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也越發重視旅游經濟發展。在全域背景下,旅游業發展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成為了新的旅游發展形勢,經過重組后的產業資源,能夠對當前旅游產業進行創新,加快旅游產業的轉型步伐,實現升級發展。下文中,將主要針對全域背景下的旅游經濟發展進行深入分析,以此來促進旅游經濟發展。
關鍵詞:全域背景下;旅游產業;經濟發展;探索
前言:在全域背景下,傳統旅游產業已經無法滿足現代旅游業的發展需求,全域旅游為旅游產業的融合注入了新活力,是經濟發展的增長點。全域旅游的開展能夠增加旅游人數,為人們提供高質量的旅游服務,旅游者可以從中獲得幸福感,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
一、全域過程
免費開放景區可以給城市帶來人氣、美譽度,經營營收不能局限于在眼前的經濟利益,應當注重名譽度,站在長遠的角度盤算。將景區作為城市產業發展的重要內容,與周邊城市協調起來,建設出一個獨具特色的目的地,讓當地居民喜愛感受到幸福,是全域旅游的發展核心。在全域旅游誕生后,旅游城市可以突破常規氣質,吸引更多的游客,為這座城市帶來更多經濟效益[1]。比如:杭州西湖在全域旅游下開啟“西湖模式”,迅速成為“無現金之城”,游客量從二百萬到四百萬,全城已經高達一千八百萬人次挖。外人開始帶著艷羨的目光對其贊美,杭州政府背后雖然承受著壓力,但是也有帶動整個城市發展。開放門票收入在百萬元左右,開放后維護費用在千萬,“西湖模式”的成功在于沒有沉浸在導流喜悅,而是積極建設公共服務設施,提高品質,做出精細化轉型探索。和美麗的旅游景色相比,城市細節更能贏得百姓的認可,獲得大片贊美聲[2]。
國家旅游局局長也有提出,推進全域旅游,需要先加強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完善交通體系,建設旅游服務中心,圍繞景點提供服務,包括旅游停車場、自駕車、營地等等,積極推進惠民便民服務體系,建設旅游廁所。鼓勵社會團體參與旅游服務中心的建設管理,提高管理水平[3]。根據調查可以了解到,在“十三五”期末,我國旅游規模高達六十七億人次,隨著科學技術、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的發展,新產品在不斷涌現,為旅游公共服務發展提供了新技術作為支撐。旅游景點應當積極爭取成為全域旅游示范區,加大對其的投資力度,將其用于環境綠化、改造中,完善便民服務體系。例如:鄒平縣在獲得資金兩千萬元后,將四百萬用于加強公測、景點標牌等配套基礎設施能,建設游客集散中心,為其提供換乘服務,在全域旅游理念的帶動下,開始走進全省前列,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4]。
二、創新融合
從景點旅游向著全域旅游轉變,點、線概念被網格局代替,旅游不再只是旅游部門的責任,還需要政府各個部門承擔起建設重任。在全域旅游中,成立綜合性旅游管理機構,解決旅游管理體制與產業之間存在的矛盾,通過對管理體系的改革,釋放發展動力,為旅游發展注入活力。從調查中可以得知,一直處在全國旅游前列的九寨溝縣,在近幾年成立了全域旅游發展小組,由當地政府牽頭,交通、農業等都有參與全域旅游協調機構,打造旅游產品,加大營銷力度,實現綜合管理轉型。組建旅游公安分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等工作,解決旅游消費投訴等問題,維護市場秩序,將責任落實到各個部門,為全域旅游提供保障,釋放活力[5]。旅游市場整治作為全域旅游的重要環節,能夠促進其持續發展。例如:云南省在市場秩序這一方面一直存在不足,受人詬病,在發展全域旅游過程中,云南省開始積極建立市場監管新模式。全省十六個州市都有建立旅游監管服務中心,同時還設立了旅游巡回機構,實施監督機制,對規范旅游市場秩序、推動旅游業發展有很大的幫助。在發展全域旅游時,加強部門之間的合作,能夠實現旅游、文化、農業之間的融合,建立特色農業基地,推出精品采摘園、浪漫賞花、農耕體驗等服務,建設特色休閑旅游區,對當地城市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除此之外,還能將旅游與體育融合在一起,舉辦馬拉松邀請賽,打造高知名度的運動主題旅游品牌。
三、旅游精品建設
精品景區是發展全域旅游的關鍵,隨著旅游在人們生活中的比重加大,旅游消費也越發多樣化,對旅游品質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需要整合旅游資源,積極培育新業態旅游休閑度假產品,形成旅游產品體系。在西山爬山、去龍塢騎行,杭州開始涌現大量游客,直接奔向西湖區游玩。西湖區作為杭州全域旅游核心,發展過程中,堅持國際化格局,提高服務水平,在全域旅游項目中還打造了特色服務區,為游客提供特色美食,目前,龍塢茶鎮已經開了三十多家主題民宿,成為最大旅游紀念品的還有西湖龍井茶。通過杭州經驗可以了解到,發展全域旅游,要以規劃為指導,利用旅游公共服務評價指標體系對旅游產品進行評估,完善建設短板。結合服務滿意度,了解當地居民的需求,為游客提供個性化旅游服務體驗,避免出現重復建設、過度開發等問題,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搭載互聯網技術,為游客提供免費的無線網、在線預訂、電子講解等服務,建立門票預約機制,滿足現代化發展需求。
結語
根據上文可以了解到,在全域旅游發展的過程中,應當以景區特色為基礎,把握景區優勢,結合豐富歷史文化,積極與當地政府合作,推動城市旅游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曉瑞, 李悅錚. 我國沿海11省市旅游經濟發展差異研究[J]. 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 2019, 000(005):82-85.
[2] 李志遠, 夏贊才. 人力資本對旅游經濟發展影響的省際差異研究[J]. 商學研究, 2021(2020-6):67-75.
[3] 劉兆德, 王婷婷, 劉強,等. 山東省旅游經濟發展時空差異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 魯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9, 35(01):81-89.
[4] 雷石標. 海南低碳旅游經濟發展模式與路徑研究[J]. 港口經濟, 2019, 000(002):37-40.
[5] 陳至力平. 鄉村旅游經濟發展對城鎮化建設的促進作用分析[D]. 中南民族大學, 2019.
作者簡介:洪爽(1991.04)哈爾濱,女,回族,碩士,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