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麗華
摘 要:在社會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會計制度體系也在改革中,這一現象使得我國各個企業的會計工作者的職能也更加豐富。國家的稅收準則以及會計制度在不斷完善,新的收入準則也隨之產生。為保證收入準則能與稅收制度協調發展,就需要企業在相關工作開展過程中對其會計工作的內容以及企業發展的方向進行及時的調整。基于此,文章闡述新收入準則的原則確認,并從合同履約以及計量標準兩方面分析了企業對納稅以及會計處理方式進行調整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收入準則;企業所得稅;納稅調整;會計處理
新收入準則是的提出,促使企業對收入方式進行相應的調整,這一調整體現在計量方式的改革上。納稅指標的調整從根本上會導致企業的納稅的變化。在對企業進行會計管理的過程中需要重視的是分析傳統企業會計準則與新調整的納稅準則之間的變化,通過其中的變化以及特點,分析出對企業所得稅進行處理的新方法。企業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從所得稅差異性、企業估計等多種角度出發,完善所得稅的相關規定,保證所得稅能與新準則協調發展。
一、新收入確認準則
新收入準則也就是《企業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于2017年7月5日修訂,并于2018年1月1日正式執行[1]。在過去的時間中,新收入準則已經被各個企業執行。相較于原本的收入準則,新收入準則更適合我國當前社會發展的現狀,對于企業發展過程中的計量方法更加準確與清晰。原本的收入準則是在商品生產以及勞動產生之后進行計算的,進行收入記錄的時間必須在商品風險以及債務專業的基礎上再實行,對收入進行記錄。但是在實際收入產生的基礎上,能發現這一規定并不能覆蓋全體收入情況。新收入準則為解決這一問題,出現了控制權的轉移,新準則的基本原則是資產負債觀,這一準則以更加明確的方式對收入的問題進行了界定,使得支付的條款更加清晰,具有商業的實質性。
此外,原有的收入準則能根據收入來源的不同進行分章節的闡述。例如:原有的收入準則能將商品銷售收入與企業勞務收入分章節處理。而新收入準則是以合同為基礎,在進行統一收入確認的過程中,對計量標準進行了確認,對企業收入的規定有獨立的章節。新收入準則是在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制定的,其修訂的過程是較為漫長的,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是對原有準則的改進,能更加符合企業發展的實際情況。新收入準則有較多的優點,其中最直觀的優點就是易于操作。但是在執行這一準則的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對這一計量方式進行詳細的了解,并合理的應用這一理念,對企業顳部所得稅的差異進行相應的調整,達到降低企業稅收風險的作用。
二、稅收差異及其處理方式
(一)納稅差異
新準則規定企業需要在客戶獲取到商品的時候進行企業收入的確認,并簽訂合同,在簽訂合同的過程中需要滿足以下條件。分別是合同被批準、支付條款明確、合同雙方明確需要履行的責任與義務、企業具有實質化的商業模式、商品具有可回收性。如果以上條件不能被滿足,就會產生納稅差異。以下文章從轉讓對價不滿足產生回收的狀況以及合同不滿足產生商業實質的情況進行了分析。
如果客戶在實際支付款項的過程中產生資金上的困難,不能及時的對款項進行支付,就不能滿足可能回收的條件。因此,會計在處理收入的時候,其企業賬戶的應收款項方面不能得到增加,但是所得稅卻會增加,這就會導致所得稅與資產之間產生差異。如果在后期客戶的資產風險問題得到了解決,并承諾在近期能進行款項的支付,這樣的合同也就能滿足可回收的條件。因此,會計在這樣的情況下就能對收入進行確認,也可能對所得稅進行調減。
企業會計在從事相關會計處理工作的過程中需要對合同是否滿足商業實質的問題進行重點關注[2]。在稅法計算的時候,無論合同是否具備商業實質,都需要在資產轉讓或者資產出售的過程中進行資產換出。當不滿足商業實質的時候,與新準則是相一致的,即使這部分資金納入收入賬戶,但是其中產生的資產價值將會被扣除。因此,實行貨幣性資產交易的過程中,如果存在商業實質,那么這一所得稅的增加會導致整體利潤不能產生影響。如非產生暫時性的差異,要采用調整增應稅所得額的方式進行稅收調整。
(二)計量標準不同
當企業運行過程中會計不能確定未來收入的金額時,例如:在銷售商品中有可能出現商品被退回現象的時候,就是可變對價的表現。在新準則中,能對這一因素進行評估,能通過判斷其發生變化的最大期望值的方式進行判斷。但是,如果資金之間沒有產生較大的差異,那么采用可變對價評估之后,其金額會呈現大幅度的上升[3]。應稅收入與計稅基礎相結合再減去誰收錢應該扣除的資金項目就是稅收差異。所以能判斷的是企業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的資金收入減去銷售折扣資金,就是應收款項以及銷售收入。當出現以下問題的時候,能進行納稅調整。第一,現金折扣不能作為會計利潤中的一部分。第二,由于計稅基礎與賬面價值為零,導致差異性不存在。
同時,企業會計人員還能需要在必要的時候對納稅進行調整。第一,就是在首款支付的過程中,需要防止融資的利潤被計入到會計利潤之中,最終計算出企業的所得稅,同時,在收款的過程中,要保證應收款項在不斷減少,最后在收款結束之后,保證賬面的價值以及資金差異歸零。因此,所得稅的負賬以及賬面需要根據應稅的暫時差異的減少而不斷變化。第二,會計利潤并不是固定的資金,是在控制權轉移的基礎上進行資金的轉移,減少交易的收入,最終計算出所需繳納的稅收金額。
結論:
綜上所述,稅法的根本作用是保證企業的整體收入有據可依。因此,當前資產負債觀是會計準則中的主要環節,但是仍將稅法規定的基礎角度當成是消費觀。這一問題的產生會給會計的工作造成阻礙,會計人員為解決這一問題,適應新準則的要求,就需要對納稅差異進行調整,對企業的資產以負債法進行處理。
參考文獻:
[1]黃玉人. 新收入準則下企業所得稅的納稅調整和會計處理策略探析[J]. 今日財富(中國知識產權), 2020(12):138-140.
[2]駱霞. 探討新收入準則下企業所得稅的納稅調整和會計處理[J]. 財會學習, 2019, 217(08):183-184.
[3]王鵬飛. 新制度下地勘單位企業所得稅會計處理規則解析[J]. 財務與會計, 2019, 592(16):8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