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永偉 王河河
摘? ? 要:尖椒又名辣椒,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廣泛的種植。結合尖椒的習性,探究了適宜其生長的自然環境,對其高產栽培技術進行了分析,并對發生病蟲害的主要原因進行了研究,以明確尖椒病蟲害的種類和防治模式。
關鍵詞:尖椒;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措施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1)01-0038-02? ? ? ?中國圖書分類號: S641.3? ? ? ?文獻標志碼: B
2020年2月,長治市的許多區域已經開始春耕備耕工作,農民開始進行積極的尖椒種苗工作。隨著“三農”政策的不斷推進,尖椒種植產業得到進一步發展,種植規模不斷擴大。農民應用科學技術進行尖椒高產種植工作,合理地處理病蟲害,提升了尖椒的產量,增加了種植的經濟效益,提升了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
1? ?適宜尖椒生長的自然因素
1.1? ?溫度
尖椒喜溫,在整個栽培和生長過程中應該對溫度進行有效控制,保證在16~31 ℃。在不同的生長階段需要不同的溫度,例如,在種子發芽階段,溫度應該控制在24~31 ℃;生長發育階段,適宜的溫度為19~31 ℃;育苗生長階段,適宜的溫度為16~30 ℃;授粉結果階段,適宜的溫度為21~25 ℃;果實發育階段,適宜的溫度為25~31 ℃。
1.2? ?光照
尖椒在生長的過程中離不開光照,但是無法承受強光照射。尖椒對光照時間沒有嚴格的要求,只要溫度適中、土壤中具有充足的養分,光照時間的長短不會對其發芽和開花造成較大的影響。尖椒在發芽階段不需要光照,在育苗期具有適宜的光照能起到壯苗的作用。充足的光照會使根莖更加粗壯、葉面更加濃密深綠,提升根系的發達度,降低染病的風險。在植株期獲取充足的光照能提高開花率,優化果實的發育狀態,提高整體的產量[1]。值得注意的是,為了保障每一株都得到充分的光照,栽植時不宜過密,避免枝葉之間互相擠壓,導致部分葉面無法接收充足的光照。
1.3? ?水分
尖椒具有一定的耐旱能力,在發育和生長階段不需要攝入過多水分,在不同階段對水資源的需求量不同。尖椒種子的表皮較厚,所以吸水的速率較低。為了加快催芽的效率,可以提前用水進行浸泡。在幼苗階段應該減少澆灌,如果土壤過于潮濕會降低通氣性,容易導致根系發育不良,根系纖細會增加患病的概率。在定植階段,尖椒的長勢較好,此時可以適當增加水分,為它們的生長提供必要的養分。花期是尖椒整個生長階段需要水資源最多的時候,充足的水分能夠加快果實膨大的速度,提升果實的色澤和光滑度,但是仍要進行控制,避免發生爛果或者死苗的情況。要把栽培區域的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70%左右,提升授粉率和坐果率,為尖椒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
2? ?尖椒栽培技術
2.1? ?基地選擇
種植基地應該設置在地勢平坦開闊、交通便利的區域,這樣有利于農民及時進行管理和養護。要對種植的土地進行集中的規劃和完善,采取連片種植的模式,擴大種植的規模。此外,要對水源和土壤進行考慮,確保種植地周圍具有充足的水源,為灌溉工作做好準備。選取肥沃的土壤,為尖椒提供充足的養分。
2.2? ?選擇優良品種
在選擇尖椒品種時,應該首選品質好、銷售市場廣闊、產量高、抗病蟲害能力強的種子。如果條件允許,可以進行現場調研,探究尖椒的長勢情況,對每年的收成進行分析和探究。農民選購的種子必須具有完備的檢疫合格證書,購買后可以通過抽樣的模式進一步檢查尖椒的質量。
2.3? ?育苗移栽
在3月或4月開始尖椒育苗工作,利用塑料大棚為尖椒構建適宜的生長環境,幼苗的生長期在50 d左右。間苗的時間為生長出2片和4片真葉時,當幼苗達2.5~3.5 cm時開始進行留苗操作,密度為650株/m2。當幼苗長到6.5 cm之后,可以適當通風進行煉苗,優化它們的抗逆能力,提高植株的成活率[2]。在進行尖椒育苗栽植時,還需要對氣候因素進行考量,它們抵御寒冷的能力較強,一般需要等到立夏時才能正式開始移栽工作,降低溫度對尖椒植株的影響。在正式移栽之前需要進行養土工作,把農家肥及廄肥都摻入土壤中,并且深挖30 cm左右,保障地面平整。每間隔55 cm開挖一個溝渠,把各種肥料都加入溝渠中,之后在上面覆蓋土層,形成凸起的形狀,最后覆蓋地膜。
地膜的作用在于能夠給地表上層8 cm左右的區域進行保溫處理,把溫度控制在8 ℃左右,并且能夠延緩水分的蒸發,避免多次進行澆水操作。在地膜的保護下,土層能夠免受雨水的沖刷,使土壤結構一直處于穩定的狀態,養分和肥力較好,為之后的高產提供保障。移栽時在地膜上戳開一個小洞,把尖椒植株放入每個小洞中,并用土把植株的周圍覆蓋好,避免出現漏風的問題。在正式移栽后,應該澆大量的水,以便優化它們的長勢。
2.4? ?田間管理
在進行田間管理時,要求關注地膜的狀態,如果發生裂縫過大或者漏風的情況,應該立即進行修整和彌補,避免水分的過度蒸發、地表的溫度急速下降、田間的雜草吸收土壤中的養分。應該用土把破損的位置壓實,把卷起的位置處理平整。在那些沒有覆蓋地膜的尖椒種植區域,如果尖椒開始緩苗,需要連續耕地3次左右,這樣才能提升地表的溫度,提升根系的生長能力,使其扎根于土壤中。
在修剪工作中,應該及時剪去尖椒下面的枝葉和分叉,這樣能進行良好的通風,確保每一部分的枝葉都能獲得充足的光照,避免出現分叉問題[3]。在夏季雨季來臨之前要做好培土扶壟工作,避免水在泥土中淤積,導致爛根的問題。在干旱時期應該每7 d左右澆1次水,以4:00 PM左右為宜。
2.5? ?適時采收
一般情況下,尖椒在霜降左右成熟。因為它們抵御嚴寒的能力較差,所以采收時應該一次性收完,避免尖椒受到凍害。在采收時要連帶根系一起刨出,再晾曬3 d左右之后進行妥善儲藏。
3? ?尖椒病蟲害防治措施
3.1? ?尖椒發生病蟲害的主要原因
尖椒在生長過程中發生的各種病蟲害都與天氣情況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為尖椒不能長期進行高溫照射,如果一直處于高溫狀態,它們的抵抗能力就會下降,給病蟲害以可乘之機。此外,尖椒對水澇較為敏感,在雨季的時候,細菌和真菌大量滋生,這些病害降低了尖椒植株的抗病能力,從而誘發疫病和各種病毒。所以,溫度和濕度的變化對尖椒植株的影響較大,應該針對不同的氣溫和環境進行妥善處理,減少病蟲害發生的概率,從根本上提升尖椒的質量和產量。
3.2? ?尖椒病害及防治措施
第一,尖椒疫病。這種疾病屬于真菌性疾病,植株的葉片、根莖、果實都有可能染病,主要的癥狀為在葉片的連接處出現許多如同水漬一樣的斑點,斑點中間為暗綠色,四周為黃綠色,病害的高發期為夏季。疫病較為嚴重時,會造成葉片腐爛,病斑從根莖處開始蔓延,并逐漸影響到尖椒果實。主要的治療模式為:在患病初期使用含量為1 000倍液的科生霉素和春雷霉素進行噴灑;應用含量為73%的普利克水劑600倍液進行噴灑。應該每間隔7 d噴灑1次,噴2次后就能見效。
第二,尖椒枯萎病。這是一種細菌性疾病,當土壤溫度在22 ℃左右、氣溫在35 ℃左右、土壤中的含水量較高時容易患病。在大雨過后,氣溫急速上升,蒸發速度加快,為病菌提供了滋生的時間。主要的治療方法為:把1份春雷霉素藥劑與80 kg水進行配比,然后噴灑在土壤中,14 d為1個周期,3個周期后就能見效。
第三,尖椒炭疽病。這種疾病也屬于真菌的范疇,主要侵擾尖椒的果實和葉片,會產生如水漬般的圓形病斑,病斑中央為灰白色,四周是褐色。這種疾病的主要表現為:尖椒果實發生凹陷的病斑,上面還存在黑色的斑點。主要的治療方法為:使用含量為80%的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進行噴灑,應該每間隔7 d噴灑1次,2個周期之后就能見效。
3.3? ?尖椒蟲害及防治措施
第一,棉鈴蟲。它們喜歡溫暖潮濕的區域,在葉片的正、反兩面產卵。防治時應該貫徹“先壓制、再控制、之后防治、最后清除”的原則。主要措施為:①生物防治。使用赤眼蜂、Bt乳劑。②藥劑熏蒸。用含量為50%的敵敵畏水溶液蘸取玉米芯進行熏蒸。③化學防治。使用辛硫酸進行噴灑。④利用殺蟲劑進行噴灑。
第二,菜蚜。干燥的環境有利于此蟲的生長和發育,所以應該早發現早消滅。主要措施為:①鋪設地膜,避免水分過度蒸發,提高土壤含水量。②采用物競天擇的原理,養殖大量的瓢蟲和蜘蛛,使其捕食菜蚜。③藥劑治療。噴灑含量為50%的滅蚜威可濕性粉劑。
防治病蟲時還可以采用物理防治方法,因為它們對光源、氣味和色彩較為敏感,可以使用高壓泵燈進行消滅工作,這樣能減輕其對尖椒果實的傷害,又能更好地實現殺蟲的目的。
4? ?結論
農民在栽培尖椒時應為其提供適宜的溫度、光照、水分條件,選擇地理條件優越的種植基地,配置優質的種植品種,適時種植,加強田間管理的科學性,進行完善的水肥管理,及時消除病蟲害,加強收獲管理效果。
參考文獻:
[ 1 ] 王秋嶺,劉勇鵬,宋丹陽,等.麥套朝天椒栽培及其病蟲害無人機飛防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20,26(17):97-98.
[ 2 ] 宋九林,劉翠玲,吳東森.扶溝縣小麥套種尖椒高產栽培技術[J].河南農業,2020(25):49-50.
[ 3 ] 皇甫凌云.柘城縣三櫻椒栽培管理技術[J].鄉村科技,2020,11(22):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