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紡織服裝產業是丹東市傳統優勢產業,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丹東利用優勢產業基礎迅速轉產,目前,防護服產量占遼寧省的80%,出口占全國的15%。市場經濟本質是法治經濟,為了進一步推進紡織防護服裝產業的健康發展,需要基于產業發展的基礎上,聚焦問題,并以法治思維和方式加強保障。
關鍵詞:紡織;防護;服裝;法治
一、丹東市紡織防護服裝產業發展現狀及問題
(一)發展現狀
截止2021年4月,丹東紡織服裝產業鏈有關企業近500戶。目前形成了1個核心基地(丹東高新區)和3個基礎園區(振安產業園區、湯池開發區和前陽經濟開發區)的產業布局。目前,丹東防護服產量占全省總量的80%,出口占全國的15%左右。2019年紡織服裝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0億元,紡織服裝產業已成為丹東的一張地域名片。經過多年的發展,丹東紡織服裝特別是運動戶外服裝裝及防護紡織品在業界已經擁有一定的知名度,獲得“中國運動戶外服裝名城”稱號和“中國防護紡織品名城”稱號。
(二)存在問題
1、發展模式不適應新發展格局。從丹東市實際情況看,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丹東市紡織服裝產業受體制機制、思想理念、資本積累少等方面的局限,丹東地區選擇代加工制造(OEM模式),也為企業自身發展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但到80年代中后期,國內發達地區企業開始培育自主品牌,培養設計和品牌運營人才提高制造價值時,丹東未能做到及時轉型。目前,國家正在大力推動協調發展的戰略布局,未來丹東面臨的是更為激烈的經營模式和各種新業態的同臺競技,因此丹東若不能及時轉型,發展將舉步維艱。
2、服裝產業創新不足。首先,丹東紡織服裝行業中小型企業為主,整體創新能力比較弱。行業技術創新水平低,多數服裝企業注重眼前利益,缺乏長期戰略眼光,不愿意加大有效投入,特別是對設備和設計研發方面的投入少,導致內生動力不足。其次,產學研聯合不夠。雖然業內多個企業與遼東學院及包含東華大學、大連工業大學軍事科學院系統工程研究院軍需所等多個外市知名院所開展合作交流,但行業整體產學研合作程度不高。再次,創新融資渠道不暢。企業向金融機構融資較困難。這些原因都導致自主創新資金不足,嚴重制約了服裝企業進行自主創新。
3、品牌建設不足。很久以來,丹東紡織類企業為一批國際、國內名牌企業的代工企業,加工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但與先進的加工技術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丹東的品牌建設相對滯后,雖然很多地方企業已經逐漸認識到品牌建設的重要性,但大部分企業只滿足于簡單的服裝加工。
二、加強法治建設,推進產業發展
(一)增強依法履職能力,完善政策配套
《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中小企業促進法》等法律法規都從不同的角度對優化企業營商環境、助力企業發展做了原則性規定,為了進一步落實條例內容,就需要進一步完善政策配套。結合丹東實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完善政策配套。首先,設立、申請專項資金配套政策。可以設立專門用于支持紡織服裝企業的品牌建設、技術改造、智能化生產、人才引進等方面。其次,創新、落實人才政策。可以重點做好服裝設計、電子商務、品牌運營等企業急需人才的引培工作。再次,加強金融配套。積極探索無形資產質押融資形式,開展專利權、知識產權質押等信貸業務。二是創新擔保機制、探索風險補償機制。第四,進行分類施策。按照企業規模在研發資助、自動化、智能化、稅收、金融扶持等各方面進行差別化分類施策。
(二)加強行政指導,加速品牌培育與建設
行政指導是國家行政機關在職權范圍內,根據國家的政策規定,或者法律原則,針對特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用非強制性的方法或手段(建議、勸誡等),取得該行政相對方的同意或協助,有效地實現一定的行政目的的主動的管理行為,行政指導也可以稱之為軟法之治。品牌建設乃大勢所趨,地方政府為了能盡快幫助企業實現轉型升級,需要在多個領域加強行政指導,宣傳推廣品牌建設就是首要任務。分析廣東東莞、浙江等紡織服裝產業發展比較好的地方可以看出,這些地域的紡織類企業,本土大企業就能提供訂單,無需依賴境外企業。如果丹東市有大品牌紡織服裝企業,在自主品牌龍頭企業引領下,通產業鏈,會有效整合丹東市紡織服裝產業。因此應加強行政指導,聯合行業協會,加強品牌建設的宣傳與培育。
(三)嚴格依法行政,保障企業合法權益,監督企業合法經營
1、堅持依法行政,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創新是發展的根本動力,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是保護創新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可以以市監局等政府部門牽頭,打造服裝產業知識產權服務平臺,嚴格依法行政,打擊侵害知識產權的行為。
2、堅持依法行政,保障生態安全。生態環境問題已經成了全球的焦點問題,它事關國家發展,事關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因此我們需要堅持依法行政,確保打贏藍天、碧水、凈土、青山“四大保衛戰”。紡織業環境污染主要集中在廢水、廢氣、廢渣和噪音污染方面,我國近幾年新出臺了《環境保護法》,修訂了《水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環境污染防治法》和《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等多部法律法規,新出臺和修訂的生態環境保護法將罰款額度與違法責任大幅度提高,這就需要地方政府一方面摒除地方保護主義,加強監督,堅持依法行政,嚴格執法,另一方面要加強對企業轉型的支持與引導,幫助企業提高生產標準,提高污染治理水平。
(四)推進產業園區法治化建設
2018年10月11日遼寧省第十三屆人大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于通過《遼寧省開發區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作為規范產業園區發展的地方性法規,條例明確了開發區的主要職責。目前,紡織產業方面,丹東形成了1個核心基地(丹東高新區)和3個基礎園區(振安產業園區、湯池開發區和前陽經濟開發區)的產業布局。相應的,這四個園區的管理機構應該提升依法履職的能力,促進產業集群的功能發揮,促進產業的良性發展。
(五)加強行業自治,堅持自治與法治相結合。
1、基層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加強行業自治、增強民主協商,如開展專項課題研究,解決行業企業行業共性問題;開展行業培訓、技術競賽,提升行業整體業務水平;完善企業之間溝通協調機制,開展技術協作;規范行業發展,避免惡性競爭,積極化解矛盾;建立完善政企溝通協調機制,保障信息共享、積極發揮行業自治功能。同時,行業治理要加強規范化建設,以行業協會為主體出臺行業規范,保證行業各項功能的正常發揮,提升自治能力,促進行業整體發展。
2、引導行業探索跨地域跨行業產業協同,打造跨地域跨行業集群。由于產業鏈的延伸和產業配套的細化,我國產業集群已經出現跨地域、跨行業的發展趨勢。丹東可以從自身特色及產業互補的角度,探索形成跨地域跨行業產業同盟,打造跨地域跨行業產業集群。同時加強跨區域行業的法治保障建設,如2010年浙蘇魯粵就建立了跨省紡織品版權保護協作聯盟,四地簽訂的《紡織品市場版權保護與合作協議》涵蓋了版權登記、案件協查、信息共享、宣傳協作等版權保護方面的重要問題 。
參考文獻:
[1]李融融:《“一帶一路”建設對國內紡織行業的新機遇與新思考》,《西部論叢》,2019年第9期
作者簡介:
楊陽,籍貫:山東蓬萊,工作單位:中共丹東市委黨校,職稱:教授,研究方向:民法學、行政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