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宏山
北京市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精細化治理,有針對性地創新工作機制,提升垃圾分類的可持續性,應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加強宣傳引導,提高居民的垃圾分類意識,推廣垃圾分類最佳實踐
分類投放是垃圾分類管理的前提和基礎,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通過地方性立法方式,明確了家庭和個人的垃圾分類責任。要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居民的垃圾分類意識,讓垃圾分類成為家喻戶曉的生活準則。強化對單位和社區的責任約束,關注單位、社區推進垃圾分類的創新行動,總結并推廣最佳實踐,推介典型社區和典型經驗,在整個社會形成學習效應。
二、強化統籌協調,提升垃圾分類的中端、后端管理水平
垃圾分類管理是一條完整的鏈條,從前端的分類收集到中端的分類運輸、后端的分類處理,涉及多個部門和責任主體,推進這項工作需要前端、中端和后端一起抓。要發揮制度優勢,構建跨層級、跨部門協同機制,促使各部門既各司其職,又相互配合,確保垃圾分類的全流程管理落到實處。為保障各個環節相互銜接,需要加強統籌協調工作,確保相關設施和技術標準相統一,確保相關管理規范相協調。
三、把握關鍵抓手,推進生活垃圾減量化考核
垃圾分類管理涉及屬地、部門、單位、社區四方主體,需要找到合適的抓手,有效激發各方積極性。從市政府層面看,為促使各區和街道落實屬地責任,可將生活垃圾減量化作為考評的一個核心指標。生活垃圾減量化的前提是做好分類管理,實現可回收垃圾資源化、無害化利用。將生活垃圾減量化作為考評指標,有利于調動各區積極性,促使各街區、社區推進治理創新,形成各具特色的治理模式。
四、推進企業化運作,延伸后端處理產業鏈條
從專業化角度看,產業支撐也是垃圾分類從前端投放延伸到后端處置不可或缺的運作機制。不論是可燃垃圾的焚燒發電,有機垃圾的堆肥利用,還是有害垃圾的無害化處置,都需要推進企業化運作,延伸產業鏈條,提升垃圾資源化利用水平。隨著垃圾堆埋遇到土地利用的剛性制約,生活垃圾處理亟待推進企業化運作,依靠全鏈條技術集成手段,推進生活垃圾源頭分類、全程減量、梯級利用、安全處置和智慧監管,提升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
五、引入經濟手段,提升垃圾分類工作的可持續性
發達國家大都市管理普遍將經濟手段引入垃圾收集,對不可回收垃圾實行按容量收費政策,“多扔垃圾多出錢,少扔垃圾少付費”。實行垃圾收費后,家庭產生的垃圾量大,需要支付的費用就會增多。為減少不必要支出,居民自然就會進行垃圾分類。為提升垃圾分類的可持續性,首都城市生活垃圾收集有必要引入經濟手段,讓垃圾分類成為每個人的自覺行為。為化解潛在風險,可選擇局部地區或部分單位率先開展垃圾收費試點,總結經驗后再予以推廣。為化解可能的阻力,可面向低收入家庭免費發放生活垃圾袋,設置免費收集和清運生活垃圾的基本額度,超過底線的則要支付費用。
(責任編輯: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