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旭
牛年春節將至,年味越飄越近。各地群眾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正陸續開啟迎春模式。
常言道:年味濃不濃,要看年貨備得足不足,好不好。尤其是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載著一份份貨真價實、物美價廉的精品年貨滿意而歸,對農家而言,是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的事,寓意和美團圓。
為提升農村地區食品安全水平,維護基層群眾身體健康和合法權益,確保廣大農戶過一個祥和、安全、順心的春節,近期,河北、山東、陜西、黑龍江、云南等地針對農村消費市場,開展打擊假冒偽劣食品專項整治行動,劍指生產銷售假冒、“三無”、“山寨”及商標侵權、劣質和超過保質期食品等違法違規行為。
通過階段性整治,上述違法違規行為受到打擊,一批違法犯罪分子受到了嚴懲。然而,一個有必要引起重視的問題是:類似的整治行動每年節前都有,但那些山寨的、“三無”的、劣質的食品卻屢禁不絕,仍然招搖過市,暢行于農村消費市場。原因在哪里?
一是瞄準了春節農村消費市場的巨大商機。春節前夕,是農村每家每戶尋年味、辦年貨、訪親友的最佳時期,那些美味、價廉、精美,便于饋贈的商品,受到農村消費者的歡迎,成為年貨必備。作為消費“窗口期”,廣大農民奮斗一年的積累,往往在這個時候最易釋放。
二是不少農民朋友對商品質量好壞辨識度低、維權意識差。這些年,隨著廣播、電視、網絡在鄉村全面覆蓋,農村消費者對品牌商品知曉度迅速提升。于是,一些不法分子就暗地里制作了聽起來有、看上去像的冒牌產品、山寨食品,并傾銷至農村消費市場,憑借“山寨效應”漁利。
三是在不法分子看來,農村消費者不愛惹事也不想惹事,加之農村區域廣闊,監管部門監管力量不足,農民即便買了“三無”產品、劣質食品也只好自認倒霉。于是,這些不法分子自建作坊或打通城市商超的過期返貨渠道,以“減價促銷”斂財。
春節期間,農村市場消費力、購買力巨大,這是不爭的事實。監管力量在農村相對薄弱、農民維權意識不強,也是事實。二者相加,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讓那些以假亂真、名不副實,甚至是毫無安全可言的產品,才敢于明目張膽地在農村橫行。
民以食為安,食以安為本。農村的食品安全問題關乎廣大農民的身心健康,涉及農民的切身利益,是鄉村振興與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條件。
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農村市場消費品質量與安全問題。不僅要高度重視節日市場消費品質量與安全,更要重視節后市場消費品質量與安全,要像抓城市消費品質量與安全一樣,抓好農村市場的質量與安全,決不能讓假冒偽劣、“山寨”、過期產品擠占農村市場,損害農民利益。這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要做好的功課、答好的考卷。
以“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農村應成為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重點地區。希望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農村市場能像城市市場一樣,讓消費者放心。讓農民朋友買到稱心、放心的年貨,過一個歡樂祥和的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