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迪 崔志華

志愿者街頭宣傳文明出行。
冬日寒流中,走在山東省齊河縣大街小巷,每天都會看到這樣的身影:身穿紅色馬甲,或在街頭疏導交通,或在路旁清理垃圾,或在社區義務勞動……這就是被人們稱為“志愿紅”的志愿者,他們用火紅的愛心,溫暖著城市。
2016年,大義齊河志愿服務總隊成立,自此,齊河縣志愿者有了統一的組織。2018年,齊河縣開發“志愿齊河”APP,志愿服務實現了全流程信息化、智能化管理。
近年來,齊河縣志愿服務工作從無到有、從無人問津到遍地開花。如今,“志愿紅”已成為齊河縣大街小巷一道亮麗風景線。
2020年12月19日,齊河縣“盔”護平安青年志愿服務隊的志愿者們,來到晏城街道孟井村貧困殘疾大學生孟金燕家中,為她帶來了便攜式輪椅、勵志書籍、文具、棉衣及大米等物品。據了解,類似這樣的志愿服務活動,在齊河縣已成常態。
“現在組織志愿活動非常簡單,如果放在5年前,是難以想象的。”齊河縣委工作人員李磊說,那時候,齊河縣各志愿服務隊伍如一盤散沙,各自為戰,未形成規模化、專業化、精準化服務體系。
2016年1月7日,“我文明 齊河文明”大義齊河志愿服務總隊成立。隨后,齊河縣全縣15個鄉鎮(街道)及80余家文明單位均成立了志愿服務分隊,他們與20余支社會志愿服務組織,共同織密志愿服務網。自此,齊河縣在德州全市率先實現了城鄉志愿服務體系全覆蓋。
齊河縣把志愿服務作為“大義齊河”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出臺了《關于推進齊河縣志愿服務制度化的實施意見》,印發了志愿者招募注冊、培訓管理和回饋激勵制度。推行志愿服務活動項目化運作模式,按照志愿服務總隊(或志愿服務組織、志愿服務協會)發布項目、愛心單位(企業)贊助項目、志愿服務團隊實施項目的工作流程,統籌協調各種志愿服務資源。有了統一有效的制度規范和工作流程,齊河縣志愿服務工作邁入發展快車道。
志愿服務總隊通過開展金暉助老、牽手關愛、希望工程、點亮微心愿、講解交通安全知識等活動,讓志愿服務動起來、活起來、實起來、強起來,切實推進全縣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有序開展。
志愿者與醫護人員家庭結成“多對一”關愛對子;組織返鄉大學生和青年志愿者開展“團團暑期課堂”;舉辦“一盔一帶”活動;為當地留守兒童開展暑期志愿課業輔導、親情陪伴、心理疏導;為378名貧困人口送去價值19.3萬元的愛心物資;開展暖冬行動、青春扶貧、植樹造林、扶殘助殘、創城等集中性志愿服務……一場場志愿服務活動、一件件好事實事,志愿者們用無私奉獻與點滴愛心筑起一座座愛的長城。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志愿者服務的身影。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伊始,志愿服務總隊立即吹響了疫情防控“集結號”,志愿者們一個個挺身而出,奔赴戰疫前線,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齊河縣特戰救援隊沖到了戰疫最前方,他們與公安交警等部門一起,24小時日夜堅守,攜手筑牢疫情防控的“銅墻鐵壁”。
“我們的16名隊員配合公安交警等部門,24小時不間斷執勤,晝夜不歇。”副隊長萬玉軍說,他們每天背著近百斤重的設備和消毒液,累計奮戰3000個多小時,消毒液用了15噸,因長期戴膠皮手套、穿膠靴,很多隊員的手腳浸泡發白、脫皮,在凜冽的寒風中痛癢鉆心,即使是這樣,也沒有一人停下腳步。此外,齊河縣特戰救援隊隊長范智亮在做好全縣戰疫統籌的同時,還積極請戰支援武漢。
2020年12月12日,齊河縣古城苑社區的百姓大舞臺熱鬧非凡,據悉,是齊河融媒藝術團新時代文明實踐幫扶隊帶來了“我們的中國夢”為主題的文藝表演活動。接地氣的主持方式,巧妙的互動環節,吸引了社區居民前來圍觀。
齊河縣融媒體中心主任孫茂同介紹,融媒藝術團每月組織兩次社區演出活動,成立至今已舉辦活動50余場,在齊河縣已打響名號,樹立起融媒藝術團品牌。
像融媒藝術團這樣的品牌志愿者組織,在齊河縣并不鮮見,齊河愛心公益協會便是其中的代表。
52歲的李保衛熱心于公益事業,2015年,他開始籌備組建齊河愛心公益協會。2016年7月6日,協會在齊河縣民政局正式注冊成立,目前有會員100余人,2018年,協會榮獲德州市志愿服務金獎、市公益項目大賽銀獎。
李保衛介紹,協會長期為生活困難老人、環衛工人等群體免費理發,為白血病患者組織書畫義賣活動,感召愛心商家為環衛工人、出租車司機、外來務工人員免費發放愛心粥、愛心水餃,組織會員進行社工考試集中培訓,為大義齊河增加了城市溫度。
“我們不僅組織公益活動,還孵化培育扶持社區社會組織。”李保衛說,2019年,孵化了永興社區永昌消防志愿服務隊、永祥社區晏嬰書畫院、永泰社區沁湖藝術團、永順社區倪倫旗袍會。2020年,孵化了永樂社區環保志愿服務隊、永和社區法律志愿服務隊、永泰社區攝影志愿服務隊、祝阿鎮黃河藝術團、馬集鄉西陽紅藝術團等10余支隊伍。
與李保衛一樣,牟煒也是從2015年開始做公益。她與其他5位發起人一起,創建了齊河縣心理健康互助會,互助會通過了國家4A級社會組織認證,為有心理健康需求的人士、家庭、單位組織等提供支持與幫助。
“我們共有成員200余人,其中擁有國家資質認證的心理咨詢師、主管護師、社工師、婚姻家庭咨詢師、中國首批高級私人心理顧問等心理健康專家30余人。”牟煒介紹,5年來,互助會先后在學校、敬老院、社區、婚姻家庭輔導中心等公共場所,進行心理健康公益輔導及培訓300多場次,受益群眾達48000多人次,邀請國家、省、市心理專家,通過微信、YY語音、千聊等網絡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受眾多達10萬人次。
2018年11月,由齊河縣關工委牽頭,縣婦聯、團縣委、縣民政局、縣法院、縣公安局、縣司法局作為成員單位共同發起,在縣民政部門婚姻登記處設立縣婚姻家庭輔導中心,牟煒等心理健康互助會成員紛紛加入該中心。“我們側重對家庭幸福指數的提升,輔導近2000對擬離婚夫妻,勸和率超過30%,80%擬離婚夫妻幸福指數得到明顯提升。”牟煒說。
“志愿服務是展現一座城市文明風尚的新標志,接下來,我們會開展更加豐富、更加精細化的志愿服務活動,帶動更多的人參與其中,讓文明之花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盡情綻放。”李磊表示。
隨著志愿服務隊伍蓬勃發展、日漸壯大,管理問題顯得日益突出。為做好全縣志愿服務的管理,2018年,齊河縣文明辦聯合團縣委開發了大義齊河APP,系德州市首個志愿服務管理APP,APP涵蓋志愿者注冊、志愿項目發布招募、志愿活動分類查詢、志愿服務時長記錄、志愿活動展示等功能,實現了志愿服務全流程信息化、智能化管理。

民警護學活動
據悉,目前共有157個單位和社會組織活躍在大義齊河APP,他們還和很多社會愛心人士一起,組成了100余支志愿服務組織,他們或扶貧助殘,或幫扶留守兒童,或開展婚姻家庭指導……以不同的形式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成為加強對公民的道德教育和維護社會穩定的有效形式。
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的主要載體是志愿服務,主體力量是志愿者,服務對象是廣大農村群眾。齊河縣制定了《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包聯方案》,為各鄉鎮聯系幫包單位。全縣各單位根據本職工作成立了理論宣講、農業科技、文藝志愿、法律法規等專兼結合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分隊,有計劃地為各鄉鎮提供志愿服務。
齊河縣統籌縣、鄉、村三級志愿服務隊伍以及社會公益組織等,充分激活各類志愿力量集聚農村、扎根農村。根據農村老弱婦孺留守、中青年外出務工現實情況及基層群眾實際需要,引導更多優勢的文化、科技、教育等資源向農村流動,讓基層群眾享受到優質、專業的志愿服務。
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雷鋒精神,全面助力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在全社會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齊河縣各單位依托齊河文明網、志愿齊河微信公眾號及智慧齊河平臺,圍繞環境衛生整治、服務精準扶貧、美麗中國建設、鄉村振興戰略開展系列志愿服務活動,推動志愿服務理念深入基層、深入人心。
自兩年前有數據統計以來,大義齊河志愿服務總隊共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總時長近6萬個小時,實現志愿服務項目化運作、智能化管理、常態化運行。