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仁
編者按:隨著大數據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構建“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的新機制,為新時代城市管理賦能增效提供技術支撐,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動實踐,也是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本刊策劃”特邀相關領導和專家撰寫文章,分析城市大腦發展趨勢,介紹大數據應用實踐,為推動城市治理智能化轉型升級提供經驗。
2020年3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來到杭州城市大腦運營指揮中心觀看了“數字治堵”“數字治城”“數字治疫”等應用展示,對杭州運用城市大腦提升交通、文旅、衛健等系統治理能力的創新成果表示肯定,點贊了城市大腦。他強調,“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抓好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希望杭州在建設城市大腦方面繼續探索創新,進一步挖掘城市發展潛力,加快建設智慧城市,為全國創造更多可推廣的經驗。
一、城市大腦是什么
2016年10月,杭州市政府聯合阿里云公布了一項計劃:為這座城市安裝一個人工智能中樞——杭州城市大腦。城市大腦的內核將采用阿里云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對整個城市進行全局實時分析,自動調配公共資源,修正城市運行中的問題,最終進化成為能夠治理城市的超級人工智能系統。
城市大腦的職責是集合散落在城市各個角落的數據,通過數據技術、人工智能能力,對數據進行融合計算,打造一個智能平臺,實現城市生命體征感知,比如:城市事件即時感知、交通實時狀況、事件突發預警、公共資源配置等等,最終目標要實現城市病的治理。
目前,城市大腦已經進化到3.0階段。以杭州為例,支撐了19個委辦局、14個區縣的應用,包括城管、交通、文旅、衛健等11大系統,48個應用場景。比如在停車難問題上,匯聚了全市停車位,實現了便捷泊車,能夠“先離場、后付費、掃碼一次、全城通停”;在交通領域,為城市應急場景建設了覆蓋蕭山區150平方公里范圍內的智能信號燈系統,為120、119、110等特種車輛實現一鍵護航,為老百姓構建了綠色生命通道,救護車平均提速50%,平均節省時間30%,平均控燈率90%以上;在衛健系統,推出了“先看病后付費”舒心就醫,而且推行“最多付一次”服務,已經有245家公立醫療機構接入。
當前,城市大腦已經從杭州走向了很多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海口、鄭州、雄安等城市都在建設城市大腦,逐漸成為大城市、特大城市的“標配”,也將成為未來城市一個新的基礎設施。
二、城市大腦能做什么
杭州搭建城市大腦的初衷是治堵。 如何“數字治堵”?杭州曾做了一件事,就是在沒有增加任何其他設施的情況下,基本上僅用數據資源,就使杭州整個城市在快速路、高架路上的車輛通行效率平均提高了50%,這相當于利用城市大腦多修了“一條路”出來。 通過多年的“數字治堵”,杭州交通擁堵排名從2014年的全國第二位降到了第幾十位。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既要善于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實現智能化,又要通過繡花般的細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細化水平,繡出城市的品質品牌。”在城市管理領域,城市大腦構建了以數據為核心,覆蓋城市管理、社會管理、社會服務、行政服務和應急處置“五位一體”的城市精細化和智能化治理新模式,全面融合視頻探頭、城市部件、物聯傳感、人工上報等感知渠道,基于一張圖打造了“動態感知、數據融通、全域智能、高效協同、精準指揮” 的新一代城市精細化治理服務平臺,實現了一網統管,形成了城市統一事件中心、統一調度中心、統一分析中心、統一資源中心,做到了城市事件智能感知、數據集中分析、事件自動流轉,并在渣土車監管、環衛作業、能源運行、市政管理、城市規劃等領域形成專項應用場景,讓“小閉環”升級成為城市治理 “大閉環”,大幅提升了城市管理的感知能力、管理能力和服務能力(見圖1)。
對于識別出的各類城市問題,在不增加政府人力的情況下,城市大腦通過流程再造的方式,全科網格一口受理,統一分派解決。此外,城市大腦還梳理出一套“AI感知—智能生成事件—網格統一受理—各職能部門處理—最后辦結反饋”的創新流程,實現了數據流與業務流的融合。
在北京市城市副中心通州區,該平臺運用人工智能、物聯網、視頻識別等技術,完成了155平方公里核心區的智能化環境監測改造,復用了城市管理委、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已建的1437路視頻設備和生態環境局部署的1100個大氣環境監測設備,每十分鐘完成一次全區掃描,并第一時間將掃描預警結果反饋到綜合處理平臺,實現了對全區渣土車輛和施工工地環境的有效監控,大大降低了空氣揚塵污染。在視頻探頭覆蓋的區域內,針對工地和渣土車未苫蓋、道路遺撒等問題,平臺基于視頻智能算法,實現了全天候自動識別和上報。此外,通過對城市基礎設施的再利用,大幅降低建設成本。北京通州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平臺試運行20多天內,發現環境污染問題1600余起。
阿里云城市大腦創新構建了自治共治平臺,以支付寶小程序為入口,與阿里巴巴面向全社會的“3小時互聯網公益平臺”打通,與城市管理網格化事件調度中心對接,采用“互聯網+AI+公益”的城市治理共治系統。針對違章停車、店外經營等問題,共治系統第一時間短信提醒,在節省行政處置成本的同時,體現了政府的執法柔性。共治系統將阿里互聯網公益引入城市治理,引導阿里公益平臺上的志愿者參與城市治理的隨手公益,提升城市治理社會參與度,范圍已覆蓋共享單車停放、露天垃圾、非法小廣告等共治事件類型。通過共治事件調度中心的智能化改造,85%的立案、結案流程可由智能算法給出意見指導。試運行期間,在自動立案、結案算法的幫助下,平臺解決了坐席瓶頸及上下班時段限制,24小時智能流暢運行(見圖2)。
在杭州,為了解決停車難的問題,城市大腦接入停車泊位實時數據,實現了先停車后付費,縮短通過時間,減少排隊長度。目前,開通“掃碼一次、終身綁定、全城通停”功能的場庫達1857個,泊位總數達30.3萬余個。此項服務,注冊用戶總數已達22萬,平均每天新開通用戶4000個。針對停車難的醫院、學校,城市大腦實施泊位周邊引導,提升停車資源利用率,打破了醫院和周邊商場泊位的“孤島”狀態,疏解了幾百米的排隊隊伍,大大減少了就醫停車的時間,降低了機動車之間刮擦次數的30%,獲得了快速、安全的出行體驗。
在杭州未來科技城,通過“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建立萬物智聯的新型智能城市平臺架構,實現物聯感知統一接入、多維數據融合創新、城市事件協同聯動,并通過試點應用,進一步探索和提升未來科技城在“城市管理、產業服務、科技旅游”等領域的管理服務升級。目前在未來科技城試點區域,通過統一標準接入23類1685個物聯網智能感知設備,解決了原來“信息孤島”“系統煙囪”、數據不流通的問題。在阿里巴巴西溪園區周邊2平方公里,試點地下排水管網數字化管理,基于物聯網監控實現城市雨水管網系統智能化感知管理;以利舊存量220路視頻監控源為主要抓手,結合智能化分析算法,實時識別違章停車、占道經營事件,打造智能化非現場執法能力;率先啟動智慧停車建設,對未來科技城5305個車位進行數字化管理,提升車位使用效率;基于企業大腦數據整合,對產業發展態勢進行動態感知,并將27萬平方米創業空間納入數字化管理(見圖3)。
在杭州余杭區,利用攝像頭視頻畫面算法分析技術和“機器換人”的AI視頻巡邏技術,城管模塊不僅可以自動記錄巡查監控范圍內的所有車輛違停行為,同時還能實時向車主發送違停提醒短信及附近可用泊位信息,督促車主自覺改正違法行為。車主十五分鐘內駛離違停區域即可免于處罰的人性執法,既能夠對城管隊員實現公平執法的監督,也最大程度地消除了群眾對城管“選擇性”執法的誤解。
另外,在消防應急方面,將煙感報警、水壓監測、專網攝像頭、微型消防站接入大腦中,拓展了事件感知能力。一旦有警情發生,平臺上整合的各方數據就會快速、清晰、精準地為救援提供情報,與120、水務等單位聯動響應,并為救援車輛提供信號燈彈性綠波保障,大大縮短救援到達時間。
在海口,通過物聯網手段建設了海口市美舍河智慧管網應用。該應用以資源整合和物聯感知為手段,以排水設施監管、養護、日常業務為重點,以實時水位、水質、泵站運行、污水廠運行、巡查養護GPS、重點區域視頻監管等信息監測為基礎,動態掌握海口市排水設施狀況,掌握全市內澇黑點的實時水浸情況等內容,建立了二三維排水設施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實現了排水工作的智能化管理,初步形成科學的應急指揮體系,建立了排水設施科學管理和養護機制,實現了防澇治污信息的及時、準確、公開。
在城市管理工作實踐中,海口建設了綜合行政執法協同平臺,利用執法設備終端來輔助一線隊員進行巡查、執法、督察等工作。該平臺集成了移動巡查應用、移動勤務應用等業務應用,支持隊員基礎信息查詢、移動執法、移動督察、實時報備等操作,為一線隊員提供手機端的無線現場巡查、現場檢查筆錄、現場定位、現場業務處理、勤務報備、工作數據、勤務足跡查詢等服務。同時,執法數據進行可信采集、上鏈固證、證據驗證和溯源。海口市綜合行政執法協同平臺中的執法存證鏈系統,主要利用區塊鏈技術打造執法存證平臺,對手持設備軟件SDK可信鏈路存入的重要數據進行可信存證,建立全局可追溯的數據體系,在不影響數據正常流動的情況下確保重要數據上鏈之后無法被惡意篡改或刪除,而所有數據的正常調整改變都會在鏈上留下痕跡,為數據審查保留最真實的歷史記錄。
當前,城市大腦在更多的城市和領域實現了落地。上海浦東通過城市大腦為高齡獨居老人免費安裝“居家安防三件套”——煙感檢測、燃氣探測和一鍵報警。當老人忘記關火或者在家里需要幫助時,可以在第一時間獲得上門幫助;正在建設的雄安新區,也規劃建設了深度學習、自我優化的雄安智能城市大腦,解決數據的展示、查詢、交互、審批、決策,實現對雄安新區生長過程的記錄、管控與管理。
城市大腦結合各城市的特點,不斷創新應用場景,在“數字治堵”“數字治城”“數字治疫”等各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未來城市大腦將繼續以城市新型基礎設施的定位為方向,通過一體化的中樞系統和數據智能處理,支撐數字經濟、數字民生、數字政府的融合創新,進一步釋放數字紅利,在城市管理領域形成百花齊放的應用場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城市服務能力、產業發展能力,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責任編輯:榮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