農業“看天吃飯”的天然風險以及農村農戶底子薄等特點,政府要廣泛發揮自身、保險機構和其他社會力量,著力打造健全的農村農業保險保障體系。主要包括廣泛加強農村區域保險知識宣傳推廣工作,提高農戶保險意識;積極引導保險機構加強涉農保險業務的創新和支持,充分發揮保險在農村經濟中的風險轉移和補償效能,提高農戶風險抵抗能力;制定農業保險補貼政策,提高保險公司和農戶保險投入的積極性,構建完善的農村農業保險保障體系,降低無抵押小額貸款業務的損失風險,共同營造良好農村金融服務氛圍。
參考文獻:
[1]石俊志.小額信貸發展模式的國際比較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國際金融研究.2007,(10):4-9.
[2]巴曙松,欒雪劍.農村小額信貸可獲得性問題分析與對策.經濟學家.2009.4.
[3]陶君道等.農村信用社貸款抵押品問題的個案研究[J].經濟縱橫,2009,(09):69-72.
[4]羅繼東.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的規模優勢與模式創新—對廣東省農村信用社做大做強小額信貸的思考[J] .南方金融,2008,(01):43-45.
[5]李東.小額貸款在中國.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0年第6期.
[6]鄧耀明,鄧儒鈞.對開辦低風險無抵押小額信貸的調查與思考—以江西贛州銀座村鎮銀行為例.金融與經濟.201205.
[7]王寧蘭.基于小額保險的小額信貸風險防控研究.中國農業科學院博士論文.
[8]石志平.農戶小額信貸可持續發展研究—以福建省為例.福建農林大學博士論文.
[9]梁立波.我國農村小額信貸發展問題研究.廣西大學.
作者簡介:
麥啟明,1986年12月生,男,漢族,廣東省茂名人,大學本科學歷,中級經濟師、中級審計師職稱,研究方向為農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