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中洋
摘 要: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增加了金融機構運行風險,部分金融機構存在的問題爆發,出現結算資金項目不清晰、挪用公款、虧損嚴重等問題,針對此類高風險的金融機構,退出市場成為必然。本文將圍繞金融機構市場退出的難點進行研究,并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金融機構;市場化退出;政策建議
引言:金融機構的發展建立在信用的基礎上,金融風險具有高度關聯性和社會性,金融機構個體風險得不到良好解決,將誘發一系列的經營問題。如何安全文件的開展金融機構市場退出工作成為相關部門首要考慮的問題,減少其中存在的不安定因素,降低市場退出風險,有助于金融機構的進一步發展。下面,筆者將針對金融機構市場化退出的難點展開分析,并給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一、金融機構市場化退出的難點
(一)市場退出成本代價較高
從現階段我國金融機構市場退出實踐來看,對于存在較高支付風險且出現嚴重資不抵債的金融機構,我國通常采取行政干預手段,出臺命令讓金融機構停止營業,并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整頓,對于干預無效的金融機構,在兌換居民儲蓄后,進入行政關閉或撤銷狀態。金融機構市場化退出,一般是在經營不善、與市場經濟發展要求不符且發生支付風險的情況下,金融機構缺乏拆借自救的能力,存款保險機制未建立落實,需要在中央銀行的資金支持幫扶下解決支付問題,增加中央銀行再貸款風險[1]。此外,這種超額預支,以高能貨幣解決金融風險問題的方式,加大貨幣投放總量,破壞了經濟市場環境,不利于激發金融機構的競爭活力,造成潛在的通貨膨脹壓力問題,長此以往,給金融行業和經濟環境的良好發展埋下了安全隱患。
(二)市場退出工作復雜程度高
金融機構市場化退出需要經過從停業整頓到最終退出市場等一系列流程,涉及兌換自然人債務、核實催收債權、解決支付責權等工作,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增加金融機構市場退出難度。金融機構市場化退出是一項復雜程度高、涉及范圍廣的系統性工程,在這一過程中,不斷面臨新的風險和問題,這些問題得不到及時合理的解決,影響金融機構市場退出工作的進度,降低工作的質量和水平。在存在經營問題的金融機構受到相關部門指令進行停業整頓期間,金融機構的行業競爭力和社會公信力有所降低,容易在同行業機構之間產生信任危機,在這一背景影響下,為保證正常支付,避免支付風險產生,同行業金融機構將會增加備付金金額,降低流動資金使用效率,部分客戶對金融機構降低了信任度,影響金融機構的融資效率和流動資金周轉質量,導致金融機構盈利水平大大下降,更增加了其市場退出的難度。
(三)市場退出機制未健全
各部門之間需要積極進行協調配合,進行工作溝通,才能夠解決金融機構市場化退出難點。現階段我國金融機構市場退出機制建立不完善,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金融機構市場退出受到較多因素的制約,各部門在工作配合方面仍存在顯著缺陷,例如銀行、企業和司法部門之間缺乏可以進行良好溝通協作的平臺,對于金融機構市場退出情況未進行合理的商討,導致金融機構市場化退出工作難以順利進行[2]。
(四)缺乏系統化法律支持
就目前來看,我國對于金融機構市場化退出還沒有出臺相應的法律政策進行支持和有效控制,破產法律制度尚不完善,在對法律專業性要求較高的金融機構市場退出方面,缺乏完備的法律規定對其進行約束引導,加之實踐經驗的缺乏,更提高了金融機構退市難度,不利于實際操作。
二、金融機構市場化退出的建議
(一)充分發揮中央銀行職能作用
面對金融機構在經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風險,對存在較高支付風險和嚴重資不抵債情況的金融機構,相關部門需要采取合理措施,使其逐步退出市場,將其經濟損和影響降到最低。充分發揮中央銀行職能作用,在保證金融行業發展穩定性的前提下,協調開展金融機構退市工作。
中央銀行各級行必須堅定維護金融行業和經濟環境穩定性的基礎上,正確認識到中央銀行在金融機構市場退出工作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建立完善維護金融穩定的機制,構建中央銀行和金融機構以及當地金融監管部門有效溝通的平臺,便于針對金融機構市場退出問題進行討論,并制定科學合理的執行方案,貫徹落實執行,充分發揮中央銀行在金融機構退市工作中的維穩和引導作用,保證金融機構市場退出工作順利開展進行[3]。同時,中央銀行還應建立健全監督管理機制,運用中央銀行最終支付手段對金融機構經營發展項目、負債情況及融資情況等進行嚴格審查,參與金融機構市場退出的重組清算工作,避免退市風險情況發生,保證金融機構市場退出工作的穩定性。同時,中央銀行還應發揮監測職能,與地區金融監管機構進行協同合作,全方位了解本地區金融機構風險狀況,并對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的個體金融機構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避免因個體金融機構的不良發展,破化市場經濟環境,影響金融環境的穩定性。對于未支付居民個人債務的金融機構,中央銀行要依照有關政策規定要求,撥付資金支持,及時注入再貸款,解決金融機構個人債務問題,避免因擠兌引發系統性風險,降低金融行業發展質量和水平。
(二)建立健全相關制度措施
金融機構市場退出工作要獲得良好效果,必須依靠相關制度措施的監督,利用制度控制,規范運轉市場退出工作,保證金融機構市場退出的有效性,減少其對同行業機構造成的不良影響。
相關部門要充分考慮金融行業發展情況和金融機構實際經營情況和市場退出需求,針對性建立健全相關制度措施,完善金融機構市場退出機制。各清算組及有關中介機構,應嚴格按照人民銀行及相關政策規定的要求,積極制定符合金融機構實際情況的市場退出計劃方案,積極研究并解決市場退出工作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并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建立專業規范、職責明細、機制靈活的金融機構市場退出機制,并在實際工作過程中發揮良好作用,有效解決交叉管理情況的出現。針對已經宣布破產的金融機構,相關部門不能放任自流、坐視不管,而應該積極采取有效的制度措施,做好與之相關的工作,確保金融機構市場退出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同時,相關部門還要探索建立轉移機制,解決目前中央銀行再貸款壓力負擔較重的問題,針對性設立中小金融機構保險機構,在中央銀行和國家注資、參保機構繳納保險費的方式籌備資金,解決金融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面臨的支付風險和資不抵債問題,合理轉變金融機構市場退出的方式,將其給金融行業帶來的風險影響降到最低,為金融機構最終的市場退出工作創造良好條件。
(三)加大政策出臺和宣傳力度
客戶對金融機構市場退出的了解較為片面,不能夠正確看待金融機構市場退出的行為,對金融機構運轉產生顧慮,導致部分客戶在金融機構退市的影響下取出儲蓄,影響同行業機構的資金流動性,不利于其在其他方面的發展建設,大大降低了金融機構建設質量和水平[4]。為解決這一問題,相關部門應承擔起配套政策出臺和宣傳的責任,加大宣傳力度,從根本上保證客戶以正常的目光看待金融機構市場退出行為,有效消除自然人顧慮。
相關部門要立足于市場經濟環境的變動和金融機構市場退出工作的基礎之上,出臺與之配套的、積極有效的政策,并發揮媒體作用,向社會工作積極宣傳有關的政策和法規,引導社會正確看待金融機構市場退出行為,避免社會公眾錯誤地認為金融機構市場退出即宣布破產,在金融機構中的儲蓄取不出來,防止社會公眾對金融機構產生信任危機,降低金融機構的社會公信力,積極宣傳國家在保護自然人債權方面的政策措施,最大程度的消除自然人顧慮,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定性,避免發生擠兌蔓延情況。除此之外,相關部門還要加強對金融機構法人代表的宣傳力度,防止金融機構法人代表對現行政策不了解,盲目拒絕配合金融機構市場退出工作,更加大了金融機構退市工作難度。同時,還要配合司法部門,落實監督管理行為,對于金融機構退市工作過程中存在的逃廢債行為進行嚴厲打擊,防止因違法行為損害自然人債權而降低金融和機構市場退出工作的質量和效率。
(四)合理選擇市場退出方式
合理選擇市場退出方式,是金融機構市場退出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礎,是合理解決金融機構退市難點的有效手手段,有助于減少社會振蕩,維護金融行業平穩發展。
相關部門要對金融機構進行準確定位,針對部分暫時出現資金周轉困難,但市場定位準、具有廣闊發展前景和較大市場發展空間的金融機構,優先采取行政手段,提供一定資金補貼,促進其資金鏈條流動,幫助其尋求解決發展難題的機遇,或通過與規模較大、發展狀況良好的大型金融機構進行兼并,在實踐發展的過程中,逐步消除金融機構經營管理風險,從而取消市場退出工作,保證金融機構市場退出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和合理性。對于其余存在較高支付風險且無法實現兼并的金融機構,在市場退出前,相關部門要明確兌付儲蓄存款的資金來源和最終承受損失的主體,盡可能減少退市對金融及構造成的影響和經濟損失。在具體的操作形式上,應優化金融機構市場退出步驟和流程,進行一次性處置,并將優良資產和負債情況細化類目,一次性移交給其他金融機構,便于進行統一的進一步處理,保證金融機構市場退出后續工作的有效開展進行。處置主體應主動承擔退出市場的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資金缺口,采取有效手段措施進行不足,避免破壞金融行業的穩定性。
總結:在市場經濟動態化發展的影響下,金融機構發展難度愈來愈高,高風險金融機構退出成為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相關部門要做好金融機構市場化退出工作,建立健全相關機制,促進市場退出工作規范化建設,出臺配套措施,為金融機構合理選擇市場推出方式提供參考,將給金融機構造成的經濟損失降到最低,促進金融行業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包貞儀. 金融機構市場退出的國際經驗及法律建設[J]. 當代金融家, 2020, No.179(05):143-144.
[2]常兆春. 小金融機構市場化退出的難點和政策建議[J]. 北方金融, 2019, 000(012):P.100-102.
[3]成明峰. 問題中小金融機構市場化退出機制研究[J]. 金融經濟, 2019, No.522(24):26-28.
[4]趙守謙. 存款保險有效處置機制與金融機構市場化退出問題研究[J]. 時代金融, 2019, No.745(27):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