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玲
摘 要:本文介紹了離散制造企業使用SAP系統產品生產成本核算的流程,成本的計價方式,和差異來源和分攤規則,對引起差異的原因進行分析,有利于生產制造企業進行核算和成本控制。
關鍵詞:SAP系統;產品生產成本核算;標準成本
1.引言
隨著智能化和數字化的發展,ERP系統已經被眾多企業使用,幫助企業進行資源的管理。SAP是ERP系統的一種,包含銷售、生產、采購、財務、成本五大模塊,具有業務財務一體化功能和成本核算優勢,被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使用。SAP提供了邏輯性較強的成本核算體系,業務和財務人員按照操作規范,就能得到準確的生產成本數據,但在成本分析方面,財務人員對核算原理不是很清楚,很難對差異的原因進行分析,很難對成本進行有效管控。
2.實際業務數據與系統數據同步
業務數據要想準確地反映在系統中,需要確保相關的主數據創建準確。SAP中物料在使用的時候需要在系統中按照物料的類型創建物料號。物料有很多屬性值,一旦創建錯誤,會導致后續業務成本數據失真。物料創建后,工藝部門需要創建的物料清單和工藝路線,其中工藝路線定義了生產該產品需要的工序,工序是在工作中心中完成,工序中定義每種作業需要的標準工時數量,BOM層級是否準確搭建和工藝路線中相關參數是否正確,都會影響最終的成本數據。
除基礎主數據會影響成本數據外,業務數據也會影響成本數據。例如:(1)采購人員沒有及時更新采購價格,仍按照入庫價值會產生較大入庫差異。(2)生產人員沒有及時投料或報工,會導致生產訂單產生差異。(3)實際的庫存已被消耗,發票校驗產生的差異沒有庫存對其消耗,會產生較大的差異。(4)生產訂單數量較大,訂單沒有完工結算且已經收貨部分被賣出或消耗,則在訂單實際結算產生差異之后,會形成未分攤差異。
3.成本中心的設立和費用收集
成本中心是費用歸集的對象,決定了成本核算的精細度。對于管理和銷售類的成本中心一般是按照部門設立的。對于制造類成本中心,一般是每個工作中心設定一個成本中心,可以是多對一的關系。制造類的成本中心劃分的越細,成本統計的則更加準確,但并非越細越好,如果細到已經沒法區分將費用記到哪個成本中心,則無法實現成本的歸集。因此,成本中心的劃分是適度的。對于能計入到直接生產成本中心的費用則直接計入,不能計入直接生產成本中心的費用則計入輔助類成本中心。月底根據分攤分配規則將輔助類成本中心收集的每種費用,并按照直接生產成本中心的工時進行分攤。分攤后,輔助類成本中心的余額為零。對于直接生產類成本中心,其費用包括直接計入成本中心或從輔助類成本中心分攤。這兩類費用根據作業類型分別匯總,每個成本中心收集到每種作業類型實際的報工工時。
4.采用標準成本法的物料分類賬原理
有了實際作業價格之后就對生產訂單進行重估,生產訂單重估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料費重估,另外一個是工費重估。料費重估,由于此時物料的實際價格還未還原成實際價格,此時的料費重估僅包括量差,不包括價差。另外,每個成本中心每種作業類型的實際價格得到之后,則可以對生產訂單中的實際工費進行重估。對于沒有完全收貨的訂單,則在月末的時候自動計算在制品。生產訂單的差異等于生產訂單的總投入減去已轉出,已轉出就是按照訂單計劃成本收貨的金額。生產訂單的總投入是訂單的實際總投入,包括實際的料費加上實際的工費。也可以直接計算總的差異。料費的差異由物料的量差引起。工費的差異來自計劃作業價格和實際作業價格的差異,再乘以相應的工時,得到工費差異。生產訂單結算即對生產訂單的差異進行結算,形成物料的單層差異。
通過使用標準價格,使得實際業務中產生的差異統一計入到相應的庫存差異科目,差異的來源包括單級差異和多級差異。單級差異是物料自身所產生的差異,如材料采購差異、生產訂單差異、發票校驗差異、期初導入差異等。多級差異是由這個物料的下層物料根據BOM層級上卷而來的差異。月底通過運行物料分類賬將差異自動按照當期庫存出庫數和庫存結存數的比例分攤到成本和庫存中。
5.成本分析存在的問題
5.1財務人員不熟悉SAP系統成本核算原理
隨著財務的自動化發展,財務人員了解系統原理的機會越來越少,按照系統搭建人員提供的操作步驟進行執行,所有的邏輯都是系統自動計算。如果所有的環節都是按照規范操作,則結果也是準確的,一旦操作環節出現異常,就會導致結果異常。由于財務人員缺乏對系統成本核算原理的了解,當出現成本異常時候,不知如何入手查找差異。
5.2系統操作不規范
SAP系統最大的優勢是業務財務一體化。前端業務出現異常,會導致成本異常。SAP系統使用人員,缺乏系統培訓就開始在SAP系統中操作,導致很多問題。
5.3運維體系不完善
大多數運維都是最終用戶直接與顧問取得聯系,使得顧問被大量、簡單、重復的工作糾纏,很難從頂層系統的思考提高成本核算及差異分析的簡便性。
5.4缺乏相應的懲罰及激勵措施
對于不規范的操作,缺乏相應的懲罰措施,導致相同的問題反復出現。對于諸如關鍵用戶角色,不能提供激勵措施,導致關鍵用戶沒有足夠的動力承擔相應工作。
5.5用戶的報表需求不能及時滿足
用戶需求沒法及時得到滿足,如成本分析報表無法自動出具,需要用戶手工出具,增加了分析難度。
6.成本分析問題的對策
6.1提供及時有效的培訓
顧問定期對關鍵用戶和最終用戶進行培訓,包括成本核算原理培訓和系統操作培訓。由于成本模塊會計憑證由業務憑證集成而來,所以讓業務部門了解成本憑證的生成原則十分必要。通過成本培訓能減少業務數據差錯。關鍵用戶需要及時對最終用戶進行系統操作的培訓。
6.2建立健全運維體系
一個較為完善的運維體系至少包含最終用戶-關鍵用戶-顧問這三個層次。每家公司每個模塊至少一個關鍵用戶,該用戶熟悉該模塊業務流程及SAP系統操作,當最終用戶遇到問題的時候,可以首先與關鍵用戶溝通,關鍵用戶能解決的問題直接解決,關鍵用戶不能解決的問題則提交至顧問,顧問解決后反饋給關鍵用戶,關鍵用戶再與最終用戶溝通。長此以往,關鍵用戶經過知識積累,解決問題比率逐漸提升,逐漸建立起合理、穩定的運維體系。
6.3完善懲罰及激勵措施
制定SAP用戶懲罰及激勵措施。對于業務操作不規范問題應及時給予相應的懲罰,對于關鍵用戶給予相應的激勵,使其更加樂于從事關鍵用戶的工作,并及時做到新最終用戶的培訓工作。
6.4加強信息化建設
SAP系統上線之后,隨著用戶需求增加,仍需要對系統進行持續優化和改進,開發出滿足用戶需要的報表,為成本分析提供便利。
參考文獻:
[1]喬聯. SAP系統成本核算框架搭建. 財務與管理. 2021,02:48-50.
[2]鄧凱月. SAP環境下WL公司銷售與應收循環的業財融合研究[D]. 廣西財經學院. 2021.
[3]徐貞. SAP系統下標準成本法的應用. 投資與創業. 2021,32(18):109-111.
[4]殷秋霞. SAP系統與用友財務軟件中材料會計核算對比分析. 科技經濟導刊, 2021,29(24):206-207.
[5]范玲玲. 基于SAP系統的Q公司標準作業成本法應用研究[D]. 揚州大學. 2021.
[6]周群. 基于SAP系統的制造業成本控制管理探討. 財會學習. 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