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方繪畫從文藝復興藝術到現代藝術,具象繪畫一直占據主導地位,直至今日,具象繪畫也有很強的生命力,是繪畫的主要藝術形式,探索更多的具象繪畫表現形式具有無限潛力。具象重構指重構繪畫語言的新秩序,是具象繪畫的前沿,也是認識論與方法論相結合的過程。比利時畫家勒內·馬格利特的作品以夢幻般的方式表現一切平凡的事物,他時常將許多自然物體分割成不同的部分,并將它們重組成不同的部分,形成了一個在現實中并不存在的幻想。這里就運用了具象重構的手段,文章以油畫創作的繪畫語言即具象重構為研究的切入點,從而對馬格利特的審美觀念進行分析與探索。
關鍵詞:馬格利特;具象重構;重構手法
一、具象繪畫形式語言的發展
20世紀的現代藝術逐漸拋棄了傳統藝術的創作理念,但寫實的繪畫方式并沒有完全沉寂,美術家用繪畫來體驗事物的存在,表達自己對外部事物的感知。但仍有一群堅持寫實主義繪畫的畫家,但這種寫實主義不會重復寫實繪畫的歷史。繪畫藝術觀的具象重構是指重新構建繪畫語言中的秩序,是具象繪畫的前沿,也是認識論與方法論相結合的過程。
具象重構包括造型重構與時空重構兩種表現形式。其中,造型重構主要是指變形、錯位和解構重建,目的是使自然物體和圖像不再具有真實性,增強畫面的形式結構和意義,該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改變、重建、分解自然原型的形狀,所以這個物體圖像有一種特殊的結構。時空重構是打破時空之后的一種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具體有兩種方式,(1)畫家在表現自然原型的形狀時,將物體在超現實的空間中錯位排列。(2)切割和拼接組成位錯的時空。時間的重構,可以是古代和現代,即前后時間的錯位。也可是一個正常的物體圖像錯誤地移動到另一個時間,或者一個或多個不屬于這個時間的物體出現在這個時間的現象。而空間的重構,是一個過程,需要大膽打破空間的邏輯關系,根據主觀的假設,將正常的圖像空間關系進行重新組合,將正常的空間關系轉換為異常和沒有邏輯的空間關系,或者是打亂物體在正常空間關系下的位置,根據主觀意愿在非邏輯空間中重新排列,從而達到令人震驚的藝術效果。
二、馬格利特作品形式語言的特征
憂郁的比利時畫家勒內·馬格利特的作品不追求隨意的效果和焦慮的心理,而是以夢幻般的形式表現一切平凡的事物。他擅長以最單調、最平淡的方式呈現日常事務,喜歡把熟悉的東西歸到一起,在他的畫中“是”并不比“不是”更重要。
馬格利特常用的表達手法為:平靜地給平凡的事物賦予新的面孔,塑造新的形象;運用各種視覺語言、造型模式,營造濃厚的詩意氛圍;改變物體的大小、位置和紋理,創造一種不和諧的感覺。
他的這些處理方式徹底摧毀了傳統風格,將瘋狂、夢幻、幽默融入其中,改變了藝術家所認知的物質世界的藝術原型,賦予了外觀世界黑色幽默、詩意神秘、夢幻般的情境。馬格利特的作品能給人一種視覺上的魔力,其圖像可以說是一幅沒有變形和畸變的奇異圖像。通過事件與細節的意外結合,馬格里特產生了一種奇特而奇異的神秘意義,就像人在睡夢中醒來,在無意識狀態下產生的幻覺視覺,具有非凡的想象力。
三、馬格利特作品中的具象重構
(一)在造型重構中的表現
(1)作品《共同的創造》中集體創造人體的下半部分和魚的上半部分,沒有變形和變形,對物體的描述非常逼真。美人魚形象出人意料地將人體與魚身結合在一起,傳統中美人魚都是人身魚尾。馬格利特創造性地顛倒了上下兩個部分,重新構造了形狀,達到了夢幻般的視覺效果。同樣的組合方式也運用在了《大自然的奇跡》中,只不過這時的“人魚”變成了雕塑,遠處還有海邊常見的人類帆船,仿佛這就是真實的世界[1]。
(2)馬格利特的另一幅名作《紅色模型》也是采用了造型重構中嫁接的手法,將人的腳與皮鞋嫁接在一起。這幅作品的背景是用寫實的手法畫了一塊板。在黑板前面,有一雙皮鞋。鞋的上部是真實的鞋的形象,而鞋的前部則是人的腳趾。在正常情況下,人的腳應該隱藏在鞋內,但畫家將腳和鞋子嫁接在一起,這是畫家有意識地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固定常規觀測方法,從而引發觀者新的思考。
(3)在《沉思》中同樣運用了造型重構。夜晚,藍色、寂靜的海面,海浪輕緩地拍著沙灘,沙灘上幾只白色的蛇在蜿蜒爬行,仔細一看他將蛇頭替換成了蠟燭,而蛇扭曲蜿蜒的身體如同蠟油,三只構成一群。仿佛照亮了海岸,如同移動的燈塔,引導人們走向不知名的神秘領域。兩種物象的拼接,使觀者產生詭異的視覺感受,如同畫名一樣,令人沉思[2-3]。
(4)馬格利特1935年創作的《逝去的愛》中,鏡子前有一雙女人的鞋,鞋子里并不是腳,而是頭發。聯系標題,讓觀者不禁聯想到鞋子的主人隨著微風消失,如同隨風而逝的愛。瑪格麗特總能找到不同事物之間不被常人所注意到的聯系,并將他們意外的組合在一起。
(5)例如《寶島》,馬格利特將叢林和鳥的物象進行了重構,畫面上的植物有著鳥身體一般的葉子,那些鳥仿佛是應為被根莖束縛而不能飛翔。馬格利特看見了植物與鳥的共生關系,運用具象重構的方式來加強這種聯系,從而在特殊中揭示普遍,通過現實中并不存在的現象表現作者所認識的事物的本質,運用美術的語言方式闡述了自然界中的普遍聯系。馬格利特創作了許多這樣的組合如《樹葉與貓頭鷹》,都表現出了作者對自然環境的關注。
(6)重構手法的典型運用還在《精確思維》中體現,作品描繪的是相對傳統的題材母親抱著孩子,但馬格利特卻把母親和嬰兒的頭部置換重構了,有一種魔幻的錯覺感。令人感到驚悚的同時,不禁讓人思考工業革命后的現代社會新型的母子關系[4]。
(二)在時空重構中的表現
(1)《光明帝國》系列畫作中,白晝晴朗的天空下卻出現了夜晚的街景似夢境般打破時空的矛盾組合,有著驚人的視覺效果。天真可愛的藍天白云襯托下,灰暗無人的街道與茂密遮天的樹木充滿了壓抑、陰郁的情緒。出現在路邊閃爍的明黃色的路燈,如同驅逐恐懼的唯一希望,吸引著觀者的目光。
(2)《錯誤的鏡子》畫面中的風景和人眼在相互轉化。真正的眼睛充滿了藍天白云和一輪黑洞。幻覺發生在真實的空間中,這些都是用極大的想象力處理的。在奇異的空間維度中,創造黑洞的神奇力量創造了另一個不可探測的虛幻空間。通過主觀臆測,畫家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創造力,在平淡中找到通向幻覺的道路。
(3)愛因斯坦對時間和空間的聯系極大地影響了馬格里特的創作思想。他的繪畫過程是一個思考哲學的過程,所以他的作品富有濃厚的哲學色彩。作品《騎術》蘊含著與時空結構特征相關的問題,屬于哲學時空重構的范疇。一位身著傳統服裝的女騎士在馬和樹之間穿梭。馬后面樹干的尾巴奇怪地在馬的前面,樹與樹之間的空隙莫名其妙地掩蓋了馬的形狀。女騎手的形象似乎卡在車尾行李箱上,這是矛盾時空重構技術的應用,現實與幻想交替出現。
(4)《徒勞的嘗試》中同樣運用了時空重構的語言手段,藝術家在使用畫筆來描繪一個美麗的裸體模特。神奇的是畫家好像進入畫面與女性模特進行對話,模特與畫家在同一時間和空間。在這張照片,兩個角色提供了高度、寬度和深度的三維空間。這位藝術家用一個共同的輪廓改變了原作家只能用畫筆在別人面前的畫布上作畫的形式,畫家和模特在畫面上的對話是三維空間加,又加了一個維度——時間。
(5)《戈爾康德》是典型的運用時空重構的手法創作的作品,時間被靜止了,成千上萬的西裝革履的中年男子們如同雨水般懸浮在城市如林的房屋之間。讓人不禁思考,這些中年紳士和雨之間的聯系。也許作者只是想表達這些中年男人像冬雨一樣孤獨?即使是一個不懂繪畫的人,看到這幅畫,也會立刻被其吸引[3]。
作者簡介:江宇琳(1998—),女,漢族,福建南平人,福建師范大學碩士,研究方向為油畫。
參考文獻:
〔1〕陳峰.從具象寫實到具象重構[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0.
〔2〕王宏建,袁寶林.美術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席勒.《美育書簡》[M].徐恒醇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4.
〔4〕穆東一.論馬格利特的魔幻超現實主義繪畫風格[D].石家莊:河北大學,2011.
〔5〕崔雪飛. 現代繪畫中重構手法的演變與表達[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