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劉 張琴 阮國良 楊燁

摘要?隨著水產養殖業的快速發展以及國家對水產養殖行業的新要求,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水產養殖專業技術人才是水產大專院校所面臨的新挑戰。為了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綜合能力的高素質水產養殖專業人才,提高大學生的核心競爭力,探討了水產養殖專業本科生科研訓練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期為相關農業院校開展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提供思路和參考。
關鍵詞?水產養殖專業;本科生科研訓練;創新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S-01;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21)03-0268-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03.072
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the?aquaculture?industry?and?the?countrys?new?requirements?for?the?aquaculture?industry,?cultivating?aquaculture?professionals?with?innovative?spirit?and?ability?is?a?new?challenge?faced?by?aquaculture?colleges.?In?order?to?cultivate?highquality?aquaculture?professionals?with?strong?innovation?ability,?practical?ability?and?comprehensive?ability?and?improve?the?core?competitiveness?of?aquaculture?students,?this?article?mainly?explored?innovative?talent?training?model?for?undergraduates?in?aquaculture?specialty,so?as?to?provide?ideas?and?reference?for?the?reform?of?talent?training?models?in?relevant?agricultural?colleges.
Key?words?Aquaculture?specialty;Undergraduates?scientific?research?training;Innovative?talent?training
伴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日趨多樣化和多元化,創新人才培養已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1]。培養創新性人才,為國家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積極貢獻,是當今大學的立校之本,也是當前大學教育培養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2]。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要在科技創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須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必須大力培養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科技人才[3]。培養創新人才需要學校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使一切有利于學生創新潛能發揮的因素得到肯定和釋放,促進創新思維的發展[2]。目前國家對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重視,創新人才已成為大學生就業及深造最重要的能力。學校應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接觸生產實踐的機會,使學生盡早了解專業,通過緊密的團隊合作和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主動地、創造性地在實踐中學習[4],高校進一步加強與教學、科研和生產實踐的結合,拓寬創新人才的培養方式與途徑。為了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綜合能力的高素質水產養殖專業人才,提高大學生的核心競爭力,筆者探討了水產養殖專業本科生科研訓練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期為相關農業院校開展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提供思路和參考。
1?我國水產養殖業的發展需要創新人才持續供給
水產養殖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對理論知識要求高的同時其應用性也極強,不僅要求學生儲備大量的基礎理論知識,而且要求學生具備扎實的實踐技能[5-6]。近年來,很多院校報考水產養殖專業的學生偏少,絕大部分學生基本都是調劑生,這就導致大學期間學生缺乏學習動力與學習興趣。調查發現,部分高校學生因不喜歡所學專業而產生厭學情緒的比例高達40%[7]。這不僅浪費教育資源,而且學生畢業后不能學以致用,造成專業人才缺乏。在實踐中也經常發現很多院校的水產養殖專業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對基礎理論與養殖技能不熟悉,甚至需要重新學習才能掌握相應的養殖理論與技術[8]。因此,激發學生的專業興趣,鍛煉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對于水產養殖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極為重要,也是我國水產養殖業持續發展的動力。
近年來,淡水養殖作為全球水產養殖的主體,其60%以上的產量來自于中國。位于江漢平原腹地的荊州市因其淡水養殖連續20年來位居全國地級市首位,被譽為“中國淡水漁業第一市”。長江大學水產養殖學科近幾年利用地區特色淡水養殖資源,開展本科生科學實驗能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培養專業興趣,寓教于樂,激發學生對專業的興趣,將課堂理論、生產實踐和科學研究有效結合起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水產養殖專業本科生科研訓練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2.1?導師制的建立
長江大學水產養殖學科是湖北省重點學科,水產養殖學專業2010年被評為湖北省品牌專業,2012年該學科確立為“十二五”省級重點(培育)學科,2014年獲批國家復合應用型卓越農林人才培養試點專業,2016年被湖北省遴選為綠色學科群中的重要學科。通過10多年的不斷實踐與完善,2016年基本形成了導師制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以及適應社會需要的創新人才培養方案,通過整合“校內教師+校外研究專家+社會產業行家”的多方面資源,建立一種導師與學生“師徒”培養模式,讓新生入校后找到專業歸屬感。通過校內外導師與學生定期交流與指導,增強學生的專業認可度,讓學生盡早了解行業,做好未來的職業規劃,為高年級開展科研訓練和產業實踐奠定扎實基礎,使培養出來的人才盡可能滿足社會和用人單位的需求。
2.2?科研訓練
本科生科研訓練創新人才培養是基于教師科學研究和學生科研訓練協同開展,經過一學期與導師的溝通了解,大一下學期開始進行本科生科研訓練遴選,學生通過學院宣傳欄、學院網站以及班主任、任課教師及高年級學生的介紹,了解教師和各科研實驗室的研究情況,然后依據自己的興趣,以團隊(3~5人)的形式申請參加指導教師的科研訓練計劃項目[9]。水產養殖專業目前具有鱔鰍健康養殖創新團隊、蝦蟹健康養殖創新團隊、水產動物營養與免疫創新團隊、水域生態與環境保護創新團隊,在導師的指導下,立足于導師的科研項目,學生完成驗證式與探究式科研訓練,既完成了教師的科研任務,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了科研水平[10]。特別優秀的本科生將結合導師的科研方向,進一步申報校級(省級或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
2.2.1?養殖技術入門。水產養殖科研訓練的基本載體就是水生養殖動物(魚、蝦)。為了培養參加科研訓練的本科生的科研體系基本素養,要求必須在進入正式科研實驗訓練前開展為期2個月的實驗室魚蝦類養殖管理實操鍛煉,通過魚蝦體重體長的測定,養殖餌料的投喂,攝食情況的觀察,養殖水質的管理,虹吸法排污處理,養殖水體水位、溫度、pH、溶解氧的控制,來了解魚蝦的生物學特征,提高養殖技術,為專業興趣及科研訓練奠定基礎。
2.2.2?文獻查閱及分享。為了培養參加科研訓練的學生的科研素養,要求他們參加實驗室定期舉行的文獻分享活動。首先,導師指導學生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數據庫資源查閱文獻,掌握研究方向的基本知識理論和技術方法,再閱讀導師推薦的SCI期刊論文,擴大視野,拓展思路。在閱讀中文文獻期間,鼓勵和督促學生堅持進行文獻總結和閱讀報告,在組內和組間展開討論和交流。SCI期刊論文則要求15?d閱讀1篇,并做好讀書筆記,上交導師批閱。在導師與課題組研究生的共同管理引導下,對文獻閱讀報告的討論交流提升了學生的科研思路和溝通交流能力,使學生明確目前的研究進展及存在的科學問題,再結合筆者所在課題組的硬件和軟件條件,確定研究主題與方向。
2.2.3?科研訓練培養。自2016年以來,實驗室及學科平臺不斷接納本科生進行科研訓練,通過大一下學期的魚蝦養殖技能鍛煉,學生在大二就可以進入實驗室。在本科生科研訓練的時間安排上,借鑒了美國研究型大學本科生科研訓練的模式:一是利用學年或學期進行科研訓練,二是利用暑假進行科研訓練[11]。小組成員首先是跟著教師、研究生進行某一課題的研究,參與實驗室組會,在此過程中他們逐步掌握了相關實驗基本操作技能,并了解了科學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流程,經過一學期或者一學年后,對實驗項目和技術路線可自行設計,以研究形式開展實驗,實驗平臺為學生自主學習與創新提供了條件,培養學生自主實驗、主動探索、科學思維的能力。大三階段鼓勵他們申報校級和省級的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他們開始自己主持某一項目的研究,此項目或是教師給出適合的科研題目,或是自己擬題與導師充分討論后申報的。總之,課題大致確定后,由小組成員自己查閱文獻、確定方案,并作開題報告預答辯,最后申報到學校,若獲批就開展自己的科研項目,若未獲批則繼續參加導師科研課題。學生課題小組通過合作完成文獻查閱、實驗設計與實施、實驗結果討論、分析和總結、論文撰寫等環節任務,使學生的交流溝通能力、知識與技能應用能力、發現問題能力、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創新學習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12]。
2.2.4?誠信道德培養。首先要讓進入實驗室的學生明白從事科學研究是一項嚴謹的工作,科研過程中必須做到實事求是,科研誠信是科學發展的基礎,是所有科研工作者應該遵守的行為準則[13]。首先,讓剛進入實驗室的學生首先明確學術規范以及在科研過程中如何做到誠實;其次,通過定期組會讓學生匯報階段性工作,導師查看原始數據,數據記錄統一用導師下發的筆記本記錄,數據記錄完整,禁止涂改和缺頁,數據處理也必須尊重原始數據;最后,在實驗總結或論文撰寫過程中,要求學生嚴格遵循學術規范。從本科生的基本科研行為抓起,逐步養成他們的科研誠信行為習慣,為將來進一步深造或者踏入社會從事本專業奠定基礎。
3?水產養殖專業本科生科研訓練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成效
(1)通過本科生科研訓練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踐,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增強學生的科研興趣,學生每年都積極參加校級和省級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項目、校級和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水族箱造景技能大賽、湖北省生理學實驗技能邀請賽、“挑戰杯”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競賽、校級動物解剖大賽、校級化學實驗技能操作大賽、湖北省大學生英語演講比賽等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或國家相關部門組織的學科競賽活動,均獲得優異的成績。
(2)通過分析進入課題組實驗室學生不同學年的學業成績、CET-4成績、進入圖書館借閱圖書次數、進入圖書館查閱文獻資料次數、發表論文及專利數量和參加全國各類專業競賽次數,結果發現參加本科生科研訓練的學生在這些方面都有顯著提升,尤其是卓越農林人才培養計劃班的學生更為明顯(表1~7),通過對2016~2017級學生的統計數據分析,發現科研訓練體系是非常適合本科生能力提升的一項人才培養實踐體系。據統計,2019年暑期2016級留校考研人數高達60%,2017級卓越班人數24人,暑期留校參加教師科研任務人數達22人,通過該項目的實施產生了較強的帶動與輻射效應。
(3)通過本科生科研訓練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強化水產養殖專業的應用性特點,鞏固了學生的專業思想,提高了畢業生的質量。水產養殖學專業畢業生既具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又有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還有吃苦耐勞的良好品格,因此畢業生深受社會各界的歡迎,近年來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用人單位對該院畢業生的評價是“能吃苦、會干事、用得上、留得住”。經過對長江大學水產養殖專業的畢業生及所在用人單位的調查表明,絕大部分在企業工作的學生都實現了“3年買車,5年買房”的目標,甚至有10%的學生畢業后1年就實現了買車的目標,這充分說明學生通過扎實的理論功底與實踐技能所展現出的綜合素質贏得企業和客戶的認可。進一步深造的學生大部分都進入博士階段學習或者海外留學,這與本科期間科研訓練體系打下的堅實基礎是分不開的。
4?結語
通過近年來本科生科研訓練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初步探討了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以及運用該模式的實踐效果,發現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與積極性,也增強了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而且使學生具備了較強的綜合素質和解決生產實踐問題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應繼續改革創新,不斷創建更好的教學實踐培養方式,以期為提高水產養殖專業大學生的創新人才培養質量,適應我國目前環境大保護對水產養殖行業快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參考文獻
[1]?鄭小東,溫海深,黃六一,等.“雙一流”背景下的水產科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資源建設[J].高等農業教育,2019(5):60-64.
[2]?黎志華.創新人才素質特征與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改革[J].大學(研究與評價),2007(3):43-45.
[3]?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6-10(002).
[4]?王碩旺,洪成文.CDIO: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工程教育的經典模式——基于對CDIO課程大綱的解讀[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4):116-119.
[5]?周志剛,朱正國,吳嘉敏.水產養殖本科專業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高等農業教育,2003(9):88-90.
[6]?安振華,孫龍生,姜群.充分利用區域產業優勢,突出水產特色教育:以揚州大學為例淺談地方高校的水產養殖專業建設[J].教育教學論壇,2019(47):44-45.
[7]?唐民,劉瑋.當前大學生厭學的原因與對策[J].九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2):40-42.
[8]?覃川杰,齊澤民,岳興建,等.二本院校水產人才培養的問題及措施[J].教育教學論壇,2016(4):234-237.
[9]?張潤鋒,李運濤,陳亮,等.從科研訓練和科研立項內容開發綜合性實驗教學項目[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30(11):37-39.
[10]?王友如,潘繼承,陳雄文,等.構建基于協同創新的生物學綜合創新型實驗教學體系[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5,32(7):13-15.
[11]?劉寶存.美國研究型大學本科生科研的基本類型與模式[J].教育發展研究,2004,24(11):93-95.
[12]?汪勁松,王衛東,潘繼承.生命科學專業本科生科研訓練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2(1):89-91.
[13]?劉延東.在科研誠信與學風建設座談會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10-04-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