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秋宇
“箑,扇也”。在《說文解字》中,中國古代的扇是用箑(編織扇子的蒲草)制成,用來扇風引涼,后用竹子加工制成箑,也就是扇子的原型。從扇子的形制上來說,鳥蟲的翅膀可以扇動生風,這其中包含仿生學的智慧。《長物志》中表示“羽扇最古”,《本草綱目》中也提到“上古以羽為扇,故字從‘羽。后人以竹及紙為箑,故字從‘竹。”早在戰國時期,人們已有了對扇子的記錄。漢代以后,儀仗扇走上了歷史舞臺,稱為“障扇”,竹編所制,也有羽毛、羅、絹等材質。
詩詞中描繪女性手持紈扇非常和諧自然,紈扇與女性已經形成一種密不可分的審美意象。西漢班婕妤的《怨歌行》也被稱為《團扇歌》,從詩中可見,繪有或繡有合歡圖案的團扇既是古代宮中女性納涼必備品,甚至也可直接象征女性本身。唐代女子持扇突出盛唐的華貴雍容之韻、宋代女子持袖珍團扇迎合樸實自然之美,明代女子持扇體現文雅內秀之風,清代女子持扇表示嬌弱無力、“風露清愁”之感。
折扇代表文人,用作端午贈禮、君臣賞賜、收藏古玩。折扇起始只是下人使用,然而由于輕便攜帶這一設計特征,明成祖朱棣為之吸引,并要求工匠依樣仿制,折扇成為了文人的懷袖雅物。明代宮廷賞賜折扇以顯君王“仁風”,民間又以“涼友”(良友)之名互贈友人,這樣的社會行為必然導致折扇成為古代男性的專用器物。折扇與團扇使用群體的針對性和單一化影響了制扇業帶著性別符號去設計并制扇,直至如今。(摘自《上海工藝美術》2020年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