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
不久前,由上海新力公益基金會聯合江西省興民社會組織培育發展中心發起的“百社解千難”助力脫貧攻堅2019江西省社會組織新力公益創投,獲得第二屆贛鄱慈善獎最具影響力慈善項目獎。
“這是江西省慈善領域的最高獎項。”上海新力公益基金會秘書長呂基成告訴《民生周刊》記者,作為一家成立僅3年的企業公益組織,新力公益基金會致力于在脫貧攻堅、教育、養老、困境群體幫扶等領域開展活動,目前已在全國7省份落地30個公益項目,服務人次達100萬。
“企業公益組織作為社會服務的一種補充,我們希望緊緊跟隨重大國家戰略設計項目,以精準幫扶更多的人。”呂基成說。
“百社解千難”公益創投項目啟動于2019年4月,旨在通過公益創投方式,激發江西社會組織參與脫貧攻堅,助力教育扶貧、產業扶貧、健康扶貧等領域的優秀扶貧項目落地。
呂基成介紹,2018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提出支持社會組織參與脫貧攻堅。為了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新力公益基金會在2019年1月發起新·扶貧計劃。作為江西成長起來的企業,新力公益基金會將目光首先投向了江贛大地。
新·扶貧計劃在江西落地了產業、教育、養老、社會四大方面的扶貧項目,“百社解千難”公益創投項目正是新·扶貧計劃在社會扶貧領域的重點項目。
據介紹,“百社解千難”公益創投項目實施以來,直接受益群體1906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983人,直接受益群體覆蓋516個貧困村;間接受益群體5526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530人,間接受益群體覆蓋357個貧困村。
除了獲得第二屆贛鄱慈善獎,“百社解千難”公益創投項目還入選由國務院扶貧辦遴選的2020年中國社會組織扶貧案例50佳。
江西贛州石城縣,有中國白蓮之鄉的美譽,但是,由于一直以來都是農戶零散種植,沒能形成規模,加上蓮種本身存在問題,石城白蓮產業始終沒能成為當地農民發家致富的產業。
2019年,新力公益基金會攜手中國扶貧基金會,投入400萬元建起500畝標準化白蓮生產示范基地,并協助當地成立合作社、吸納村民入社,邀請專家改良蓮種、傳授種植技術。
“我們專門派基金會副秘書長長期駐村,隨時跟蹤基地的生產情況并對接市場,因此,石城白蓮用了短短8個月便成功上市。”呂基成說,產品上市后,新力公益基金會借助集團旗下的有家便利店進行銷售。
作為新·扶貧計劃的產業扶貧項目,如今,以石城白蓮、吉安蜜柚等為代表的農產品已成為新力公益基金會力推的江贛優品。
去年年初,武漢暴發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人們正常的生活節奏。1月28日,農歷大年初四,新力公益基金會全面啟動“善行者促進計劃”,向武漢首批捐贈500萬元物資及配套支持。
“疫情暴發后,我們第一時間了解到,一線醫護人員最緊缺的是餐食。于是,我們迅速與湖北省紅十字基金會取得聯系,選定武漢市第五醫院、武昌醫院、武漢市第三醫院(光谷院區)等7家醫院,定點免費為醫護人員配送餐食。”呂基成說。
截至2020年4月8日,善行者計劃共配送牛奶146000盒、面包137400個。“從大年初四直到4月份武漢解封,新力公益基金會是為數不多的一直堅持到最后時刻的社會公益組織。”呂基成說。
“讓無助者有力,伴年幼者成長,助不屈者堅韌,促善行者前行。”這是新力公益基金會成立時確立的宗旨。
在設計和開展公益項目時,新力公益基金會始終緊緊圍繞這一宗旨,除了積極參與脫貧攻堅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還涉及緊急救災、兒童福利、邊緣救助、行業促進等多個領域,為留守兒童、事實孤兒、空巢老人等困境群體送去關愛。
“新力杯”上海社區基金會公益創投大賽、新力優品計劃、新力希望小學……3年來,新力公益基金會留下了一連串屬于自己的公益印記。
“與政府部門及相關公益機構相比,社會公益組織具有需求精準、方法創新、杠桿撬動三大特點。”在呂基成看來,社會公益組織通過激發社會組織的能動性,往往用少量資金投入,就能撬動政府更大的資金投入,從而更好地造福百姓。
以產業扶貧項目“映山紅計劃—一社幫百戶試點項目”為例,新力公益基金會通過組織永新縣三灣鄉約120名蜜蜂養殖貧困戶成立三灣蜂業合作社,建立蜂蜜加工、灌裝生產線,培育生產、銷售團隊,增加就業崗位10個,解決了10名貧困人員的就業問題,入社社員人均收入增加超過一萬元。

新力公益基金會秘書長呂基成參加上海社區基金會開放日活動。
“在這個項目中,新力基金會投入30萬元,最終撬動地方投資約100萬元。”呂基成說,在很多他們參與的產業或民生項目中,新力公益基金會都發揮了舉足輕重的杠桿作用。
社區是社會治理末端,近年來,新力公益基金會通過支持社區基金會的方式,在上海、江西等地開展醫療、養老、自治、愛幼、環保等社區事務,填補社區治理空白。
呂基成說,下一步新力公益基金會仍會將重點放在社區,切入點是社區養老。據他了解,目前南昌擁有150個睦鄰中心,計劃到2021年底發展到500個。
他分析說,在上海,居家養老、機構養老、社區養老等模式發展較為均衡,而且,養老相關支付問題不存在障礙。但在南昌,人們對居家養老接受度不高,支付方面也存在障礙,因此睦鄰中心這樣的社區養老是發展重點。
“我們計劃引入社會組織,通過托管睦鄰中心,為社區低收入和貧困老人提供養老服務。” 呂基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