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環境保護稅的開征是我國構建綠色稅制的重要舉措。環保稅的開征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征收范圍較窄、稅率結構不合理、優惠政策單一、污染物排放檢測困難等問題。未來需要進一步優化稅制,以充分發揮環保稅綠色稅制的作用。
關鍵詞:環境保護稅;征收范圍;稅率;污染物排放
環境保護稅是一種調節性稅種,它的出臺是為了貫徹不排放不征稅,少排放少征稅,多排放多征稅的原則。進而影響那些排污者,從而起到環境保護的作用。我國環保稅的實施實現了排污費到環保稅的制度轉化,較為平穩、完善了綠色稅收體系,對生產者行為的約束和激勵作用也愈發明顯,但同時在稅收政策和稅收管理方面還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亟待解決。
一、征收情況及效果分析
根據財政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取得環保稅收入209億元,相比2017年的排污費收入87.4億元,增長了139%;2019年環保稅收入為221億元,穩步增加。從地區結構上看,環境保護稅收入主要來自于江蘇、河北、山東、山西等工業和能源大省,稅收與稅源基本對等。
(一)初步構建了環保稅制度框架與稅收征管機制,完善了我國稅收體系
隨著我國對稅收體系的不斷改革完善,費改稅的這一重要舉措,以法律形式規范了政府收入體系,使我國財政收入結構更加優化。將環境保護上升到法律層面,以法律手段為支撐,使征管主體由以前的環保部門轉至現在的稅務部門,有力保證了稅款的足額征收。環保稅基于排污費對環境污染物進行細化與延伸,對污染物當量進行了明確的計算規定,促進環保稅的征管。環保稅由企業自行申報,稅務機關征收與管理,而環保局負責檢測與核定,在稅額征收過程中需要建立聯合工作機制,并衍生出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相關政策和制度,促進了環保稅的征收與監管機制的日趨完善。
(二)鼓勵企業轉型升級,促進技術創新,實現可持續化發展
環保稅明確了零排污零征稅、少排污少征稅、多排污多征稅的征收機制,強化了排污者的責任,確立了正向減排激勵機制,有效地激發了企業減排的熱情。環保稅對于危害水平相同或相近的污染物,會根據排放量多少來征收環保稅,排少征少,排多征多;對于危害程度不相同的污染因子,差別設置污染當值量,高危多征,低危少征的方式,提高了企業的排污成本。為了實現企業的持續化發展和追求利潤最大化,會倒逼企業對技術進行創新并且尋找更加環保的替代品應用于生產中,不斷優化企業內部結構,從根本上減少污染物的生產。
(三)有效減少污染物排放,生態問題得到改善,統籌監督治理環境
廢氣中的氮氧化物、顆粒物以及二氧化硫都是我們常見的大氣污染物,且所占比例較大。隨著環保稅的發展與完善,近幾年來,上述污染物的排放量都呈現出逐年下降的趨勢。據全國生態環境公報統計數據顯示,二氧化硫排放量的下降幅度最大,從2016年的854.9萬噸下降到2019年的457.3萬噸,下降了46.5%;顆粒物次之,下降了32.3%;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下降17.9%。此外,四年間廢水中總磷、重金屬、氨氮、化學需氧量以及總氮等水污染物的排放量也都呈現出了下降的趨勢。
二、我國現行環保稅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征收范圍較窄
目前征收范圍僅包括大氣、水、固體廢物和噪聲這四項,還有許多造成環境重度污染的污染物,例如揮發性有機物、光污染、建筑施工噪音等,均尚未納入征稅范圍。在應稅固體廢物方面,我國環保稅法只提及了6種,對危險廢物和其他固體廢物沒有具體列明稅目。此外,有關自然資源保護、污染產品抵制及二氧化碳排放等內容也均未納入課稅范圍。因此,就目前看來,我國現行的環保稅征收范圍比較狹窄,調節效果較弱,因而有待進一步的完善。
(二)稅率結構不合理,易形成“稅收洼地”
現行環保稅稅率,基本是由原來的排污費費率直接轉換而來,采用固定稅額,對于部分污染物劃定了相應的幅度區間,并且授權地方政府一定的自由裁量權。也就是說,各省份的征收標準不同。環保稅正式出臺后,各省份也紛紛制定并推出各地環保稅的適用稅額。通過研究發現,京津冀及其周邊地區采用法定的最高標準,大氣污染物每污染當量為12元,水污染物每污染當量為14元。而陜西省、遼寧省和甘肅省等多個省份采用的是最低限額,大氣污染物和水污染物每污染當量分別為1.2元和1.4元。通過對比發現,不同地區間的稅額差了十倍,而這種較大的差異性很可能導致“稅收洼地”的形成。稅額差異過大,排放高污染物的企業會將目光轉向那些低稅額地區。最終結果是排放高污染物的企業會將工廠遷移至低稅額地區,這樣可以實現少繳稅的目的,如此一來便違背了環保稅開征的初衷。
(三)優惠政策單一
我國環保稅的稅收優惠政策僅有減征和免征兩類,并未設置其他的優惠方式,優惠政策較為單一,也缺乏激勵性。納稅主體會在環保投入與稅收優惠之間權衡利弊,若稅收優惠獲利大于環保投入時,納稅主體會積極進行減排,加大環境保護的投入,此時的稅收優惠就能很好地發揮其作用;反之,若稅收優惠獲利小于環保投入時,納稅主體則會不重視環保投入,從而導致稅收優惠的失靈,這使得現行環保稅未能較好地促進企業積極減排,環保稅實行的目的未能實現最大化。
(四)排污量監測難度大,影響計稅依據的準確確定
我國現行環保稅采用以下幾種方法計算污染物:一是使用合規的自動監測設施。但這種自動檢測設施只能針對部分污染物進行監測,且投資和運行的成本高,所以納稅人安裝率不高;二是依據第三方檢測機構的監測數據。但污染物的排放具有瞬時性的特點,因此監測數據容易出現偏差,且第三方檢測機構的費用較高,對一些中小型企業來說費用往往高于其應納稅額;三是采用排污系數和物料衡算兩種方法估算。這兩種計算方法簡單易行,因此普遍被采用,但缺乏精確的計算依據,導致數據質量不高;四是對于無法采取前三項規定方法的,則采用抽樣測算。這種方法主要適用于小微企業的簡易申報,不具有普遍性,數據信息也是不完整的。總之,污染物排放量的計量和監測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技術性,并且由于排污企業數量多,排污情況復雜,很多的監測技術還不夠成熟,因此要準確確定污染物排放量具有較大難度。
(五)稅務與環保部門間的協作存在障礙
我國現行環保稅實行了稅務征收和環保協同的模式。也就是說,對于污染物當量的確定需要專業的環保部門來測量,再由稅務機關進行征收。因此在征管過程中,二者之間的協作至關重要。但在現實中,由于稅務機關與環保部門的工作形式和內容不一致,且二者沒有直接的隸屬關系,彼此相互獨立,部門的轉變會伴有利益沖突,雙方的權利與義務劃分不夠明確,因此有時難免會出現推諉托辭的現象,導致兩個部門在分工協作上存在一定的難度,工作效率也會受到影響,從而影響征管實效。
三、完善我國環保稅的對策與建議
(一)逐步擴大征稅范圍
我國的環保稅法應將征稅范圍擴大到生活中常見的且污染性較大的污染物。結合我國目前實際情況來看,揮發性有機物是造成空氣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為更好地治理環境,有必要將含碳化合物等污染物納入環保稅的征稅范圍中。但對于二氧化碳,我們在是否應對過量二氧化碳征稅、如何監測過量二氧化碳排放等方面還有待深究。我國現行的環保稅本質上主要是對工業企業生產環節的污染排放行為征稅,個人暫未納入征稅考慮。而個人使用一次性筷子、點外賣需要的塑料包裝盒日積月累也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因此,我國環保稅也應考慮將個人污染環境的直接或間接行為納入征稅范圍。
(二)不斷優化稅率結構
合理的稅率結構能夠進一步地發揮杠桿作用。我國現行的環保稅遵循“稅負平移”的原則,因此從整體來看征收稅率是偏低的。由此導致國內的企業所需要繳納的稅低于其治污的成本,如此一來,對于治污成本高的企業更愿意交環保稅而不是治污減排,這樣很難推動企業創新升級,并且也失去了征收環保稅的意義。因此,后續可以考慮提高環保稅稅率,讓企業有一定的稅負壓力,刺激企業節能減排、轉型升級。與此同時,要不斷完善稅率設置,使環保稅具有稅收彈性,采用差別稅率,對于排放高污染物的企業采用累進稅率,加征環保稅;而對于節能環保類的企業可以減征環保稅,以此激勵更多企業綠色發展。
(三)完善稅收優惠政策
就環保稅法中對于依法設立的集中處理場所排放符合標準的應稅污染物免征環保稅的條款來說,污染物的排放本身就會對生態環境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直接免稅或許有違環境治理的初衷,因此政府應該征稅,但可以通過稅收返還或財政補貼的形式返還部分稅款,以鼓勵企業更新技術。比如,瑞典《環境法典》中規定,降低含硫污染物的排放量可申請稅收返還,因此排污企業就可能想盡辦法地更新技術,提高資源的可利用率。再者,我國應拓展和補充對運用環保技術、設備,生產環保產品等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加大優惠力度。此外,我們應向歐盟等發達國家學習,針對生產、研發、銷售、消費、回收等環節制定細致且具有差異性的稅收優惠政策以鼓勵企業積極研發新技術,合力推進環保事業的發展進程。
(四)改善優化污染物排放量監測體系
改善污染物排放量的監測體系可以從以下三點入手:一是擴大污染物自動監測設備的應用面,可以給予企業一定的財政補貼,鼓勵各大企業安裝自動監測設備,從而確保企業提供準確的環保稅數據。二是引入第三方監測機構,加強對第三方監測機構的引導和管理,并且第三方檢測機構需對其出具的報告的完整性和真實性承擔法律責任。三是加大資金投入,推動監測設備向智能化和自動化發展,使現代化科技手段在環保稅征收領域有用武之地。
(五)強化稅務與環保二者之間的協作
環保稅的征收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離不開環境保護部門和稅務機關之間的相互配合,在我國稅法的征收中這是第一次采取雙部門合作的方式,為了環保稅的順利征收,要完善環境保護部門與稅務機關的協作機制,在法律層面上明確規定二者各自的權利與義務,使二者各司其職,減少資源的浪費,提高征收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時,將環保稅征收情況納入環境保護部門與稅務機關的工作考核指標體系,促進雙方協作的積極性。環保部門和稅務機關可以利用大數據搭建網上納稅平臺,形成完整可靠的信息數據庫,實時共享信息。同時加強管理人員和稅務人員有關操作技術的培訓,最大程度地發揮信息平臺的優勢,從而提高征管質效。
參考文獻:
[1]姚林香,楊蕾.生態文明建設視域下我國環保稅的演進與優化[J].財政科學,2020(01):47-55.
[2]徐婉舒.稅收征管視角下《環境保護稅法》的缺陷及完善[J].甘肅農業,2019(10):102-106.
[3]程大燕.我國綠色稅制的“雙重紅利”效應研究”[D].河南大學,2019.
[4]蘇勁.中國環境保護稅現狀與不足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9(10):222-222.
基金項目:廈門大學嘉庚學院橫向科研項目《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增值稅征管及效能提升-以漳州開發區為例》.
作者簡介:
危素玉,女,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稅收政策與稅制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