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生態屏障和“國家糧倉”,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我國重大國家戰略。
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怎么樣?如何推動流域生態保護修復?近日,由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舉辦的首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戰略研討會在北京召開,與會專家進行了熱烈討論。
黃河流經青海、甘肅、山西、山東等9省區,連接青藏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以僅占全國2%的水資源量,承擔了全國12%的人口、15%的耕地以及5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務。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過去40年間,通過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退耕還林還草、黃土高原綜合治理等重大生態工程,黃土高原森林面積增加56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從11.06%提高到21.83%,植被綜合蓋度達到59%。植被水源涵養能力顯著提升,年入黃河泥沙減少4億噸左右,黃河含沙量近20年累計下降超過8成,大大減輕了下游泥沙淤積的壓力,入渤海水量年均增加約10%。
“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黃河流域森林生態系統加快恢復,森林年涵養水源量達到443.4億立方米,相當于7個三門峽水庫庫容量;年固土量達到6.2億噸,是上世紀末的3倍。”這位負責人說。
“我國初步構筑起黃河流域綠色生態屏障,但黃河流域仍然是生態脆弱區,脆弱生態類型最多,加之受黃河自身特點和發展階段的制約,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仍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國家發改委地區經濟司有關負責人表示。
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一個關鍵難點在于缺水。“黃河流域水量很少,但供水量占了全國的8.6%,除了流域內供水,還有20%是向流域外供水。目前,黃河水資源開發量基本達到了80%以上,遠遠高出國際水資源安全警戒線,使得黃河確實有些不堪重負。”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胡春宏說,用水需求超出黃河水資源承載力,生態用水保障嚴重不足。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也是嚴重問題。”胡春宏表示,在黃土高原,大量的侵蝕溝治理措施還不足,還有一半地區沒有得到有效治理。水環境狀況也不容樂觀,整個流域里有27%的河流水質為四類及以下,還有一些為劣五類。
專家認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應注重濕地的作用。“要加強黃河流域濕地保護頂層設計,填補濕地保護空缺。”中國林科院副院長崔麗娟表示,要合理選擇濕地生態修復方法,強調自然恢復,保障濕地的生態用水。沼澤以自然恢復為主,不主張用大規模工程手段;開展濕地“生物鏈”恢復,應考慮整個區域生物鏈的構建,恢復具有共生關系的生物鏈;在污染區域,可以利用以凈化功能為主的“小微濕地”。
崔麗娟還建議,黃河流域應該實行分區、分級、分類保護管理,沿黃流域應該有不同的保護重點、不同的保護類型。“上游應該搶救性劃定生態保留區,推進保護地建設,填補保護空缺;中下游關注小流域濕地保護管理,突出河流漫灘濕地的恢復;河口地區重點保護生態系統完整性和生物多樣性,根據水鳥遷徙劃定季節性禁入區域。”
胡春宏說,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為核心,推進黃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強化水資源的剛性約束,適時調整黃河治理方略及黃土高原生態治理方向。整個黃土高原,無論林草、淤地壩,還是梯田,都有臨界值。低于臨界值時,減沙效果很好,但超過臨界值以后,效果就會變差。黃河的沙不能全部都治沒了,全治沒了要下很大代價,效果還不一定好。整個黃河每年到河口3億噸的輸沙量,基本可以保持平衡的狀態,否則就會侵蝕黃河三角洲。
“要圍繞涵養水源、提升水質,大力保護修復生態系統,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堅持上中下游、左右岸協同治理,加大環境污染綜合治理力度。”國家發改委地區經濟司有關負責人說,同時,要堅持量水而行,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保護利用制度,發揮沿黃城市群的引領作用,走出一條符合沿黃地區實際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這位負責人表示,國家發改委將會同沿黃9省區和有關部門,加快完善具體規劃實施方案和政策體系,研究出臺配套政策和綜合改革措施;積極謀劃重大事項、重大工程、重大項目;加強調研,組織力量深入開展水沙關系演變、氣候變化、生態系統變遷等重大課題研究,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