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玲
摘? ? 要:主要對綠豆高產技術進行了研究,分析了綠豆種植中的選種、種子處理、播種以及田間管理等環節,意在提高綠豆的產量,提升種植戶經濟效益,希望對相關工作人員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有機小雜糧;綠豆;高產種植技術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1)01-0032-02? ? ? ?中國圖書分類號: S522? ? ? ?文獻標志碼: B
綠豆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經濟作物,含有較為豐富的蛋白質及氨基酸等,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在現代人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的背景下,也越來越受到人們歡迎。因此,需要加強對綠豆高產種植技術的研究工作,提高其產量及品質,進一步增加農民的收入。
1? ?有機綠豆特性分析
首先,當前綠豆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第一種是直立型,第二種是半蔓生型,第三種是蔓生型。由于綠豆的株型往往會隨著生長年份發生變化,通常可以劃分為直立型及半蔓生型,而蔓生型的綠豆品種產量偏低,因此當前半蔓生型以及直立型的綠豆種植較為廣泛[1]。
其次,綠豆的結莢習性主要分為兩種類型,即有限結莢習性以及無限結莢習性。通常來說,絕大多數的綠豆品種具有無限結莢習性,與有限結莢成熟期穩定的區別是無限結莢的成熟期不穩定。
最后,綠豆葉形分為以下幾種類型,即橢圓形或倒卵圓形,因此種植戶可以從綠豆葉形來判斷其是否屬于高產品種。除此之外,綠豆的籽粒分為以下幾種類型,即從綠豆品種的大小可以將其分為大粒、小粒以及中粒,大粒品種一般重量在6 g以上,我國東北地區該品種種植較多,中粒的重量一般在4~6 g,而小粒品種100粒重量也小于4 g。
2? ?有機綠豆高產種植技術分析
2.1? ?選擇適宜綠豆品種
綠豆品種的選擇是影響綠豆產量的關鍵因素,由于綠豆對于土壤本身要求不高,但是為了進一步增加綠豆的產量及品質,種植戶需要做好綠豆品種的選擇工作,除了要選擇優秀的綠豆品種外,還應該盡可能挑選一些具有抗病蟲害特性的品種[2]。
近年來由我國農業科學研究院研制出來的品種綠豆一號被廣泛種植,最初種植于北京市。該品種生育期一般為65 d,是直立型綠豆的一種,不僅植株緊湊、抗倒伏性強,同時豆莢主要分布在植株上部。該品種成熟期較為集中,籽粒有光澤,再加上綠豆的產量較高,通常每667 m2產量高達150 kg,近年來我國東北地區經常種植這一品種。另外,高陽小綠豆也是一種較為良好的高產品種。該品種是我國河北省高陽縣的農家品種,屬于夏播品種,生長期一般為75 d,是直立型以及半蔓生株型,籽粒呈現出良好的光澤,基本上百粒重約為3.5 g,具有良好的抗病蟲害特性,而且該品種對于環境的要求不高,在種植的過程中每667 m2綠豆植株控制在1.0萬~1.5萬株即可。
除此之外,明綠245也是一種種植較為廣泛的綠豆品種,由中國農科院篩選出來,生育期一般為65 d,株型的表現期為直立型以及半蔓生型,植株的生長期以及成熟期也較為穩定;籽粒顏色一般為黃綠色,百粒重量一般約為5 g,是生產豆芽菜的主要原料。因此,為了提高綠豆的產量,種植戶應該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挑選相應的品種,提高種植收益。
2.2? ?做好田間土地整理工作
雖然綠豆對于土壤及自然環境的要求不高,但土壤的肥力、排水以及通風等條件,對于進一步提高綠豆的產量也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種植綠豆的過程中,通常需要先進行土壤的整理工作。首先,種植戶需要將土壤中的雜草去除,然后再進行深耕翻除,深耕的范圍一般控制在15~20 cm,深耕之后再對土地展開平整處理;其次,還需要噴灑大量腐熟之后的基肥,在這之后適當地施加一些化肥,確保土壤中蘊含豐富的營養元素;另外,在種植綠豆的過程中,種植戶也需要適當開展輪作以及套種;最后,必須對土地進行翻耕,從而將蟲卵以及害蟲翻至土壤表面,將其殺死,防止由于病蟲害造成綠豆減產。
除此之外,種植人員在整地過程中,土地使用有機肥必須要控制在400 kg/667 m2,施肥后還需要對土壤深翻,確保土壤與肥料之間充分混合,盡可能地增加土壤的肥力,提升綠豆的總產量以及種植效益[3]。
2.3? ?加強對播種環節的管理工作
通常在播種前期,種植戶需要對種子進行處理,主要就是測試、曬種及選擇種子等工作。首先,種植人員在曬種這一環節,最好選擇一個較為晴朗的天氣,均勻晾曬種子2 d,目的就是殺菌,提高綠豆的出芽率。其次,在選種這一環節,主要有兩種方式,即人工挑選或者是機械挑選,在一個環節中,種植戶需要盡可能挑選出一些大顆粒、較為飽滿的種子,去除一些破碎以及有病蟲的種子。再次,還需要測試綠豆種子的發芽率,只有發芽率在95%以上才能確保產量。最后還應該注重拌種以及接種環節的工作,拌種的主要目的就是盡可能地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另外,在播種前期,工作人員可以使用濃度為40%的多菌靈溶劑,或者是根瘤菌展開接種,從根本上保證綠豆的產量,在上述環節結束后,種植戶就可以開展播種工作。現階段經常使用的是條播這種播種方式,播種的行距一般控制在40 cm即可,深度需要在3~4 cm,播種間隔在3 cm,每667 m2土地種子的出芽率保持在0.8~1 kg即可,此種播種方式有助于保證綠豆的出芽率,令其后期能夠獲取到充足的陽光及養分,從而健康生長。
除此之外,為了防止缺苗這一現象的發生,種植戶可以適當地增加種植量,在播種結束后,及時填平土壤,同時噴灑適當的水分,令土壤表面保持濕潤。
2.4? ?注重種植田間管理工作
為了提高綠豆的產量,需要加強田間的管理工作。
首先,需要加強肥料的管理工作,其主要包括基肥以及追肥兩方面的管理工作,其中基肥主要指種植戶在整地期間開展的施肥工作,基本上是以施灑有機肥為主,而追肥則指的是在綠豆生長期間,種植戶需要結合綠豆的種植情況和土壤情況進行追肥,追肥基本上是施灑一些磷鉀肥以及葉面肥,兩者的共同之處就是有利于綠豆的生長發育。
其次,種植戶在對綠豆施肥的過程中還需要確保土壤的透氣性,盡可能不使用含氯的肥料,而且還應該定期更換肥料,防止由于長期使用同一種肥料造成綠豆產生抗性,由于種植無機綠豆的關鍵是不能使用任何農藥。因此,種植戶在田間管理期間需要控制好有機肥料的用量。
再次,還需要注重中耕除草工作,通常綠豆種子在播種8~10 d后開始發芽,如果綠豆植株生長到10 cm左右,種植戶就可以開始進行雜草清除工作,其不僅可以增加土壤的透氣性,同時也可以保證綠豆植株能夠獲取到更多的鹽分,防止脫氮現象的發生。在中耕除草期間,需要按照根間淺、行間深的方式,減少對綠豆根系的破壞,當綠豆開花后,就可以不再進行中耕除草工作。
最后,在間苗這一環節,幼苗長到12~15 cm時就可以進行間苗處理,令株距在10~20 cm,行距在40~50 cm,確保綠豆植株分布合理。與此同時,還應采用合理的方式進行密植,即在幼苗長出4片葉子后,就可以根據株距除去一些幼苗。相關數據顯示,在一塊肥力一般的土地上,每667 m2土地的植株需要保持在7 000~9 000株之間,才能確保產量。
除此之外,還應做好水分管理工作,在綠豆生長過程中,必須提供充足的水分,防止綠豆出現萎縮,因此,綠豆種植對于灌溉要求較高,工作人員需要定期對其進行澆水,充分滿足其用水需求,一旦出現強降雨天氣,也需要做好排水工作,防止綠豆爛根。在水分管理過程中,由于不同土質的水分含量不一樣,不能按照統一的標準進行澆灌,而是要根據不同土質的水分含量,參照綠豆的具體生長情況,以明確澆水量及次數,從而保證水量的科學與合理,最大限度地保證綠豆的生長。
2.5? ?加強綠豆病蟲害防治工作
綠豆病蟲害主要有細菌性以及炭疽病兩種類型,雨季是病蟲害高發季節,這主要是由于種子中含有的細菌在其發芽后滲出,雨水令其傳播更加迅速,再加上雨季的溫度較高,一旦種植戶操作不當,例如沒有及時施肥或者栽培不當,就會增加綠豆發生病害的概率。
因此,為了降低病蟲害,種植戶需要從根源做起,加強對種子的管理工作,選擇抗病蟲害性能良好的種子,同時還需要采用輪作的方式,降低病菌傳染的概率。除此之外,為了增加綠豆的產量,還應盡可能減少蟲害,由于綠豆經常會感染豆芽蟲以及綠豆象等蟲害,為了消除豆芽蟲,種植戶可以在細沙土中摻雜濃度為15%的樂果粉,在土壤上覆蓋一層草木灰,消除綠豆象蟲害,而對于無機綠豆,在種植期間種植戶可以將種子在沸水中停放20 s,實現殺死蟲害的目的,充分預防病蟲害。
3? ?結束語
總之,為了充分滿足人們對于綠豆產量及品質的需求,增加綠豆的種植效益,種植戶必須要在充分了解綠豆特性的基礎上,做好綠豆的選種以及播種工作,同時加強田間的管理工作,定期施肥以及澆水,及時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以進一步提高綠豆的產量。
參考文獻:
[ 1 ] 李紅麗.探析有機小雜糧綠豆高產種植技術[J].種子科技,2019,37(6):63,67.
[ 2 ] 耿曉虹.淺析有機小雜糧綠豆高產種植技術[J].湖北農機化,2018(7):36.
[ 3 ] 雷錦銀.綠豆新品種榆綠1號優質高產栽培技術研究[J].河北農業科學,2012,16(9):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