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偉 潘萍萍 羅耀明 李龍
摘?要:為探究溫度對北方兩性生殖鹵蟲群體存活、生長性狀的影響,以確定其存活、生長的最佳溫度以及各群體對溫度變化的耐受情況,2019年收集來自山西運城解池鹽湖群體(SIN)、內蒙古伊克昭盟群體(YIM)、內蒙古阿拉善左旗群體(ALXZ)休眠卵,經孵化后,每個群體隨機選取360只個體并平均分到4個溫度梯度中進行單獨養殖測試。由相同溫度下各群體存活、生長數據整合分析結果顯示,不論在存活方面還是在生長方面,22 ℃均是北方兩性生殖鹵蟲群體生存的最適溫度。由同一群體各溫度梯度下存活、生長性狀數據整合分析結果顯示,不論在存活上,還是在生長上,均是以山西運城群體的性狀值為佳,說明該群體鹵蟲對溫度波動適應能力較強,受溫度變化影響較小。結果同樣顯示,山西運城鹵蟲群體和阿拉善左旗鹵蟲群體對溫度變化適應力明顯好于伊克昭盟群體。
關鍵詞:兩性生殖鹵蟲群體;溫度;存活;生長
山西運城鹵蟲(Artemia sinica)是我國的一種兩性生殖鹵蟲群體,屬于節肢動物門(Arthopoda),有腮亞門(Branchiata),甲殼綱(Crustacea),腮足亞綱(Branchiopoda),無甲目(Anostraca),鹵蟲科(Artemiidae),鹵蟲屬(Artemia),在北方,同類的兩性生殖鹵蟲群體還有內蒙古阿拉善左旗群體、內蒙古伊克昭盟群體等,鹵蟲是一種耐高鹽度的世界性分布的小型甲殼動物,在我國僅分布于內陸鹽湖和沿海鹽田,種質資源十分廣泛[1],已被廣泛應用于水生生物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發育生物學等領域的研究,是基礎研究的一種重要的生物材料[2]。
鹵蟲幼體是當前眾多名貴水產動物幼體必不可少的開口餌料[2],已被國內外廣泛應用于魚、蝦、蟹等幼苗的開口餌料,不僅可以提高幼苗的成活率,還可提供豐富的營養以保證和促進其生長發育。鹵蟲蟲體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鹵蟲含蛋白質60%,灰份10%,另外還含有多種必需氨基酸、不飽和脂肪酸和維生素,是水產養殖業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3]。
許多學者對影響鹵蟲生態習性的因素進行了研究,譬如餌料[4]、光周期[5]、鹽度[6]等,溫度是影響北方鹵蟲群體存活、生長的重要因素,但是有關溫度對北方鹵蟲群體存活、生長影響的研究未見報道,明確溫度對北方鹵蟲群體存活、生長性狀的影響,確定鹵蟲最佳生存溫度以及各群體對溫度變化的耐受情況,便于對鹵蟲進行標準化養殖,可在短時間內培育大量的開口餌料,確保鹵蟲的產量與質量,為水產動物在幼體期間提供足夠的營養需求。
本研究中對山西運城解池鹽湖鹵蟲群體(SIN)、內蒙古阿拉善左旗群體(ALXZ)、內蒙古伊克昭盟群體(YIM)在不同溫度條件下的存活、生長性狀進行了跟蹤比較分析,以期為鹵蟲大規模標準化生態養殖提供技術支持。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及餌料
試驗用兩性生殖鹵蟲群體為北方的山西運城解池鹽湖鹵蟲群體、內蒙古阿拉善左旗群體、內蒙古伊克昭盟群體。孵化條件為溫度:26 ℃,鹽度30‰,光照強度1 500 lx,孵化時間24 h。培養條件為:溫度25 ℃,鹽度70‰,光照強度1 500 lx。餌料為實驗室培養的小球藻,培養溫度25 ℃,鹽度為30‰。
1.2?性狀的測定
試驗溫度的梯度設置為3 ℃,即22、25、28、31 ℃。鹵蟲養殖密度為1個/25 mL,每個群體在各溫度梯度設置30只鹵蟲,每個試驗梯度設置3個重復。投餌量為9×104細胞/1個鹵蟲,每天早上8點檢查存活情況,將死亡個體取出并相應減少投餌量,每3天換一次水,每7天測量一次鹵蟲全長、體重性狀,共測量5次。
1.3?數據統計
將各群體在同一溫度下測量的5次數據進行合并后進行比較分析,以去除試驗誤差。
2?結果
2.1?不同溫度下兩性生殖鹵蟲群體存活、生長性狀值統計
對不同溫度下兩性生殖鹵蟲群體存活、生長性狀值進行統計分析(表1),存活方面,以28 ℃為轉折點,之前的溫度梯度與之后的溫度梯度均表現為較低的存活率,其中,伊克昭盟群體(YIM)存活率較低,已低于5%。生長方面,全長、體重隨溫度的升高而表現出了不同的變化方向,未表現出特定的規律。
2.2?相同溫度下各群體間存活、生長變化情況
各兩性生殖群體鹵蟲存活率隨溫度變化情況見圖1,全長隨溫度變化情況見圖2,體重隨溫度變化情況見圖3。結果顯示,存活上,山西運城群體(SIN)、阿拉善左旗群體(ALXZ)存活率在不同溫度下存活情況變化較小,但是,伊克昭盟群體(YIM)在這4個溫度梯度下的存活率都較低。生長上,各群體全長性狀最優值出現在22 ℃,其次為25 ℃,并隨溫度的升高呈遞減趨勢。體重性狀最優值出現在31 ℃,其次為22 ℃。
2.3?各群體在不同溫度下存活、生長變化情況
各兩性生殖鹵蟲群體存活率在不同溫度下變化情況見圖4,全長變化情況見圖5,體重在各溫度下變化情況見圖6。結果顯示,存活方面,山西運城群體(SIN)、阿拉善左旗群體(ALXZ)存活率在不同溫度下存活情況變化較小,并且跟伊克昭盟群體(YIM)相比有明顯的優勢。生長方面,山西運城群體(SIN)和阿拉善左旗群體(ALXZ)全長性狀隨溫度的升高均表現出遞減趨勢,但是溫度變化對這兩個鹵蟲群體體重的影響較小,而伊克昭盟群體(YIM)則在22 ℃和31 ℃表現出較好的生長性狀值。
2.4?相同溫度下各群體存活、生長數據整合分析
將同一溫度下各群體間存活、生長性狀數據進行整合分析(圖7—圖9)。結果顯示,存活上,鹵蟲存活率隨溫度升高的變化趨勢與體重情況基本一致,均是在22 ℃與31 ℃表現出較好的性狀值,而在22 ℃至28 ℃之間,則隨溫度升高而逐步降低。在生長上,鹵蟲性狀隨溫度的升高顯示出逐步降低的趨勢,但是,體重性狀在31 ℃卻表現較好。
2.5?各群體不同溫度下存活、生長數據整合分析
將同一群體各溫度梯度下存活、生長性狀數據進行整合分析(圖10—圖12)。結果顯示,不論在存活上,還是在生長上,均是以山西運城群體(SIN)的性狀值為佳,受溫度變化影響較小。另外,阿拉善左旗群體(ALXZ)在存活和全長上亦表現出較好的優勢,而伊克昭盟群體(YIM)則受溫度波動影響較為明顯,僅僅在體重上有較好性狀值。
3?討論
3.1?影響兩性生殖鹵蟲大規模養殖的兩個重要因素
鹵蟲養殖應選擇在年蒸發量大于年降雨量的地區,或者人工創造的類似條件。溫度太低會影響鹵蟲的生長、繁殖,溫度太高又會導致鹵蟲死亡。不同群體的鹵蟲最適溫度范圍稍有不同,一般為20~30 ℃。鹵蟲種質資源是影響鹵蟲養殖的另一個因素,選擇標準主要是該群體是否符合水產養殖的要求,在合適溫度等條件下能否達到最大生長量和較高生殖量。另外,還有養殖密度、營養鹽、養殖敵害等影響因素。總之,影響兩性生殖鹵蟲大規模養殖的關鍵點有兩個:即以溫度為代表的養殖環境,另一個為合適的鹵蟲養殖群體。
3.2?北方兩性生殖鹵蟲群體存活、生長的最適溫度
溫度變化對北方兩性生殖鹵蟲群體存活、生長性狀影響并不一致,具體而言,由相同溫度下各群體存活、生長數據整合分析結果顯示,存活方面,與體重性狀變化情況類似,主要表現為22 ℃至28 ℃之間,存活率隨溫度升高而逐步降低,而在31 ℃卻表現出了上升趨勢,但仍低于22 ℃、28 ℃。各群體在不同溫度下生長、存活變化情況分析結果則顯示,溫度變化對各鹵蟲群體影響并不明顯,但就3個兩性生殖鹵蟲群體整體而言,22 ℃則是北方兩性生殖鹵蟲群體存活的最適溫度。
生長方面,主要表現為22 ℃至28 ℃之間,生長性狀隨溫度升高而逐步降低,全長性狀在31 ℃表現出最小值,而體重性狀在31 ℃卻表現為最大值,其次為22 ℃。各群體在不同溫度下存活、生長變化情況分析結果同樣顯示,各群體在22 ℃條件下均表現出較好的生長性狀值。因此,22 ℃為北方兩性生殖鹵蟲群體生長的最適溫度。
3.3?北方兩性生殖鹵蟲群體對溫度變化的適應情況比較
同一群體各溫度梯度下存活、生長性狀數據整合分析結果顯示,不論在存活上,還是在生長上,均是以山西運城群體(SIN)的性狀值為佳,說明該鹵蟲群體對溫度波動適應能力較強,受溫度變化影響較小。另外,阿拉善左旗群體(ALXZ)在存活和全長上亦表現出較好的優勢,而伊克昭盟群體(YIM)則受溫度波動影響較為明顯,僅僅在體重上有較好性狀值。因此,山西運城鹵蟲群體(SIN)和阿拉善左旗群體(ALXZ)對溫度變化適應力明顯好于伊克昭盟群體(YIM)。
3.4?推廣應用的必要性
存活與生長是決定鹵蟲實現其經濟價值的兩個關鍵因素,盡管現在國內一些單位可以通過粗放式的鹽湖養殖來獲得生產所需的鹵蟲,但這并非長久之計,而且資源浪費較為嚴重。
鹵蟲卵和鹵蟲系列餌料加工生產屬技術性高附加值產業,該產業的經濟社會效益具有相對穩定性,遲新濤[7]對室外土池養殖成體鹵蟲技術進行了探討。馬婷等[8]對鹵蟲的生活習性、營養成分及環境因素對其影響做出了闡述。景曉娜[9]描述了運城鹽湖鹵蟲開發現狀,運城鹽湖鹵蟲養殖和無機鹽化工生產有機結合,提高鹽湖綜合利用率,保護鹵蟲資源,但是鹵蟲產品形式單一,利潤不高。王一婷等[10]探索了鹵蟲生物安保產業發展途徑和替代產品等措施,降低鹵蟲傳播相關病原的風險,為水產養殖綠色發展和生物安保體系建設提供參考。若在以產鹽為主的鹽池中養殖鹵蟲,則不僅維持了鹽田生態系統的平衡,降低了鹵蟲養殖成本,還可獲得較高質量的鹽,實現鹵蟲與鹽的雙收。本文通過試驗得出了北方兩性生殖鹵蟲群體適宜生存的溫度條件以及對溫度波動耐受力較強的鹵蟲群體,為鹵蟲群體的大規模精細養殖及推廣應用提供了技術參數及良好的養殖群體資源。
參考文獻:
[1] 喻馳方,欒生,張志偉.中華鹵蟲不同近交水平家系生長性能比較[J].漁業科學進展,2013,34(6):75-79.
[2] 侯林,鄒向陽,姚鋒.鹵蟲的生物學研究[J].生物學通報,2005,40(7):4-6.
[3] 曾令珂.鹵蟲生物學[D].南京:南京大學,2001.
[4] 張登瀝.餌料對輪蟲、鹵蟲生長生殖影響的研究[D].上海:上海海洋大學,2002.
[5] 黃旭雄.光周期對兩種鹵蟲(Artemia sp. pathenogenetica Gahai)生長、存活及繁殖的影響[D].上海:上海水產大學,1999.
[6] 鄭琰晶.不同溫度、鹽度下孤雌生殖鹵蟲尕海品系存活、繁殖、內稟增長能力的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03.
[7] 遲新濤.室外土池養殖成體鹵蟲技術探討[J].河北漁業,2018,10:42-43.
[8] 馬婷,韓朝婕,賈旭穎,等.鹵蟲的研究進展[J].河北漁業,2020,3:57-58.
[9] 景曉娜.運城鹽湖鹵蟲開發現狀及建議[J].鹽科學與化工,2003,3:1-2.
[10] 王一婷,史成銀,隋麗英,等.鹵蟲作為生物餌料傳播蝦類病原風險的研究進展[J].中國動物檢疫,2020,11: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