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夢穎 孫涵雅 夏悠然 吳麗
摘 要: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由于人們保護歷史文化環境的觀念薄弱以及開發商盲目追求利潤等原因,歷史街區改造往往會出現很多問題。為了更好的繼承發展歷史街區原有文化風貌并促進當地經濟文化發展,我們以杭州市龍翔里歷史街區為切口進行調查,以文旅融合為主要方向進行探索研究,以為更多歷史街區的保護性開發提供通用型建議作為目標,力求更好促進當地文化傳播和繼承。
關鍵詞:文旅融合;歷史街區;保護性開發
一、引言
城市歷史街區代表了城市歷史發展的積累與演變,融合了一個城市獨特的風格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城市承載文化的一張名片。在現代化的保護理論基礎形成之前,人們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從第一個階段的“保持紀念物的紀念意義”發展到了第三個階段的“保存紀念物最初的材料和歷史的沉淀”。如今,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和國際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與修復中心等國際組織為核心的遺產保護國際網絡已經建立,一系列的國際公約的簽訂使保護現代文化遺產成為了共識。再看我國,我國對于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起步較晚,最初開始于鴉片戰爭后對于文化建筑的保護。直到1980年《文物保護法》的修訂,歷史文化保護的范圍才慢慢延伸至對歷史文化名城,并在此基礎上增加了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最終形成了以歷史文化保護區為重心的多層次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體系。
但在我國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性開發的過程中,“脫胎換骨”式的舊區改造、假古董和靜態孤立的模式讓傳統的歷史街區形態和現代化的工業社會之間產生了一系列不可避免的矛盾。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加快,我國現存的歷史文化街區也在慢慢減少,我國已有13個城市沒有了歷史文化街區,而部分城市的歷史文化街區也因為“大拆大建”消失了(如大連的鳳鳴街),所以現代化的歷史文化的街區的保護性開發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2012年,李谷蘭學者就在結合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和更新工作的基礎上把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問題歸納為處理方式簡單,街區缺乏相關的基礎設施等;劉春凱學者則認為我國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滯后既有認識上的局限問題,又存在功利主義,商業利益的問題。有相當多的學者認為歷史街區的保護性開發應在強調歷史文化的整合、保護和延續的基礎上,形成有文化內涵,宜居宜玩的城市歷史空間。
龍翔里作為杭州市的歷史保護地段和湖濱二期規劃工作的整治起點,其建筑保存完好,建筑風格保留了杭州歷史特色,且處于西湖周邊,開發改造前景良好,但它同時也存在著居住密度大、治安條件差、公共設施陳舊、環境繁雜和排污系統老舊等問題。因此,筆者以杭州市龍翔里為切口進行調查,結合龍翔里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性開發現狀,分析開發性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和近年來龍翔里作為杭州市歷史文化街區的近代民居保護區的保護性開發的方案措施,為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性開發提供有益建議。
二、杭州龍翔里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現狀及問題
(一)杭州龍翔里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現狀分析
1、杭州龍翔里歷史文化街區概況
杭州龍翔里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過程中,充分注重歷史與現代的結合,通過建筑形式、空間形態、設備公建等方面入手,著手進行歷史文化街區的改造提升與保護。現今根據規劃,整個歷史街區設計包括地下和地上兩部分,底下有2層,分別是地下商業街及車庫;地上的4層建筑引入商業店鋪。在改造中,龍翔里老房子周邊將設置三面城市景框,意在通過新建筑展示老房子。僅保留部分居住區,外遷大量原住戶改建成為商業區,進行招商引資,聯排式居住建筑之間的巷子空間給予了現代消費者多元的空間體驗方式和穿行的自由度。更新了基礎設施,加固了原有結構,在空間改造上打破原有的空間格局,重新劃分空間,增加了一些新的功能空間以滿足居民的居住需求。同時,建筑外貌基本保持原狀,進行細節處的修繕改建,盡力保留了原有的特征面貌。但該地塊的建筑產權方多次周轉,建筑保護與整治方向難以協調,致使街區建筑保護與城市發展需求產生矛盾。除了龍翔里一至四弄外,龍翔里兩側民國建筑俱已拆除,導致原本完整的城市街巷肌理被強勢擴張的現代城市肌理侵蝕并逐步破碎。因而,湖濱地區的里弄建筑并未與城市其他部分形成一個互相關聯的景觀整體。
2、杭州龍翔里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現狀
本研究基于文旅融合背景下歷史街區保護性開發項目,通過實地調查和問卷調查的方法,試圖以更加深入的視角探究杭州龍翔里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現狀。本次共發放面向群眾的問卷199份,回收199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199份,有效率100%。
調查結果顯示,歷史文化街區旅游的意愿選擇中,人們更愿意去文化類、餐飲類和購物類的區域,其中文化類占比最大,人們對歷史底蘊深厚的旅游景點非常感興趣。有一半的人關注過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性開發問題,他們主要通過新聞媒體(抖音、微博等)、文獻資料、自身經歷、親朋好友和網站信息途徑了解,而不論其是否了解過有關方面,絕大多數人都認為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性開發是非常有必要的,并認為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性開發要依靠當地政府、社會力量、當地人民和新聞媒體力量。人們認為歷史文化街區的當地風格的鮮明程度中等偏上,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性開發現狀尚可,對歷史文化街區的管理較為滿意,歷史文化街區的建筑風格較為良好。
總體來說,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性開發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其中可以從開發文旅產品、多媒體宣傳、文旅融合、國家政策、景區管理等方面來入手改造。關于龍翔里的旅游,大部分人是較為滿意的,他們能從中感受到一些當地的文化,有一半的人會購買具有當地特色的紀念品。但是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對于文旅融合,有一半的人了解文旅融合的概念,大家普遍認為經濟水平、政策環境、地理環境、資源豐富程度、文化代表性、人文素質和科技力量對文旅融合有重要的影響。
(二)杭州龍翔里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存在問題
雖然針對龍翔里等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法律法規日臻完善,主體也日益多樣化,但是歷史文化街區的“破壞性開發”以及“脫胎換骨”式改造的問題依舊存在。通過對文獻資料的搜集和整理,現今的龍翔里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過度旅游的發展破壞了歷史文化的可持續性發展
商業化的旅游開發使“文化造假活動”在一些歷史文化街區不斷上演,龍翔里作為特色商業街區,開發與歷史文化保護之間的矛盾尤為嚴重。現今的龍翔里大部分為購物街區,主要經營各色特產、小吃,自身的歷史文化資源未能被挖掘,保護力度不夠,定位不夠明確,使其商業氣息濃厚于歷史氣息,破壞了歷史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2、基礎設施陳舊,居民肆意改造,破壞歷史文化的原有面貌
由于龍翔里歷史文化街區建成時間之久,所以存在著基礎設施陳舊、環境質量差的問題,甚至還有部分危房亟待整治。但是由于管理的疏漏以及法律法規的不到位,在居民自主不合理的改建、翻建的過程中,出現了龍翔里歷史文化街區的整體風貌被破壞、完整性缺失的問題。
3、經濟效益與文化價值的矛盾,使文化特色喪失
龍翔里作為杭州的特色歷史商業街區,它的保護離不開投資,更離不開開發。開發商在利益的驅使下,一味專注于開發商鋪,且商鋪的準入門檻低,除東坡路一側外,其余沿街當鋪檔次較低,沿街立面雜亂,存在管理不善的問題,喪失龍翔里原有的文化價值和特色。
4、業態功能單一,缺乏趣味
歷史文化街區的興盛來源于旅游業和商業的跨界融合,將繁榮向上并具有體驗感的旅游業和帶有生命力的商業跨界融合,歷史文化街區才能受到游客的擁躉。而龍翔里作為特色商業街區,其在開發過程中,過度注重購物功能,忽略其文化特色,缺乏展現其文化特色的表演、活動等,使游客的文化體驗感下降。
5、商業街區管理不當
街區設計沒有注重消費者達到街區商鋪的均衡性和動線滲透性,未實現有效引流。未考慮到人流量過大,限制機動車穿行,滿足消防通行功能,做到人物車分流管控,對不同的街區實行不同的交通措施。
三、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和提升的幾點建議
通過實地調研和現實情況分析,同時結合文獻資料分析,筆者提出如下幾點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和改造提升過程中的幾點建議。:
1、國家完善相關法律,政府支持參與管理,相關部門完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措施并加大投入資金,于各方合作協調。并出臺相關鼓勵政策,鼓勵有學識的相關專業同學可以把目光從房產開發此類的相對高薪職業目標轉向文化街區的保護與開發項目。
2、在建筑改建過程中,需要在改善建筑質量的同時,盡量保持原有建筑風貌,進行細節式改造,留存城市特色文化符號。
3、合理招商引資,利用歷史文化街區的地理位置和建筑結構,設計合理且有特色的商業模式,給予游客多元化的文化旅游體驗。精選入駐商家和商品,從衣食住行各個方面入手體現“歷史”,從詩詞歌賦中體現“文化”,以立體的方式呈現地域特色,從內而外的讓游客感受文化氛圍,配置智能導游。
4、保護部分當地居民區,探索商住一體模式,開發新的經濟價值帶動街區復興。存有原生態產業,注重人際關系和社會網絡的重新建構,保持形態和活力。
5、通過短視頻平臺進行歷史文化的傳播,讓受眾更加年輕化,提高公眾保護歷史文化街區的意識,讓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歷史文化保護的行列中。
四、結論和討論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城市歷史文化街區作為城市的一部分,見證了文化的變遷,卻同時也面臨著被同化甚至消亡的風險。在本次研究中,我們發現雖然迄今為止國內外都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越來越重視歷史保護中“人”的參與,歷史文化保護的國際環境形勢也趨于良好,但是如何在現代化的進程中,讓城市歷史文化街區能夠以原有的面貌保存下來,讓商業化的開發和歷史性的保護達到一個平衡點,也是擺在眾多學者和專家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讓傳統的歷史文化街區煥發出新的活力,而不僅僅停留于挖掘它的商業價值,開發出一種結合開發商和商戶,以政府為監督主體的保護模式是需要我們不斷去思考和開拓思路的。
參考文獻:
[1]顧方哲.美國波士頓貝肯山歷史街區保護模式研究[D].山東大學,2013,04
[2]張新航,孫瑩銳,于洪竹.歷史文化街區品牌重塑與城市形象傳播[A].傳媒論壇,2021,09
[3]張翔宇.城市文化傳承視角下歷史街區的保護性開發與更新——以海口騎樓老街為例[TU].中外建筑,2020,10
[4]楊俊宴,史宜.基于“微社區”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模式研究——從社會空間的視角[TU].建筑學報,2015,02
[5]盛富斌.“融合”理念下歷史文化街區開發與保護研究——以福州三坊七巷為例[TU].中國會議,2021,09
[6]劉際超.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發展研究[TU].河北農業大學,2011,06
[7]李茉.城市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再生——以大連地區春滿街歷史文化街區為例[TU].大連理工大學,2009,06
[8]鄭利軍.歷史街區的動態保護研究[TU].天津大學,2004,06
[9]顧鑒明.對我國歷史街區保護的認識[K].同濟大學學報,2003,06
[10]魏祥莉.商業性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性利用研究[TU].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2013,05
[11]陳益龍,王雪如,林之茜,方露嫻.杭州里弄改造中的得失分析——以杭州湖濱地區為例[J].浙江建筑,2020,37(01):5-9
作者簡介:
吳夢穎,女,2001年11月25日,浙江省溫州市,中國計量大學本科生,人文與外語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行政管理
孫涵雅,女,2002年4月1日,浙江省臺州市,中國計量大學本科生,人文與外語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行政管理
夏悠然,女,2002年12月19日,四川省宜賓,中國計量大學本科生,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工程
吳麗,女,1981年08月24日,湖北省潛江,博士,副教授,中國計量大學人文與外語學院公共事務系,系主任,研究方向:公共文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