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人根據“他”有無所指,將“V+他+數量結構”分為兩種不構式。“他”無所指則為及量構式,構式中“他”標志的是一種“主觀輕貶量”。但通過對動作行為的時間流和說話者所處實際情況分析,上述構式中的“他”其實還是說話者“主觀揚重量”的標志,可以說“揚重”是說話者最原始的態度,而“輕貶”是在“揚重”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因而綜合來說“V+他+數量結構”構式中的“他”更全面的表述應該是“主觀極性量”的標示。
關鍵詞:“V+他+數量結構”;輕貶量;主觀極性量;揚重
歷來學者對“V+他+數量結構”中“他”的功能特征論述如下:①“他”是強調施事的意愿,凸顯施事對某個事件進行作為的“有意”特征。②“他”是虛指成分,起焦點分配作用,使指稱性的名詞短語變成表數量意義的數量短語。③“他”具有標示主觀量的功能。相關研究指出觀點三“他”所標示的主觀量是一種“輕貶量”。文章在前人基礎上,論述“他”標示的主觀量也可以是“揚重量”,并總概為該構式中“他”具有“主觀極性量”的標示功能[1-2]。
一、“V+他+數量結構”中“他”的標示功能
“V+他+數量結構”這一構式的上層結構是“V+NP+NP”,學者進一步對“V+他+數量結構”中“他”進行研究[3],樸珍玉認為“V+他+數量結構”最原始是典型的雙賓結構,在雙賓結構中“他”是嚴格的第三人稱代詞,是確有所指[4]。然而除去典型的雙賓結構,當“他”指向不同,表達的內容也不同,應視為兩種構式。
(1)今年我要賺他一百萬。如果句中“他”確有所指但所指對象沒有出現,我們稱“他”是外指,補全語境。
(2)“王老板是重要客戶,今年我要賺他一百萬”。
這里的“他”指客戶“王老板”,該構式稱“奪取義構式”。當“他”空無所指補全語境:“立下目標好好努力,今年我要賺他一百萬”,這是說話者的自我激勵,“他”沒有具體所指,學者將此稱為“及量構式”。對該構式的討論是在“他”為虛指的情況下進行。
二、“他”標示“主觀極性量”的依據
時間流反映說話者的心理變化。當“他”為虛指,宗守云先生認為“V+他+數量結構”是一種及量構式,表達說話者對某一動作所及的數量的主觀輕貶態度,如:
①明天我準備吃他二斤涮羊肉。
②我睡他三天三夜再說。
當說話者說出上述話后,他認為吃“兩斤涮羊肉”、睡“三天三夜”并不是難以企及,而是他即將完成的事情,因此說話人對此帶有一種稍微的貶低輕視態度。這一及量構式中“他”還標示了說話者最原始的態度,這種態度與輕貶相對,是一種抬高和揚重。說話者兩種截然相反的態度共存于同一結構中,是受時間流的影響。在同一結構中時間流將時間分成兩段,說出語句之前和說出語句之后。以“立下目標好好奮斗,今年我要賺他一百萬”為例。
一方面說“他”標示說話者輕貶態度是說話者自我激勵、積極暗示的心理過程;另一方面根據實際經驗在說話前,“賺一百萬”在說話者原始意識里是有一定難度的,是一種“抬高”“揚重”的主觀態度。有學者認為虛指的“他”是一種焦點突顯標志,焦點是后面的數量結構。另外,“他”還突顯說話者心理的標志,如果該動作行為涉及的數量對于說話者來說不是輕易能實現的,那在說話者原始認知里,對“V+數量結構”應是一種“揚重”的態度,這種原始的心理態度也可通過“他”來凸顯標志。這是利用時間流將話語行為分割成了說話前和說話后,對不同時間段說話人的不同認知態度做具體的分析。
偏大的數量結構更易進入該構式。不是所有的數量結構都能進入到該構式中,試比較下列兩組的句:
A組? ? ? ? ? ? ? B 組
賺一元? ? ? ? ? ? 賺一百萬
喝一杯? ? ? ? ? ? 喝三杯
寫一篇? ? ? ? ? ? 寫三篇
上述兩組語句在結構和語義上都成立,再看下面兩組:
C組? ? ? ? ? ? ? D組
賺他一元? ? ? ? ?賺他一百萬
喝他一杯? ? ? ? ?喝他三杯
寫他一篇? ? ? ? ?寫他三篇
C組語法結構沒有問題,然而在語言交際中并不常見。“一元”“一杯”“一篇”在語義上都偏小量,這一行為是不需要經過太多努力就能實現的,沒必要用“他”來凸顯。而D組的數量結構在量上偏大,是說話者認為不能輕易實現的,其內心對該行為涉及到數量結構有一種“揚重”的意識。數量偏大的結構更容易進入到該構式中。學者提出的“主觀輕貶”其實是在原始的“揚重”心理基礎上衍生出來的,不應只看到“輕貶”,還應認識到最原始的“揚重”態度,這種變化與人的認知與心理活動有很大的關系。因而是“極性量”,既包含“輕貶”也包括“揚重”。
如果說話者能達到所說的行為量,并將其變成現實,則構式傾向“極性量”的“輕貶量”一端。例如:
(1)王輝每天都在操場跑他二十圈。
對“王輝”而言“跑二十圈”已經實現,在完成后可以說對此表示“輕貶”。
如果說話者所說的行為量并沒有變成現實,只是一種愿景和期望,那構式傾向“揚重”量。例如:
(2)要趕上這市場行情,種他二十畝大姜不就發財了。
“種二十畝大姜”就說話者實際的情況而言是有難度的,只能想想而已。此時輕貶意味極低,更多的是表達說話者對那個數量的向往與欣羨,因而此時主觀的“揚重”的態度是顯著的。
三、結結
不僅“V+他+數量”這個構式中“他”只標志了說話者主觀的“輕貶”,還要根據時間流和行為量的大小及動作行為是否能實現等情況,認識到說話者對動作行為存在“揚重”心理,因而該構式中“他”具有“主觀極性量”的標志功能。“V+他+數量”不只預示說話者接下來的動作行為,還是說話者的一種主觀愿景和期待,是說話者在本知該行為對自己存在一定難度的前提下,對自己的一種激勵。
作者簡介:陶雪琪(1997—),女,漢族,山東濰坊人,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碩士,研究方向為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參考文獻:
〔1〕 陸儉明.再談“吃了他三個蘋果”一類結構的性質[J].中國語文,2002(4):9.
〔2〕張伯江.現代漢語的雙及物結構式[J]中國語文,1999(3):10.
〔3〕楊子.熊學亮.“動調+他/它+數量短語”結構的構式分析[J].漢語學習,2009(6):26-32.
〔4〕樸珍玉.非常規損益構式“V+他2+數量名”的主觀化[J].當代修辭學,2015(1):37-42.
〔5〕陳香.“V+他+數量”結構的歷時研究[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125-129.
〔6〕張誼生.從量詞到助詞一量詞“個”語法化過程的個案分析[J].當代語言學,2003(3):193-205.
〔7〕趙元任,呂淑湘.漢語口語語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