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已然成為2021年兩會后各界熱議的話題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從激發人才創新活力的主體出發,大至政府和社會,小至每個企業和組織,都有其豐富內涵和特殊性,其實現路徑也都各有不同。筆者認為企業是物質基礎的創造者,是社會生產和服務的主要承擔者,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源,更是社會創新的關鍵力量之一;在新時代背景下,持續做好企業如何激發人才創新活力的研究顯得十分必要,基于對此課題的普遍性研究,本文將對企業如何激發人才創新熱情提出路徑選擇。
一、企業激發人才創新活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重要性分析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了創新在國家全局建設中的核心地位。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市場主體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企業擁有人才多寡和企業創新能力強弱的競爭。新形勢、新常態下,企業若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爭得先機、贏得未來,只有充分利用人才這一資源,強化各類人才培養,深化創新機制改革,完善激勵機制,最大限度發揮人才創新活力,才能持續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才能確保企業在風云變幻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必要性分析
當下,逆全球化浪潮常有發生,卡脖子事件在多個領域爆發。以企業為主體的市場競爭已經演變成意識形態和政治體制的競爭。企業發展之路從來不是一帆風順,落后就要挨打更是不變的鐵律,自力更生才是贏得競爭的制勝法寶。要實現自力更生,關鍵還在于創新,只有激發人才創新活力,才能幫助企業突破瓶頸,贏得競爭主動權。
社會發展的歷程告訴我們,落后生產力終將被先進生產力所取代。社會發展的實踐還表明,創新活動為企業獲取和保持競爭優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當下我國經濟發展正面臨新舊動能的轉化,面臨雙循環主次的轉化,面臨資源稟賦優勢的轉變,各種新興業態和商業模式層出不窮。企業作為市場經濟主體,只有激發自身人才創新活力,才能不斷推陳出新,形成適應新時代發展的生產模式,進而推動社會生產力向前發展。
二、企業在激發人才創新活力中存在的問題
(一)觀念落后,機制僵化,創新潛能得不到釋放
1.創新觀念落后。創新意味著風險,意味著短期投入大,短期收益相對小。這就決定了企業管理者或所有者更加傾向于墨守成規,更加熱衷追求現有穩定收益,不敢或者不愿意培植創新事物,久而久之,在企業形成了排斥創新的文化,一旦形成了這種文化,企業人才創新活動也往往被扼殺在搖籃之中。
2.創新邊界固化。存在創新是某個部門、某部分人的固有職責,與其他部門或者人員沒有直接關系的固有思維,比如人事部門從來都不認為創新是其工作職責,甚至公司高層也不這么認為。公司組織架構設置、工作機制設置還不能夠適應創新型組織的建設需要,不能實現全員創新、全天候創新。
3.創新環境惡化。企業習慣做加法,不會做減法。尤其大型企業,制度越來復雜,體系越建越多,對創新的束縛越來越多,無效管控、過渡管控十分突出,大企業病十分明顯,企業運行機械性太強,運行彈性差,創新能力薄弱。
4.缺乏校企合作。就國內情況而言,最強大的科研力量往往配置在高校,企業本身的研發和創新面臨資金、人才力量的制約,而高校的研發和創新項目往往因為脫離市場實際需求被“閑置”在文件柜里面,企業如何激發人才創新活力需要重視強化校企合作。
(二)激勵機制不健全,難以促進創新活力
1.薪酬缺乏科學。薪酬體系沒能對公司戰略形成強有力支撐作用,未將優秀人才對企業所做的貢獻納入薪酬分配機制中,薪酬的分配機制相對固化,薪酬考核指標不合理,薪酬分配難以體現對人才創新貢獻的傾斜和照顧,甚至更缺乏反向考核機制,薪酬分配難以對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形成強有力支撐。
2.忽視股權激勵。在股權設計中,對創新型人才的作用缺乏認識,未能給予必要的股權激勵,不能充分調動創新型人才推動企業發展的最大積極性,未能促進創新型人才將企業事業作為畢生追求。
3.缺乏精神激勵。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告訴我們,尖端人才的需求層次較高,他們不僅關注物質需要,而且關注社會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其工作的主要動力是社會成就體現、個人前途發展和實現自身價值。但企業在制定激勵政策過程中,普遍存在缺乏對人才興趣、授權等多種方式的精神激勵,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人才創新才能的發揮。
(三)選人用人不科學,忽視企業團隊建設
1.用人思維僵化。企業人力資源結構不合理,人力資源配置缺乏科學性。人才招聘過程中唯學歷論、唯專業論,習慣一刀切,而不是堅持從建立創新團隊的實際需要出發,堅持海納百川、五湖四海,建立一支創新型人才隊伍。沒有一支可靠的創新人才隊伍,創新活力便失去了依賴的溫床。
2.缺乏思想教育。“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還在繼續影響著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企業人才不以做出突出貢獻、為公司的創新發展貢獻才干而得到認可、獲得成就感,而是想通過“當領導”的途徑來實現職業發展的提升。如果不對這一根深蒂固的思維慣性加以思想引導,進而杜絕,很難提升人才創新活力。
3.忽視文化認同。科學是無國界的,科學家是有祖國的。對企業而言,亦是如此。企業不僅要培養企業有用之人,更要培養可以為企業所用之人。就如同國家人才流失一樣,企業人才流失也是企業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只有不斷強化人才對企業文化的認同,用事業留住人才,才能為提升企業人才創新活力提供堅實保障。
三、對企業激發人才創新活力改進措施的建議
(一)破除機制束縛,激發人才創新潛能
1.鼓勵支持創新,打破創新邊界。創新是一個企業長遠發展的不竭動力,企業對人才創新活動不應以“立竿見影”為價值導向,應用長遠的眼光去看待創新。要持續探索、優化組織架構,根據企業創新發展需要,打開各部門創新職責邊界,并且持續完善與之相適應的工作機制。
2.優化創新環境,提升創新能力。總結企業創新環境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問題為導向,不斷改善企業創新環境,減少對人才創新活動的不必要約束,營造出一種“以創新為榮”的環境氛圍,從而挖掘每一位員工的創新潛能,為人才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鼓勵人才大膽試、大膽闖,設置容錯機制,給予創新試錯更多的包容和支持。
3.加強校企合作,實現互利互贏。企業為高校提供人才實踐平臺,點對點培養專需之才,高校為企業帶來技術與創新活力。校企需進一步加強合作,雙方基于市場需要聯合開展科研工作,提高科研成果轉化成實踐運用的比例,推動校企人才共育、資源共用、成果共享,實現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環。
(二)加強激勵方式多樣化建設,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1.完善薪酬分配機制,強化正反向激勵。完善考核機制、落實崗位責任制,在薪酬、晉升通道方面加大創新力度,全方位落實人才管理、激勵制度。堅持以價值創造為導向,以職務履行、價值創造為標準分配薪酬,在保證職工基本工資的同時,改革崗位工資、效益工資的發放辦法,實行崗位工資制。針對特定的價值創造者,可建立創新獎、特別貢獻獎、青年崗位能手等一次性獎勵制度,并建立與戰略價值相匹配的獎勵分配機制。要對與激發企業人才創新活力相違背的責任人和事,加大反向考核力度。
2.建立股權激勵制度,調動創新積極性。將股權激勵機制、員工表彰等激勵措施納入職工激勵體系當中,尤其是創新成果轉化成經濟效益后,要精準獎勵到具體的人,不斷提高對直接責任人的獎勵力度。長期的激勵機制與一次性的激勵相比,能實現更大程度的號召作用,促進創新人才積極性的提高,能更加長效地激發創新人才的活力。要特別注重對創新人才的長期激勵,一方面減輕科研人員經濟負擔;另一方面,用長效激勵,留住創新人才,確保企業長足發展。
(三)選賢任能,重視企業團隊建設
1.優化人力資源結構,打造創新型人才隊伍。在人才招聘過程中,應從多方面進行考量,不局限于學歷和專業。把人才工作重點由點到面,從單兵作戰到協同作戰,最大限度地發揮人力資源、資金、要素等的集聚效應。
2.引導人才職業規劃,建立多通道成長機制。企業要讓人才可擁有多渠道、多層次的晉升途徑。要不斷在人才原有的個人規劃通道上再挖掘其他發展潛能,為人才的成長方向提供更多的選擇,從而拓寬人才的職業發展空間,提升人才的自我價值和成就感,這是企業充分挖掘青年人才的基礎性制度工作,對人才正向激勵將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
3.注重企業文化建設,用感情留人事業留人。要提高在人才管理中要加大情感的投入,創造一種尊重、關心人才成長,給予人才充分的信任,幫助人才解決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難,營造一種“家文化”的企業氛圍,增強人才對企業的認同感、歸屬感,實現人才和企業共同成長。
綜上所述,企業激發人才創新活力是提升企業競爭力、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手段,我國企業在激發人才創新活力上普遍面臨著思維觀念、體制機制、團隊建設方面的局限,只有堅持問題導向,針對性加以改進,才能最大限度激發人才創新活力,才能確保企業科學發展,確保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作者簡介
姓名:林智敬(1987.04.17-)男,漢,廣東汕尾,副經理、高級經濟師,本科
單位:中國石油華南化工銷售欽州調運分公司,研究方向:人力資源,單位所在省市及郵編:廣西欽州,5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