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摘 要:受到特定時期的大環境影響,我在初中的時候就對毛線編織有著濃厚的興趣。本文從謀生再到個人的編織藝術追求,對自己是一個梳理。不同的藝術發展,具有不同的特色,被賦予了不同的含義,也生動形象地顯示了當時的人民生活與文化發展。
關鍵詞:鉤針編織 ;毛線;傳統藝術
一、我的毛線情緣
說到毛線編織,大多數人想到的是織毛衣。織毛衣的的風尚開始在以上海為代表的城市時髦女性中風行。一直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手工編織毛衣都十分風行。許多家庭主婦無論走到哪里,都習慣攜帶毛衣針和線團,一有空就織兩針。
我也是在70年代學會的織毛衣,下崗潮到來后我在2000年的時候經營了一家毛線店,那個時候訂婚的年輕人也會相約到毛線店買上兩斤紅線,討一個好彩頭;也會開設“買毛線免費教織毛衣”。但是這個生意的淡旺季明顯,生意難做。慢慢的隨著社會發現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在手工織毛衣,工業化的機器代替了手工,更快捷,花樣更豐富。慢慢的我把毛線店從門面轉到家里,在家里有更多的時間去研究更多的花型。我也發現毛線有的時候它不單單是可以用來御寒,也可以做裝飾物,甚至說是一種軟雕塑。在這個過程中不同的針法如鉤編法、絎縫法、鏤空法、等等是我不斷追求的創新,并且拓展出新的發展方向。
二、中國畫對我的創作影響
花卉是中國傳統繪畫的重要題材之一,畫花的名家以身觀物,賦予了花深厚的文化內涵、強烈的情感力量與獨特的人格魅力花卉以其優美的外形、艷麗的色彩和活潑生動的姿態吸引著人們,畫家則通過筆墨、色彩來傳達對此的感受。在毛線編織的創作中,我勵志有所突破,希望從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中尋找靈感并能有所呼應。
在國畫的構圖中講究虛實關系,虛中有實,實中有虛,過實則一目了然,過虛則輕飄無依。毛線編織的特殊肌理效果,也可以讓作品具有較強的裝飾性,呈現出時而松散,時而緊密,時而繁復,創作的過程中短針短小緊密的特點,使作品輪廓硬朗不同的針法互相穿插呈現出別樣的藝術效果。我在創作花卉的時候有時候會用同色系的毛線,不同明度來表現虛實;不同材料的線創作出來的效果也不同,減小差異化,是我的作品更具有寫實性,也是我在創作的過程中不斷追求的目標。
三、編織藝術對生活的影響
早在遠古時期人類就開始運用植物等的莖或葉編織繩索、漁網等,現代編織藝術的材料也多采用竹、藤、毛、麻、麥秸等源于自然的物質來制作。
甚至在表達田園風格、鄉村風格的室內環境時,藤制與竹制等也能夠貼切地表達出裝飾的效果,且這種未經過過多加工的材料所制作的編織家具,能夠展現出室內環境的清新、恬靜的氛 圍,表達出了自然美的設計語言。
受不同材質的影響,最終呈現的藝術效果也不相同。除去我們對毛線固有的保暖功能,我也在不斷的研究不同的毛線能給我們帶來哪些更多的可能性!于是,毛線盆栽,毛線玩偶,毛線屏風??????不停的思考,不斷的創作!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編織藝術作為傳統手工藝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可或缺。伴隨編織藝術的不斷豐富,其在家居軟裝中的應用也在持續發展。如何在文化傳承的同時添加新元素,將編織藝術更好的應用到家居軟裝中,來展現既能傳承傳統文脈、又能符合現代消費者回歸自然生活需求的家居軟裝,也是我不斷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